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高學歷的人,越容易成為“斷根一族”,原因很現實,是這三點
最近幾年,有一個被大家普遍發覺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晚婚,甚至不婚;
就算是已經結了婚的小夫妻,也在理智地考慮要不要孩子的問題,而不會直接聽從長輩們的建議,遵守所謂的“傳統觀念”;
面對這種現象,社會上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聲音,有些網路平臺上,對於年輕人要不要孩子的問題,討論地非常熱烈且尖銳;
一部分人認為,生不生孩子,都是自己的人生,應該由當事人決定,外人不得干涉和左右;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不生孩子,就是不孝,就是自私;
而讓人倍感驚訝,深思之後,又覺得“正常”的是,越是學歷高的人,越是會“主動斷後”;
學歷越高的人,對社會的認知越深刻,活得越通透
現代網際網路的發達,讓人們見識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了人與人天生的“差距”;
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他們,也許因為身在學校這個象牙塔中,內心還懷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
但當他們真正走向社會時,會明白什麼叫煎熬、掙扎與無能為力;
高昂的房價,複雜的人際關係,浮躁攀比的風氣,一些不公平的現象,種種種種,會讓他們內心經受著折磨,也體會到了機遇和背景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同時大徹大悟,知道了自己的努力只是滄海一粟;
自己勞心勞力,也不一定能過上體面安穩的生活,既然自己已經活得不夠好,為什麼還要堅持傳宗接代的想法呢?
良好的教育,讓他們獲得了超過普通人的悟性,也增長了他們對社會的認知,認知越深刻,他們活得越通透,也就越不願意被束縛,被捆綁,自然主動“斷後”;
高學歷者,不想成為單調的“螺絲釘”,他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
走向職場的高學歷者,越是工作年限長,越是會橫向對比自己的同齡人,也越容易生出一種感悟;
就是自己努力很久,也只是活成了社會執行中,一個單調的“螺絲釘”,而他們從小被教條式的方式約束著,沒有活出過自己的人生;
內心不想做的事,就算勉強做的,也會壓抑和難受;
於是他們索性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
一方面他們不像讓子女重複自己這樣乏味枯燥的人生,一方面生養子女的精力和時間成本很高,他們乾脆就放棄了幻想,把自己當成重要的寶貝,把能量投身於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方面,讓自己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
應該說,越是高學歷者,越容易眼界開闊,越會有主心骨,選擇‘斷後’或“不婚”,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輕鬆如意。
婚姻和子女,帶給他們的意義,與從前不同
社會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
過去,老一輩那種相濡以沫的婚姻,讓年輕人羨慕,同時也讓他們生出一種擔憂,怕自己遇人不淑,怕被騙婚,怕被家暴,怕被婚姻折磨和牽制;
那種坦誠相守,彼此忠貞的婚姻,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土崩瓦解,年輕人對婚姻的信任度和渴求度有所降低;
而子女,在過去,既能帶給家庭溫馨快樂,同時又是一份勞動力,而今養育孩子的成本太高,如果自己的婚姻出現裂痕,於孩子而言是永久的傷害;
就是說,婚姻和子女,帶給年輕人,尤其是高學歷的年輕人的意義,與從前大不同;
他們對婚姻子女有自己獨到的理解,那又何苦逼著自己過上別人的人生呢?
這些高學歷的,活得通透的人,早就看透了這個社會的規則,他們一邊努力精進自己,一面過著不婚,或是無後的生活,既現實又殘酷,也清醒。
說明:配圖來自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