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迷戀心理學情結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受害者迷戀心理學情結

受害者迷戀心理學情結指的是人們對於感受到虐待、掌控或者壓迫後的一種特定心理反應,即迷戀與被傷害者身份相關的情感、狀態、或者某些專業術語歸納的“增值效應”。這樣的情結不僅存在於被家庭暴力、社交欺凌、性侵害等身體或者心理創傷的人身上,有時候也在社交媒體尤其是“直播”或者“網紅”領域,甚至在政治、歷史故事中顯現。

受害者迷戀心理學情結

首先,從受害者角度分析,多種原因會讓受害者陷入迷戀心理學情結。一方面,受害者可能感受到被關注的“重要感”。他們從陰暗之中被突顯出來,開始成為家庭、社交圈、新聞媒體等關注焦點,承受著矚目以及養育方面的期望與呵護。另一方面,被掌控或者感受到掌控者的強勢表現,有可能讓他們在內心構建起“禁忌幻想”或者“情感執念”,並且嘗試透過跟隨、同理、幻想等方式來滿足這些幻想和執念。更為極端的情況是,受害者可能真的無法自拔,對於虐待與失衡的處境甘之如飴,或者試圖透過“借宿者上傳”式的自我排解達到某種疏洩安慰。

其次,可以從行為心理學上探討受害者迷戀心理學情結。心理學家發現,人的行為常常會被不自覺的心理本能驅使。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叫做“保持一致性”的基礎理論,意思是說,在兩次相互矛盾的行為中,心理會自我保護地選擇一種行為,讓自己在行為上與之前的自己保持一致。所以,當受害者已經被嵌入受害角色時,一方面要感受到“慰籍”和“認同”,另一方面也會嘗試透過“財富效應”、“社交效應”、“網路效應”等渠道來證明自己處於一種受苦與榮耀的交織中。這種心理自我“驗證”可以賦予受害者信念和勇氣,但也可能導致同齡人、家人、疏遠等社交環節的疏離和壓力。

第三,社會、媒體以及文化本身也會塑造受害者迷戀心理學情結。現代社會,媒體和文化以“受害者”為原型,塑造出一系列的英雄人物、主題商業形象、名人勵志故事。這些角色或者故事,宣揚著應對挫折、逆行而上、勇敢面對人生的精神。對於一些受眾群體,這種信仰與價值觀符號,甚至被理解為一種“時間機器”或者“百寶袋”。但事實上,“受害者”這一群體,還無法在一開始的情境中選擇自己的處境和人際關係,或者合理地與對方溝通摩擦。他們只能在縈繞的疼痛與掙扎中選擇迷戀,而無法選擇“財富承諾”們描繪的“更好未來”之類。

總之,受害者迷戀心理學情結是一種物化、片面和危險的心理狀態,在治療和自我改變中,相關群體需要認識到人生不只是受苦和掙扎,而是有機會尋求支援、帶著信仰和熱情前進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系統,也需要真正正視各類人群的需要和潛力,以“以人為本”為原則,全面落實多元平等的教育以及城市治理實踐。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