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內心缺愛的人,該怎麼愛自己?
從小內心缺愛的人,該怎麼愛自己?
為什麼越缺愛的人越得不到愛?因為缺愛的人永遠都在愛別人。所以你會發現,缺愛的人在關係裡永遠都在焦慮和討好,要麼覺得自己不配,只要對方表現出一丁點的冷淡和敷衍,他就會極度焦慮;要麼就是害怕失去,不斷壓抑自己,討好別人,最後導致的結果,不是對方受不了他,離開了他,就是吸引來一個不好的人,瘋狂壓榨他。
所以一個缺愛的人,如果學不會真正愛自己,那他就會一直談不好戀愛,因為他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自體,那他就會一直焦慮,一直內耗。
那一個缺愛的人,怎麼才能學會愛自己?答案很簡單,就是做自己的父母,把自己重新養育一遍。可能很多人覺得把自己重新養育一遍,就是給自己一切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把自己寵成小孩子,又或者覺得只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優秀就行了。
但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自己,而是你在發洩自己的慾望,補償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的滿足。
就比如,你小時候想買一個玩具,或者想買一件新衣服,你父母不僅不會滿足你,甚至可能還會指責你,說你不懂事,說你浪費錢。再比如,你小時候想上興趣班,但你父母覺得太耽誤學習了不讓你去,事後也沒有關注到你受傷的情緒,只有當你在學校考了一百分,他們才會看見你、認可你。
那你長大後,可能就會覺得愛自己就是不斷地給自己買買買,然後報各種班,什麼跳舞、彈鋼琴你都要嘗試一遍,但事實上,當你買了很多名牌包,學了很多東西時,你會發現你的心裡依然有塊地方是空的,你好像也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幸福。
為什麼?因為你跟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沒有改變,你的心智還一直停留在早年間那個被父母忽視打壓,只有考試得一百分,你才能被看見的狀態裡,所以哪怕你現在揹著一個名牌包,你可能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就像小時候,你爸媽覺得你不應該買新衣服一樣。
所以明白嗎?真正的養育自己,不在於你給自己買了多少好東西,或者說讓自己吃好喝好就行,而是你要學會去改變你與自己的底層關係模式。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過去父母養育和對待我們的方式,會內化成我們與自己相處的“底層關係模式”,即使長大了,離開了家,我們還是會下意識沿用它。如果我們覺察不到這一點,那即使在物質、行動上,我們彌補了父母沒有給我們的,看似是滿足了我們內在小孩的需求,但如果底層的關係模式沒有變,我們對自己仍然可能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苛待。
那怎麼才是真正的把自己重新養育一遍?首先第一個,學會自我覺察,關注自己當下的感受。
學會去梳理自己的人生和原生家庭,比如多多關注一下自己在不同事件上,產生的同樣的反應模式,關注自己頭腦中的念頭,關注自己當下的情緒、行為,然後觀察之後,反思自己的這個行為模式,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我不值得被愛”、“不值得擁有”、“我不夠好”、“只有我足夠努力,我才可以被愛”,找到之後再繼續深挖,是小時候哪件事帶來的,然後找到真正的源頭,再去對症下藥。
記住,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多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然後記錄自己在這件事上的體驗。
因為對自己感受的持續關注,本質上就是一種對自我的陪伴,慢慢地你就會在這種陪伴下,看到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需求,會和自己產生一個更深的聯結,和自己的關係得到緩和,也會越來越喜歡和自己相處。
其次就是尋找足夠好的“客體”,重新建立與自己的關係模式。當你很難去自我覺察,或者改變時,那你就可以去尋找另一個好的客體,去重新獲得一段新的客體關係經驗,來替代掉你早年間壞的那個客體關係經驗。
比如說好的友誼、好的親密關係等,因為跟這些人打交道,他們的人格也會像你父母的人格一樣變成你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去學會和優秀的人結交,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模式,今天調整一下這裡,明天調整一下那裡,那你跟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就會慢慢地、比較好地跟父母的關係分化開來。
明白嗎?每個人曾經受的傷不同、早年的匱乏也不同,但無論我們要為自己做什麼,補償什麼,首先要做的都是看見那個小時候不被接納的自己,然後和自己建立新的關係模式,試著成為自己溫暖且有洞察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