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真的能治年輕人的精神內耗嗎?二舅精神都被怎麼理解了?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整個網際網路,都在討論和致敬“二舅”。

 二舅真的能治年輕人的精神內耗嗎?二舅精神都被怎麼理解了?

這場狂歡源自B站UP主衣戈猜想創作的影片《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影片男主角“二舅”是一位66歲的老人,也就是UP主的二舅。二舅是鄉村裡的“少年天才”,門門功課名列前茅,本應前途光明的人生卻因被赤腳醫生錯誤施針落下終身殘疾。在一瘸一拐的生活中,他透過自學木工本事,不僅養活自己和養女,陪伴著自己88歲的老母親,還會幫助村裡人解決各種瑣碎棘手的修理問題。

網友們把二舅的故事稱為現實版《活著》,被他身上那種歷經苦難、卻依然豁達平靜著熱愛生活的品質打動和鼓舞,“敬二舅”的情緒在網際網路輿論場裡反覆共振增強。7月25日影片釋出,26日成為B站全站排行榜TOP1,有關二舅的詞條屢次登上微博熱搜,“二舅”幾乎刷屏了每個人的社交平臺。

伴隨著狂歡,也不斷有新情況發酵。線上有眾多網友建議二舅在各短影片平臺直播,線下則是當地整個鄉鎮都知道二舅是個“名人”了。UP主一邊堅定替二舅表示拒絕直播,一邊盡力避免二舅的個人資訊被曝光網路。7月27日,UP主表示已經讓親友從山村接出二舅和姥姥,等待著這場狂歡褪去,直到大家已經想不起他們的時刻。

UP主的影片很短,只有11分鐘,像白描一般勾勒二舅已走過的人生。

從小學到初中,是二舅“天才少年”的階段:年年全校第一,全市通考從農村一共收上去三份試卷,其中一份就屬於二舅。接下來的三年,從雲端到谷底:發高燒被赤腳醫生打針成了殘疾,再也不想回到學校。第一年拒絕下床,瘋狂研究一本赤腳醫生手冊,卻無法治好自己的腿;第二年進行字面意義上的坐井觀天;第三年用三天時間學會了簡單的木匠活,於是開始去生產隊做板凳養活自己。

幾年後,生產隊因為改革開放沒了,二舅開始遊走在各個村子做木工活。中間在北京待了一段日子,作為軍人家屬住進部隊並默默為士兵們做木工活。後來二舅回到了村子,度過了乏善可陳的三十年,現在每天陪伴著年邁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親。

除了時間線,UP主還加入了豐富的細節,讓二舅的形象更加立體。

比如,木匠來家裡幹了三天,二舅跟著看就學會了簡單的木匠活;偶遇治壞自己的赤腳醫生,卻只是笑罵幾句;改革開放間接讓他沒了穩定的營生,卻依然認可改革開放,說因為“他公平”;不愛交際,卻在北京的部隊裡混得風生水起,甚至首長都願意給他搓背。妹妹出嫁,他憑一己之力製作全套傢俱;養女結婚,掏光半輩子積蓄買房子;有過一個似乎兩情相悅的意中人,沒能有結果卻終生未娶;說是隻顧得了自己,卻顧住了全村的人,村民們任何東西壞了都要找他來修,二舅成了那個大家離不開的人。

在UP主的影片中,有這樣一段話,被引用來形容他眼中的二舅。

“看著眼前的二舅,總讓我想起電影《棋王》裡的臺詞:他這種奇才啊,只不過是生不逢時。他應該受國家的栽培,名揚天下才對,不應該弄到這麼落魄可憐。”然而,這段話只契合了一半,另一半是,二舅不覺得自己可憐,也並未覺得遺憾。這樣從不回頭看的心態讓二舅活得非常快樂。

從二舅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這個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與強悍。

二舅打好了一把爛牌,他在掙扎與困難中表現出來的莊敬自強,令UP主心生敬意。與二舅的人生相比,UP主深知自己是一個幸運兒,從而收穫到更多生活啟迪,由此才有了那句影片標題: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許多人都表示這是他們今年看過最好的影片作品,各類媒體賬號也紛紛發文讚美二舅。在網際網路輿論場裡,二舅是在不如人意的生活中樂觀享受平凡的“天才老頭”,是年輕群體迷茫和痛苦時的“精神振奮劑”,是面對苦難自強不息的“大寫的人”。

除了對二舅品質的敬佩,二舅還寄託了來自大眾更復雜的情感,引發強烈的共鳴。比如,網友們發現,他們可能都擁有著與二舅相似的某位長輩。他可能就是父親、爺爺,也可能是某位叔伯;他什麼都愛研究,什麼都會維修,甚至也會木工活;他可能明明有個聰明的頭腦、卻被迫中斷學業,為了兄弟姐妹、家庭生計勞苦奔波。

我們的上一代,是否也曾少年意氣,有過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和幹一番大事的豪情,最終卻被生活無常磨平了稜角,以一肩之力扛起了更多人的未來?

此時,“二舅”成為了一個象徵符號,承載著大眾對更多身邊人感動和惋惜的情緒。

近年來,有不少國內作品都致力於探討類似的主題,例如曾在春節檔讓無數觀眾淚灑當場的電影《你好,李煥英》、去年在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裡備受好評的作品《父親的葬禮》,本質上都在探討同一個母題:我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從人生的某個階段開始,他們就與某個關係角色長期繫結,被我們困在這樣的理解框架裡。當我們剝掉這層身份的外衣,以人的視角去全面瞭解他們,就有和許多質疑、衝突達成和解的寶貴機會。

面對無常人生,平凡人只能在侷促的空間裡輾轉騰挪。笑對無常,安於平凡,不懼折騰,這種對幸福的追求方式,相比“造夢”來得更加樸素可感。二舅的爆火,源於當下網際網路需要“二舅”這樣的敘事,源於每個人都在等待或尋找一位精神上的“二舅”。

二舅不是“藥”

刷屏之後,全網對二舅的探討明顯冷靜下來,各種爭議也浮出水面。

夢想破碎、身體殘疾,半生勞苦,身無分文,這是二舅的命運悲劇。

每個人都在為二舅的精神感動,卻很少有人想成為二舅,去經歷一遍他的人生。

人們喟嘆二舅苦難的命運,感動於二舅堅韌的生活態度。

伴隨而來的,還有“二舅到底能不能治癒精神內耗”的討論。

生活與工作壓力的傷痕,再次被網際網路無情撕開,拋擲到舞臺中央。

有人認為影片內容是在販賣苦難,有人認為二舅的故事有編造成分,有人認為UP主的視角無法代表二舅的真實想法。更重要的是,網友們質疑“二舅狂歡”是否只是一場精神勝利,短暫的一陣風暴之後,問題不會有任何答案,現狀也不會有絲毫改變。

“二舅”到底能帶給我們什麼?

事實上,二舅並沒能根治UP主衣戈猜想的精神內耗,當然也不可能根治廣大網友的各種精神層面的困境。

二舅不是大眾的藥,更不是任何一個人的藥。

它至多隻是一個讓人短暫進入精神高潮從而忘記疼痛的麻醉劑,問題還在那裡,我們仍然會一步步向它靠近,逃不開躲不掉。

痛苦真實存在,也是漫漫人生中的普遍現象。所謂“二舅這麼苦,這點小困難算什麼”只能作為自我鼓勵的強心針,而不能成為來自他者視角的計算和比較。

就像有時一句短小的惡語也可能成為壓垮絕望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再道一句:“二舅這麼苦都過來了,你這點困難算什麼?”這劑強心針顯然就變了味道。

UP主衣戈猜想也拒絕讓二舅站在聚光燈下,堅決抵抗著影片爆火後外界試圖對二舅日常生活的“入侵”。流量和利益的背後,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從過往許多故事的走向來看,不見得會得到一個令人愉悅的結局。

“二舅”是一個故事,給人以鼓舞和啟迪,但從知道到做到,從填充到創造,我們要突破中間的無數阻礙,這才是必須親身求索和反覆實踐的過程,是每個人專屬的那顆“藥”。

二舅也是靠著自己找到了他的“藥”。落下殘疾後,他也曾連續三年基本沒有走出家門,陷入了巨大的無望。躺著的那一年,觀天的那一年,他在想些什麼,如何能與無常和解。在影片裡,這些是被一筆帶過的幽默,但在現實中,這才是無比艱難的一段旅程。

衣戈猜想回憶,這輩子他只見二舅哭過一次,就是喝了大酒之後,他想起自己這一輩子好像確實過得有點苦,他們兄妹五個人抱在一塊嚎啕大哭,哭完了之後,又過了一二十年,二舅這輩子就再也沒有哭過,他大部分時候都笑眯眯的,樂呵呵的。

讓無數年輕人精神內耗的基本無非三件套,工作、買房和一種稱之為叫愛情的東西。

精神內耗源自於一個人的心理後臺中,總是充斥著需要消耗情感資源的事項,它們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脆弱、緊張和疲憊。

二舅的火,無非是因為太多的人囿於迷茫和困頓想要一個解,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二舅能給嗎?或許從他的人生中,我們能得出一個模糊的答案:與自己和解。

二舅治不好我們的精神內耗,他只是短暫性治癒了我們的精神內耗。

最終能救贖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二舅不是“藥”,自己才是“藥”。

標籤: 生活雜談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