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所有失去的東西,都會以另一種方式迴歸
在時光的旅程中,人生總是左手失去,右手得到。
約翰·肖爾斯說過:
“沒有不可治癒的傷痛,沒有不能結束的沉淪,所有失去的,會以另一種形式歸來。”
那些原以為過不去的感情的失意、磨難的煎熬,終有一天會被時光治癒,轉換為另一份禮物送到你的面前。
你要相信,雨後總會有天晴,失去便意味著得到。
01:失去,是人生的轉場
有人說:
“世人都說是她高攀,其實她是下嫁。”
這裡的她,便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張幼儀。
她的前半生情路坎坷、孤獨守望,她的後半生卻自立自強、猶如開掛。
張幼儀與徐志摩是包辦婚姻,結婚前僅僅只見了彼此的照片。
在見到照片時,徐志摩就厭惡地說張幼儀是“鄉下人”,這個偏見始終伴隨著他們的婚姻。
並且張幼儀思想傳統,深受舊式禮儀束縛,而徐志摩卻是新式思想,浪漫多情。
思想上巨大的差異,一開始就給他們的婚姻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結婚七年,倆人相聚的時間卻不過是寥寥數月。
在家時,徐志摩在躺椅上自顧自地讀書,張幼儀在一旁默默縫補。
本是一副歲月靜好、相敬如賓的美好景象,張幼儀的心中卻是痛苦無奈,想同他說話,卻又怕他那冷冰冰的語氣將自己打入深淵。
明明對他人就像舉世無雙的謙謙公子,對自己卻是冷酷到骨子裡的殘忍。
當她在異國產子,身邊無人照料之時,徐志摩趕到了她的身邊,一開口便是要求離婚。
得知徐志摩之所以這麼急切地想要離婚,是想去追求林徽因,張幼儀心如死灰,快速簽了離婚協議,成全了他。
結束了婚姻的張幼儀獨自撫養幼子,在經過了一段艱難黑暗的時光後,她宛如鳳凰涅槃,從此一路開掛。
正是告別了這場婚姻,她才得以放下曾經卑微到塵埃裡的自己,她才痛下決心改變自己的思想,成就了堅韌果敢的自己。
自此,她的事業蒸蒸日上,在金融界屢創佳績,並且創立了雲裳時裝公司。
她不僅在事業上獨立幹練,還不忘彌補自己教育上的缺失,每天學習文學古籍,連徐志摩都不禁對她刮目相看。
可是這一切的欣賞,對她已不再重要。
五十三歲時,張幼儀答應了一位香港醫生蘇紀之的求婚。在絕望痛苦過後,她終於品嚐到了愛情的甜蜜,終於可以與一人相濡以沫。
在與徐志摩的婚姻裡,她委屈過,絕望過,卻不捨放手。
殊不知,失去婚姻後,她才發現了原來自己不是婚姻中那個自卑無知的妻子,原來自己如此優秀堅韌。
失去是華麗的分割線,它意味著與過去弱小的自己告別,迎接那個強勢迴歸閃光的自己。
在你一生中,來來去去的人,得得失失的愛,都是為了讓你完成生命的修行。
終有一天,你失去的痛,流過的淚,受過的傷,碎過的心,都會被時間撫平,而後結成堅固的盾,成就更好的你。
02:失去,是覺醒的開始
世事難料,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失去什麼,而後又會得到什麼。
200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給事業正扶搖直上的胡歌按下了暫停鍵,他近乎毀容,同時飽受著內心的痛苦。
從鬼門關回來的胡歌,無法想象自己的模樣。
拆下紗布後,他藉口去廁所,站在鏡子前,深呼吸,抬起頭,彷彿世界靜止了,只有自己的心跳聲。
他端詳著鏡子裡這個半邊臉比另一邊大了一倍的人,難以置信這竟然是自己。
但是他說:“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在事業剛剛爆發的時候,這場車禍帶走了胡歌完美英俊的外表,卻也讓他卸下了成名後內心的浮躁,賦予了他更多的內涵,讓他沉下心來尋找生命的意義。
車禍後,胡歌放緩了自己的腳步,在影視劇、話劇、電影中沉澱演技,也尋找本心,塑造了多個飽滿鮮活的人物。
他在《琅琊榜》中飾演的有情有義,有智有謀的梅長蘇,與真實的他是如此相似。
他們都曾少年得志,卻突遭變故,始終不棄自我,堅守真心。
《琅琊榜》中有一句話:
“既然你活下來了,就不能白白活著。”
胡歌說,他一直覺得自己留下來應該是有一些事要去做,有什麼使命要去完成。
於是,他休整行裝,踏上了一條閱讀、學習、公益、尋找自我的旅程。
這場車禍是胡歌多年來不願提及的噩夢,但在這之後,他從喧鬧、浮躁的世界裡清醒過來,避免了迷失在無數的閃光燈下。
他重新審視自己,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方向。
他發現了生命的主題不止於享樂,人應該在不斷地學習與探索中豐富自己的思想。
每一個失去都是一個契機,每一個曾遭受的苦難,都會化作人生的沉澱。
失去不可怕,因為很多的失去都是覺醒的時刻。它會提醒你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要迷失。
你所得到的,正是失去的東西給予你的補償。面對失去的正確開啟方式,便是積極樂觀地看待失去,跟隨冥冥之中的指引,開啟那個專屬於你的禮物。
03:失去,是得到的序幕
失去一段感情,會收穫更好的自己;遭受一場苦難,更接近生命的真諦。
獨木舟在《一粒紅塵》中寫道:
“生命中所有的缺失都會得到補償,無論是以何種方式。”
我們只需靜靜等待,失去的終將回來。
其實,人生就是失去與得到的迴圈往復,只有看透得失的本質,擺脫得失的糾纏,才能真正長大,活出喜悅。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得失乃人生常事,願你淡看每一次失去,期待下一場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