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距是怎麼拉開的
為什麼有的人是當年學校裡的學霸,風雲人物,老師眼中的希望之星,但現在卻混得很一般,甚至很慘?
而當時在班裡不起眼,甚至是學渣的人,為什麼現在卻混得風生水起,儼然成功人士?
是什麼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復原力”。
什麼是“復原力”?就是當你跌落谷底,還能絕地反擊的能力。
如果去聽聽那些“失意者”的故事,他們的故事往往是這樣敘述的:
開始我做的還很好,但是後來遇到一個挫折(比如有領導給我穿小鞋,整個行業蕭條,婚姻出了問題,老人孩子遇到問題……)那個坎我一直沒過去,後來想,咳,就這麼混吧。
又或者,我當時有一個機會的,那時候沒敢冒險,現在看來,咳,太遺憾了,錯過了就沒有了……
簡而言之就是:
1.順利→2.受挫(1個或者幾個回合後)→3.慫了→走下坡路或者永遠停頓的生活。
當然也會有人跟你說:
我受挫以後又去了另外一個行業,然後做,受挫,後來又去了一個公司……
他有眼花繚亂的奮鬥史,但永遠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流浪,永遠沒法真正在一件事專注下去,或者永遠和一件事死磕,明明所有人都知道他這麼做是找死,他非要這麼做。
1.受挫→2.死磕→再受挫→再死磕……
總之,一種是禁不起磕碰,一受挫,就慫;一種是死軸,永遠撞南牆,從來不會動腦子。
《延禧攻略》中,有一個妃子被高貴妃當眾打嘴巴折辱,於是就懸樑自盡了,魏瓔珞的反應是:就這麼點兒事兒,就死了?要是我,這才哪到哪,我們的戰鬥還沒開始呢!
成功的人生邏輯是這樣的:
1.受挫→2.調整情緒→3.反思→4.調整行為→5.嘗試→6.成功→7.受挫→8.反思……
復原力不足的人,把人生當成百米賽跑,超過100米就難以為繼,於是只能成為一個“棄子”或者“烈士”。
有復原力的人,把人生當成馬拉松,會合理分配體力,最終成為真正笑到最後的“凱旋者”。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