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糰子的作文350字
清明節吃糰子的作文350字(精選3篇)
清明節吃糰子的作文350字 篇1
放學一到家就看到媽媽面前放著一大盆米粉,嗯,一定是要做清明糰子了。
我忙放下書包,趕緊幫媽媽打打下手,媽媽讓我倒點兒熱水,我馬上倒了適量的熱水,媽媽馬上用手和起了麵糰,米粉漸漸成了形,趁著麵糰還熱乎,媽媽又趕緊放了已經煮好的艾草,和在了一起。“嘿啾,嘿啾!”媽媽揉這個大面團,揉得氣喘吁吁,不過艾草早已融入了糰子裡,整個大面團變成了青綠色,這第一項任務就完成了。
吃完晚飯後,我又與媽媽忙活了起來,媽媽先把“綠”麵糰抓了一塊下來,把它放在撒有米粉的砧板上,又揉了幾下,接著媽媽把它分成幾塊,分別捏成陀螺狀。然後,媽媽就開始包餡兒了:她先將大拇指給“陀螺”的尖頭按出了小坑,另外四根指頭在“坑”外轉,大拇指在“坑”裡轉,轉出了個“大坑”,用事先準備好的菜料填平“大坑”,再包起來,就成了。我學著媽媽做了好多清明糰子。
做好後,媽媽分了好多次蒸才蒸完了所有清明糰子,吃上一口啊,滿口留香!
清明節吃糰子的作文350字 篇2
春天悄悄地來了,春分剛過,清明也緊跟著腳步來了。
清明節,讓我最振奮的就是吃清明糰子啦!它被裝在盒子裡,一個一個緊挨著,看起來誘人極了。
我迫不及待的取出一個想嚐嚐看。但是我先打量著這糰子,它碧綠碧綠的,渾身滑滑的,嫩嫩的,似乎在說:“我身上滑滑的,看你腫麼拿!”我緊緊地捏著它,好像生怕會掉下去弄髒似的。
咬上一口,清明糰子清香可口,裡面的豆沙餡香甜柔滑,叫人越吃越愛吃!我又情不自禁地咬上了一口······
這樣好吃又好看的清明糰子,究竟是怎樣做的呢?我上網查了查,原來是這樣做的——
先把艾草洗乾淨,瀝乾。然後燒一鍋水,把艾草放進去煮,撈出,搗爛。再把艾草糊糊倒進糯米粉裡,揉成團,一邊揉還得一邊加水。“真麻煩!”我想。接下來的事可就簡單了。把大面團分成一個個小麵糰,再以自己的口味加入餡料,搓成團,最後蒸一蒸,好,香味撲鼻的清明糰子就做好了!
我吃著香糯爽口的清明糰子,那感覺別提多美了!
清明節吃糰子的作文350字 篇3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
清明時節,正是四月,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耕種的時間,田裡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忙碌的身影,春天的時候,天氣很難把握,剛剛還是晴天,一會兒就下起了雨來。所以農民下田的時候,經常被雨淋溼。於是就有了在清明那日吃一種用艾草拌和製成的食品,如糕、餃等可保一年不被雨淋壞這樣的說法。
我的家鄉在紹興。紹興人過清明節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過法。
每到清明,姥姥就會做很多艾餃,蒸在籠裡,熱氣騰騰,使人垂涎欲滴。我們有時做的很考究,不僅吃起來讓人讚不絕口,連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綠色的外衣,形狀美觀。
清明的時候還要上墳,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時候,我們會帶很多水果,和一些“活口”,就是將弟鴨鵝要等到用的時候才殺死。比如說“上墳鵝”。“上墳鵝”因為飼養精,飼養時間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實在是上品。不過紹興農家上墳用鵝,倒不是單單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託。“鵝”諧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親人看到之後不是很高興嗎?
這就是清明節,這就是紹興人的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