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精選33篇)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
清明節各地都有什麼習俗,為大家整理所有清明節習俗大全,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因此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祖
中國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因此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即使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因此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一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網路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工作方式。我國網民已達1.11億人,35歲以下網民佔到80%。如何運用網路在青少年中開展思想道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成為新形勢下青少年工作有待解決的一個課題。
作為一種環保、和諧、文明的清明節祭祀新方式,“網上公祭”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對於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網上公祭”具有跨越時空、方便快捷、廣泛參與的優勢,它新穎、經濟、靈活,有利於激發廣大青少年愛國愛民、知榮明恥的熱情,有利於調動青少年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以網促學、以學促長”的良好效果。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到了清明祭祖的日子,我們學校組織三至六年級的學生代表到楊靖宇紀念館祭英烈。
一大早,我們穿著整潔的校服,脖子裡繫著鮮豔的紅領巾,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操場上兩輛豪華大巴車早已在那裡靜靜地等候著我們。同學們興高采烈地上了大巴車,大約過了三十多分鐘,就到了楊靖宇紀念館。
下車後,老師領著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進入場館,一尊高大威武的楊靖宇雕像坐落在場館的正中央,一路上嘰嘰喳喳的我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我們向烈士獻鮮花、鞠躬。最後,我們進入烈士紀念館參觀。看著那一幅幅慘烈的畫面,我憤怒極了,彷彿看到先烈們手握鋼槍,和敵人浴血奮戰的場景。
烈士們,安息吧!我們不會忘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您們用寶貴的生命換來的。現在我們要多學知識,將來一定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5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吃弟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吃弟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裡採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後洗淨晾乾,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後,再放入米粉,(一般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後我們就要準備裡面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我們這裡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鹹菜(或者蘿蔔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我們把綿菜餅包好後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後,這個綿菜餅裡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後放到蒸籠裡蒸上二十五分鐘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弟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裡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6
清明節是我國一年一度的節日,還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懷念那些死去的革命烈士,雖然今天沒有下雨,但每個人的心就像被雨淋溼了一樣,冰冷冰冷的。
我們在去烈士陵園的路上,路上人來人往,每個人不說也不笑,看不到一點高興的表情,花兒,草兒也都低下了頭,小鳥也在悲傷地叫著,我們來到烈士陵園,來烈士陵園掃墓的人很多,他們有的手捧花圈,有的手提花籃······連許多小孩子都手捧自己做的白紙花,我看見一個紀念碑,上面寫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裡面的蒼松翠柏都站立不動,我還看見革命烈士的墳墓,接著我們還聽了領導的講話,首先我們為革命烈士默哀三分鐘。革命烈士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安息吧,烈士們,我們會很快長大,沿著你們的足跡繼續走下去,接著我們又去了喬冠華故居,知道了喬冠華是偉大的外交家政治家,為祖國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次掃墓讓我受益匪淺。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7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1、一候桐始華
桐,是指白桐花。意為清明來到,白桐花開,清芬怡人。
春來萬物復甦,到清明時節,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或許,在古人心中,白桐花開的日子稍微遲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時,所以才以此作為清明節到來的標誌。
2、二候田鼠化為鵪
鵪,是指鵪鶉類的小鳥。田鼠因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喜愛陽氣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
田鼠為至陰之物,鳥為至陽之物。此語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可見,春日裡的草長鶯飛之景象,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變化。
3、三候虹始見
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說明清明時節多雨,故而彩虹出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候,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其實虹在這個時節出現,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知道,在乾燥的冬季,天空中飛塵濃密。而在風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滌,有了繁茂的植物綠葉對*土的封遮和對粉塵的吸收,美麗的彩虹才可能出現在雨後的天空。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天空中下著毛毛細雨,下午我們全校師生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了常州市烈士陵園。
走進陵內,我們在莊嚴而又肅穆的英雄碑前,獻上了少先隊隊旗,舉行了齊唱國歌和默哀儀式,那一瞬間我的腦海裡,彷彿出現了戰士們為了保衛祖國,拋投顱,灑熱血的情景,如果沒有他們為祖國所做的一切,我們的今天會是什麼樣的呢?隨後我們登臺表演了“唱支山歌給當聽”和少先隊隊歌“,使臺下的群眾不由叫好,不但是這樣,我們還獲得了優秀組織獎和優秀表演獎呢。後來我們又給革命烈士們獻上了一朵朵小白花,表達了我們對烈士們的崇高和敬佩之情,最後,我們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使我深深的感受到烈士們為了祖國的榮辱而捨生忘死奮勇拼搏的頑強精神。
這次掃墓活動讓我接受了一次愛國之一的薰陶,革命烈士們!謝謝你們為祖國所做的一切,我們會永遠銘記在心的,我一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9
春回大地,萬物甦醒,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了,它既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又是賞春踏青的好時光。
清明假期第一天的早上,風和日麗,我們全家準備了祭拜的貢品,開著車出發了。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們回到老家樅陽。與大伯、二伯及姑姑全家聚集後,我和哥哥姐姐們像一隻只脫籠的小鳥蹦蹦跳跳地向前跑。放眼望去,田野裡春意盎然,到處開滿了金燦燦的油菜花,壓得油菜都彎下了腰。遊戲的蝴蝶在花叢中時來時往,翩翩飛舞。自由自在的小鳥在樹上唱著優美動聽的歌曲。讓我想起一首詩“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走過春色宜人的田園,我們又翻過一座高山,穿過一片森林,終於到了爺爺奶奶的墓前。我們個個累得滿頭大汗。只見墓前長滿了高高的野草。二伯和爸爸捲起袖子拔草,雖然很累,但二伯和爸爸仍堅持著。可見他們是多麼牽掛著去世的爺爺奶奶啊!拔完草後,大夥們有的放鞭炮、有的插標子,有的擺碗筷……
當我還未從鞭炮聲中回過神來,爸爸的手搭在我的肩上說;“奇奇,快過來跟爺爺奶奶說出自己的心願吧。”我來到墓前跪下,爺爺奶奶那慈祥的目光立即浮現在我眼前,禁不住雙眼裡含著淚光說:“爺爺奶奶,雖然您們已去世,但我還是想念您們,經常回憶我們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願您們在天之靈保佑家家幸福平安,人人身體健康,個個學習優秀。”最後我們再次向墓前叩拜,帶著思念和傷感離開了……
如果有另外一個世界,希望爺爺奶奶也能夠開心快樂。讓我們永遠記住家鄉的清明節!記住這傳統而又神聖的清明節。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0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所以,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節日,是祭祖與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5日,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1
清明節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在每年4月4日或者4月5日,作為節氣它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清明節的天氣也很有特點。唐朝大詩人杜牧是這樣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知杏花村。”
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關於他的來歷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割肉侍君》,講的是晉文公重耳和大臣介子推的故事。清明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插柳、掃墓、踏青、放風箏、盪鞦韆……
現在清明節又成了我國法定節日,加上雙休日就有三天的假期,人們稱之為“小黃金週”。很多人就在這個“黃金週”裡閒度假、外出旅遊。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2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家家戶戶都去掃墓,有的去革命烈士紀念碑,有的在自己親人的墓前,燒上一些紙錢,以代表自己的哀思。
在清明節這天,按照以前的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在清明節這天,人們差不多都要吃青糰子和粽子。青糰子是自己家做的,用菜汁來和麵粉,這樣一來,麵粉就是綠色的了。然後在裡面裝上蠶豆或豆沙餡,蒸熟了以後,吃起來可香了,而且還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3
今天是4月5日,轉眼間,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已到來了。清明節有許許多多的習俗,有祭祖,掃墓,踏青,植樹。清明節這天呢,要紀念逝去的先人,還要去給他們掃墓。
一大早上,奶奶買來“三生”弟、魚、肉,奶奶把這些菜蒸好,準備了一些酒杯、酒、紙錢、香,還有剪好的清紙,就帶著我們就出發了。
一路上,我看見了小河裡面,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兒,在清澈的河水裡遊來游去;看見了那盛開著的桃花,在春風中搖曳著、微笑著;還看見了那路邊的小花,在陽光的沐浴下還傳來一股清香,我便摘了幾朵小花兒,編成一個花環,準備放在老外公的墳前,來表達我對老外公的思念。這時我想起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今年的清明節卻意外地沒有下雨,反而豔陽高照。真奇怪呀!
當我們來到了老外公的墳前,奶奶便拿出菜和酒,舅公公掃掉墓碑上的灰塵,然後用刀砍了一根樹幹,插進墳旁的土堆裡面,把清紙掛上去,然後倒了三杯酒,用打火機把香點好,燒了一些紙錢,雙手合十的同時嘴裡還說了一些想念和保佑的話,最後我們都鞠了三個躬表示哀思。
掃完墓,我們收拾好東西,等紙錢燒成灰燼,才離開了老外公的墓地,清明節是我們可以拜祭和懷念祖先的節日,同時也可以欣賞和擁抱大自然。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4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
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5
有些地區由於祖墓較多,春分的時候就開始祭掃。不過清明節的前一天不宜上墳,因為是寒食節,有禁火的習俗,燒紙與上香都不方便進行。總體來看,祭祖是宜早不宜遲,錯過這段時間,墓門關閉,先輩就接收不到東西了。
1.身體虛弱和年紀過小的孩子都不宜參與掃墓,據說會影響氣運。
2.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前去,不能化濃妝,衣著需簡單樸素。
3.禁止在墳地妄議祖先,要保持安靜,不能嬉笑打鬧。
4.儘量準備打火機代替火柴,因為安全性高,點香時也不易被風吹滅,圖一個好兆頭。
5.燒完紙錢之後要確認火已經熄滅,才能離開墓地。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6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作為節氣,清明時期正是我國大部地區,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生機勃勃故稱之為清明。首先,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清明”二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三統曆》曰:“清明者,謂物生清淨明潔。”春天真正來到了。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飄飄,和風拂拂,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喜歡的,所謂“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農村對清明雨尤為重視,古諺語有“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見農民對於春雨的冀盼是多麼殷切。
其次,清明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7
清明節到了,我與其他同學一起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烈士陵園去給英雄掃墓。
經過十幾分鐘的車程,我們到達了陵園大門口,下車後,老師先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束鮮花,然後給我們講解了進入陵園後的注意事項,特別強調不能笑,要嚴肅一點。我忍不住問老師:“為什麼要一臉嚴肅?“老師說:”清明節是祭奠英雄的日子,表達對他們的懷戀和敬重,所以必須嚴肅!“聽完老師的話,我們便自覺排隊進入陵園掃墓了。
首先是向英雄獻花。同學們雙手捧著鮮花,一臉嚴肅的慢慢繞墓碑一圈,在每一座墓碑前都要深深的鞠一躬,以表達我們對英雄崇高的敬意,最後將鮮花放在烈士們的周圍。
獻花完畢後,我們又聽了守墓人陳伯伯給我們講了其中一位英雄的事蹟。英雄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為了將他養大,父母可是忍受了種種飢餓。後來英雄長大了,國家卻處於危難時刻,他毫不猶豫的報名參軍了,在戰場上,他總是在最危險的時候衝在前面,很不幸,在後來的一次戰鬥中被敵人俘擄並殘忍殺害了。聽完英雄的事蹟,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
活動結束後在回家的車上,我的腦海裡不斷浮現出在陵園裡的每一塊墓碑,還有陳伯伯講的關於英雄的事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個先烈用青春和熱血換來的,我們不僅要珍惜,也要銘記歷史,以告慰那些在天堂裡的英雄。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8
1、清明時節雨紛紛,思念親人慾斷魂,燒香祭祀不可很少,遠方思念也重要。親愛的朋友,清明節到了,希望你在回鄉祭祀的同時注意身體,健康快樂。
2、媚清明節,黃鸝鳴切切,明媚清明節,心兒可歇歇,明媚清明節,花兒更嬌豔,明媚清明節,柳條更旖旎。明媚清明節,踏青好季節!讓我們一起踏青吧!
3、清明墜入黑暗,在每年此時的夢裡,散落成遙遠廣場上一地破碎的玻璃瓶。在無處落腳的恐怖中,等待下一個清明,等待著跪拜的虔誠的哀思和惆悵。
4、清明也會有雨,是飄下著心中無限的哀泣。清明也會有風,吹拂著那濃濃的悲情。在杜牧喜歡的杏花村裡,醉眼朦朧、細雨迷濛。管它酒旗招搖、雨燕斜行。
5、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份唉思、一次祭奠,這在我每年的行程中是必親自前往的對父親的探望。
6、又至清明,腦子裡開始對這個與生命有關的節日聚焦:清明節,既是春天的美麗儀式,更是生命飛揚激發的季候,因為她充滿了對生命的祭奠與感恩!
7、在親人墓前植樹,用一束鮮花寄哀思,緬懷親人對自己的賦育之恩,教育後代要繼承先人的優良家風……要達到“祭我相思千點淚”的致哀追思。
8、清明願你:耳清山清精神清,目明音明志嚮明,風清玉清泉水清,月明水明心境明,石清池清氣度清,鏡明珠明態度明,樹清雲清神韻清,天明光明前途!
9、原野上的花悄悄開放,召喚著踏青的腳步;藍天上的雲慢慢飄散,等候著風箏的眷顧。清明節將至,願你帶上輕鬆悠閒,拋掉煩惱忙碌,讓心情清爽一路。
10、記憶中清明節曾有過的快樂早已蕩然無存。沒有爺爺的清明節連天都灰濛濛的。無休無止的綿綿細雨讓我悲從心起。寒風啊,請你告訴斷腸人,那樣愛孫女的爺爺怎麼就在也不回來了。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19
1、清明節掃墓
俗稱上墳,是祭祀已逝的親人和革命先烈的活動。按照舊的清明習俗,人們掃墓時,攜帶菸酒、糖果、食物(多為主食)、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將紙錢焚化,還為墳墓除去雜草,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2、清明節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每年陽曆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在古時,春遊還叫踏青、探春、尋春等。
這個時節適合參加體育活動來防止冬季殘留的寒氣傷身,除了踏青,還有古時候的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
3、清明節放風箏
許多人喜愛在清明節的時候放風箏。因為人們也會在夜裡放風箏,還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一盞盞小燈,被稱為“神燈”,特別好看。傳說有這樣的習俗,把風箏放上天空後剪斷牽線,任憑春風把他們吹向各地,可以除病消災,祈求帶來好運。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0
清明節為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歲時百問》有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另外,清明節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如今發展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主要表現形式為祭祖和掃墓。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朝,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用“清明”二字慶祝水患已除,天清地明,天下太平。然而這個時候又是春暖花開、春光美景、春色迷人、春意闌珊、陽光燦爛、萬物復甦的季節,正適合春遊和踏青,於是唐朝的那個時代開始便有了清明時節踏青這個習慣。
由於春回大地、春暖雨多,特別適合農耕,古代農耕時就有諺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到後來,清明由最開始的只是一個節氣,發展成踏青和耕種的大好時節。不過,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日子接近,而寒食節是人們祭祀祖先的日子,後人便把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成一個節日,故清明時節禁菸火,祭祖和掃墓,只吃涼的食物。給清明節增添了許多重要意義和生活情趣。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1
1、清明節來臨之際,悲傷總是陪伴在旁邊。對逝者的想念,與日俱增。不該沉寂在過去的陰影,不該對過去無法釋懷。只有你過得好,才是對逝者的安慰。
2、清明時節雨紛紛,不澆花不澆樹,心底思念暗生霧,世事萬千看不足,塵歸塵土歸土,敞開懷抱邁大步。真情相牽人生路,朋友心遙相訴,一聲問候友情固。
3、巨星隕落,天地動容,山河哭泣,世界悲鳴!一代偉人已遠去,留下英名存長空,今雖不見你揮舞的巨手,但那響徹長空的吼聲,在歷史的時空。
4、不是清明才憶起革命先烈,你們的英雄事蹟時常在我們心中錄放,不是清明才寄託我們的哀思,你們的革命精神早已在我們身上覆制,所以請你們安息吧。
5、清明裡總有一些花開,這些意象世界裡清醇而多愁的花兒,一睜開眼睛和關閉視野都要流淚;也許這雨正是我無盡的傷悲的一場宣洩,宣洩後,一切都好。
6、清明節,踏青去,豔陽明,和風吹,燕子飛,河水清,柳笛鳴,腳步輕,身心爽,拍彩照,留佳影,發簡訊,飛彩信,祝福友,心情好,美逍遙。
7、清明時節來踏青,賞花觀景好心情;寒食日裡吃弟蛋,破殼重生好前景;植樹成林好遮蔭,美化環境一份力;清明節裡放風箏,趕走晦氣來好運!
8、清明時節來踏青,心情舒暢笑盈盈,植樹成林好遮陰,美化環境一條心,悲歡離合已過去,快樂幸福來做陪,清明節裡放風箏,趕走煩惱來好運,帶來一帆風順。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2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內容。從前,清明節時,人家不分貴賤,總要為逝去的先人上墳掃墓。掃墓時間並不侷限於清明這一天,各地情況有所差異。掃墓時,首先要剪除墳丘上所有的雜草,修理陵墓周圍,然後往墳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護,再燒紙錢香燭、供奉酒肉飯菜,燃放鞭炮後,最後向祖先行跪拜禮。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祭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這樣的觀念“國之大事,惟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祖先和眾神,是與透過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國大事。儒家創始人孔子為此作了註解,他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祀之以禮。”並說:“事死如事生”。
心盡力地侍奉,這就是孝道。儒家對於鬼神一般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他們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於迷信,而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考慮的。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就是說,家族後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領會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道理,飲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種淳樸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質。後世帝王從這種培養孝子的法門,悟出培養忠臣的竅門,他們認為,在家盡孝的孝子賢孫將來會成為朝廷的忠臣。於是,推行孝道成為保持江山穩固的長久國策,而清明掃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清明掃墓的內容與形式都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火葬代替了土葬,最近幾十年來出現了一種新型墓地—公墓,人們將親人的骨灰集中安放於此。此種公墓不佔多少空間,祭奠形式也比較簡樸,卻在較大程度上儲存了墓祭傳統。這種新型墓地一經推出,就為世人所重,每年清明前後各地到郊外公墓祭掃的人群總是絡繹不絕。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3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因為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4
1、願陣陣清風帶著問侯,寄託我們對革命先輩的無限思念;願滴滴細雨帶著敬意,寄託我們對革命先輩的無限緬懷。
2、所以從今年起,國家順從民意把我們古老悠久的清明節法定為休息日,就好象我們過春節和過國慶節一樣,大家得以聚會歡樂,這實在是我們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
3、民族的魂,感人的情,清明寄思感恩心,牢記先烈輝煌史,用心用情思先烈,民族文化要發揚,優秀傳統永記心,龍的子孫激情湧,感恩先輩,追思真情天地證。
4、不是清明才憶起革命先烈,你們的英雄事蹟時常在我們心中錄放,不是清明才寄託我們的哀思,你們的革命精神早已在我們身上覆制,所以請你們安息吧!
5、清明節,為什麼是在暮春裡。那是蒼天故意的安排,清明是春的世界,是異草的百花齊放,清明是那片被晨曦燃亮了的天空,被清脆的鳥語引向高遠的湛藍。
6、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你我的相逢是種緣。緣起緣滅,夢中變幻,我的世界有你而精彩。曾經的回憶,美好的記憶,儲存在腦海。願你在天堂一樣快樂!
7、清明,總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透著春天的陰冷與寂寞,絲雨細如愁,多少人在這憂愁中徜徉留戀……
8、是你們的腳印為我們踏出了道路,是你們用鮮血染紅了我們的幸福,是你們的信念壯大了我們的民族,是你們用生命奠基了中華的前途,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9、風和日麗,小草嫩,山青水秀,感覺新,荒郊野外一堆土,祖先在此當居民,清明時節風光好,陰陽兩界真奇妙,故人一去不復返,如煙往事莫忘了增良。
10、清明時節,春情衝動,野外澄碧清亮的`水域,密集的蝌蚪正在轟轟烈烈地集會、遊 行。向著陽光最為焦灼的方向,哪管如林的綠草站成森嚴的衛兵。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5
仲春剛過,彌留在稚菊花瓣上那一滴晶瑩還殘留著淚的痕跡,清明不堪悽婉和思念的折磨,把一縷憂傷留給暮春隨風漸遠。
清明的雨是一杯陳釀的酒,讓我們品道生死的滋味;清明的風是一首悠揚的歌,讓我們傾聽昨日和今日的韻律;清明的月是一彎恆久的思念,鋪在心上成殤。
許多來不及上演的情節早早拉下帷幕,許多來不及的恩愛已成嗟嘆,許多要盡的孝心悔恨已遲。愛不在,親不待,徒留遺憾和懺悔哭傷了漫長的歲月。
清明是歲月豁然間分開的陰陽,是天地頓然間錯開的前世今生。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6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7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要去給姥爺上墳。
一大早,爸爸媽媽帶著我出發了。走在路上,我看到了好多燒紙的人以及賣紙錢的人,原來大家都是在這個日子上墳的呀。想想姥爺生前對我那麼好,可是現在再也無法見到姥爺,我的淚水不禁劃過臉龐。
走了好久,終於到了姥爺的墳前,爸爸媽媽把準備好的紙錢都拿了出了,還拿出了一掛鞭炮。點燃炮竹後,噼裡啪啦的聲音好遠都能聽得清楚吧,姥爺一定可以聽見炮竹的聲音,知道我們來看他了。然後我們在地上面畫了一個圈,開始在圈裡面燒紙錢。不一會,這些紙錢全部都變成了灰。
希望姥爺可以在天國活的開心。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8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除了中國世界上也有其他國家也會過清明節。
1、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透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我們對自己親人每年一次的掃墓就是一個典禮,是敬祖報本觀唸的延續。
2、清明節還是“生機的節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機,擴大大自然的生機。大自然到了清明節的時候是生機勃發的。植樹就是古人擴大自然的生機,古代有“插柳留春”的習俗;踏青則是珍惜自然的生機,到自然中去,擁抱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蹴鞠、盪鞦韆、拔河等等,以此來迎接大自然生機的到來。
3、清明節融合了古代的寒食節。寒食本來就是一種大自然的節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謂人文精神就是那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人物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節日轉化而來的,從自然到人文,“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29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 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30
清明節是在春分後的十五天,而對於清明節,也是同樣叫做為“踏青節”。在中國的傳統的節日裡,清明節也是一個最為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同樣在這天裡,有著祭祖和掃墓的活動的哦。對於清明節,最為早的時候是在周代的時候所開始,所以說清明節也是同樣是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了。其實對於清明節的起源上,有著因為古代的帝王而“墓祭”之禮而出現,從而讓民間的百姓們有著仿效,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讓著風俗一直沿襲到現代之中,都是一個很固定的節日風俗。
其實對於清明節的名稱其實和在此時的天氣物候上是有所關係的,而對於清明時期裡,都是在氣溫上開始變暖,而且雨水也因此慢慢增多,在這個時期裡,也是最為好的對待農業上產是最為重要的節日,也是最為適合春耕的時候哦、而對於清明節氣,也是因為和清明節俗所形成的,都是提供了最為重要的調節,所以這個節氣也是看作到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31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到了,我和爸爸去給爺爺掃墓。到了那裡姑姑和爸爸把兩棵大松樹栽到爺爺的墳前,澆上水。栽好了樹,姑姑拿來了紙錢給爺爺燒。我知道這並不管用,但表明了家人的想念和疼愛。我看到爸爸和姑都非常傷心。雖然我不記得爺爺,但是聽爸爸媽媽說我小的時候爺爺非常疼我,我也有點傷心。
第二天我和媽媽又去了姥姥家,姥姥給我和妹妹煮了很多弟蛋,我和妹妹把弟蛋染紅了,然後我們就開始碰弟蛋。我的大爸爸給我們紮了一個鞦韆,我和妹妹迫不及待的跑到鞦韆面前,妹妹一* 股坐在鞦韆上,所以我只能讓給她了。
我覺得這個清明節很有意義。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32
1、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明節節日食品。
2、艾粄
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和艾草,它的做法也不是很複雜。因為艾草做成的食物都會有一種獨特的口感,所以有許多人喜歡吃艾粄。
3、饊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饊子的習俗,饊子是一種油炸食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看見一些地方經常會有賣饊子的小攤。在南方和北方,饊子的做法有著一些差別,南方的饊子比較細緻,而北方的饊子就比較粗糙了。
4、清明飯
清明飯顧名思義就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吃的飯,清明飯是由各種可以食用的青草藥製作而成的。這種飯吃了之後,對人的身體很有好處,因此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有關清明節的黑板報內容 篇33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