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內心缺愛的人,其實誰也不愛!
從小內心缺愛的人,其實誰也不愛!
一個人越是自卑缺愛,那她就越難真正去愛別人。一般這種人就是誰陪在她身邊,她愛誰,如果那個人離開了,她也會傷心難過,可一旦她身邊又出現了新的人陪,那她就又會很快忘記這種傷痛。
表面上看她好像對誰都愛,但本質上她其實誰都不愛,她只是想每天都有人陪著聊天、分享日常,難受時有人可以照顧,孤獨時有個溫暖的擁抱。歸根到底,她只是極度的缺愛和缺安全感,只是想要被愛,她愛不上任何人,也恐懼愛上任何人。
因為缺愛者的愛是被動的,是來者不拒的,只要被人喜歡、被人欣賞、被人寵愛,她就容易淪陷。多數情況下,缺愛者並不是真正在愛別人,而是在享受被愛的過程。哪怕她在這個過程中非常戀愛腦,不斷地付出、給予、討好,本質上也只是為了得到對方同樣的回報和認同。
那她們為什麼會這樣?真相是缺愛的人,內心有個沒有長大的內在小孩,她們沒有在原始客體那裡獲得足夠的愛,那這樣的人,長大以後就只想找個人依靠,找個人對自己負責,底層需求不是找愛情,而是找個爸爸或者找個媽媽來愛自己。
一旦別人給她好感,她就會誤認為那就是愛,於是把自己壓抑的渴望和需求全部投射出去,所以整天拿愛情說事的人其實都是巨嬰,她們也不是真的戀愛腦,真的離不開一個人,而是離不開被愛的感覺。
她們利用“愛”的外衣,去過度補償最深處的對愛的渴望與訴求,來滿足自己比普通人缺失的安全感和自我認同感。甚至她還會把內心的缺失投射到外界,比如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那她就會透過無條件的對一個人好來彌補,看上去像是在不停的付出,但她實際上只是在找一個理想的爸媽,是本著找一個理想父母來補償自己內心的缺失,而不是真正去愛一個人。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們在構建親密關係時,經常遭遇挫敗,因為她們不會愛別人,看不到別人的需求和感受,她們被自己內心的黑洞裹挾,只關注自己吃不吃的飽,別人只是一個被索取的提供愛的工具,那時間長了,別人肯定不幹了。
兩個人走在一起,說白了其實就是當下需求的結合,我能滿足你的需求,你能滿足我的需求,當需求不匹配的時候,自然就是強的淘汰弱的,弱的揪著強的不放。那我們怎麼才能從這些愛不愛裡跳出來?答案就是把自己的內在小孩養大,讓自己像個真正的成年人一樣去戰鬥,而不是像個小孩一樣,整天鬧情緒,等著別人來愛你。
因為缺愛的愛,你從外面是補不回來的,更別想著從男人身上補回來。缺愛者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不要停留在自己缺愛的感受層面,而是去挖掘和理解缺愛的深層原因,找到來龍去脈,去梳理清楚本源,然後把那個缺愛的內在小孩養大。
千萬不要寄希望於別人的施捨。缺愛的人,如果你期望別人施捨你或對你給予愛,那你最後一定會受傷,因為你的核心不足以支撐那份愛,這世界上只有當你強大到你根本不需要別人愛你的時候,你才恰恰會有別人對你的愛。
如果你說我特別缺愛,我從小怎麼很可憐,怎麼怎麼樣,我就是想要一個男人愛我,這個時候你往往吸引來的全是渣男,他利用你缺愛的這個弱點,就開始駕馭你。明白嗎?
其次就是不要把別人投射成父母,把自己當成孩子。在嬰兒的時候,我們可能受限於自己的能力,無法愛自己,給自己安全感,但現在你已經不是嬰兒了,以你完全成年人的身份,很多事情你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如果你的心理還固著在嬰兒時期,不理會自己已經成大成人這個事實時,那你就很容易把其他人投射成自己缺席的理想父母,認為別人會有能力給我們愛,並且應該給我們愛。但事實上,他可能也只是一個跟你一樣的年輕人,甚至可能比你還幼稚,比你還缺愛,希望你可以當他的媽媽呢。
懂嗎?愛是自己經營來的,它不會憑空掉下來,你能得到什麼樣的愛,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總是在關係裡受苦,那你不妨學著去看一下,你想從這個關係裡獲取什麼,索取什麼,匱乏越多,索取越多,受苦可能就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