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一個人,就要先了解他的恐懼!
瞭解一個人,就要先了解他的恐懼!
想要完全認識一個人,就一定要先認識他的恐懼。因為親密關係的本質,就是一場巨大的恐懼投射,比如說焦慮型依戀,其實就是恐懼被拋棄,迴避型依戀,就是恐懼被控制,而矛盾型依戀,則是同時有這兩種恐懼。
所以如果你想真正去了解一個人,那你只需要判斷這個人的恐懼在哪裡。怎麼判斷?
1、看他最討厭、最不能接受的點是什麼。
比如說一個人厭蠢,那他本質上其實是在恐弱。因為我們討厭他人的部分,可能恰恰就是不允許自己出現的部分,而那部分也是我們自己最恐懼的部分。
就拿我們常見的迴避型依戀者來說,為什麼迴避型依戀者不能接受比自己弱的伴侶?為什麼他們特別反感伴侶的“蠢”?可能你在生活中不小心表現出犯蠢的行為,就會被他嫌棄,甚至是指責、攻擊?
原因就在於,迴避型依戀者他們自身是恐弱的。他們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無條件的愛,一旦自己做錯了事,就會被指責,自己做的不好,就會被人說,於是在迴避型依戀的世界裡,他是不相信人與人之間存在無條件的愛的。
他覺得人與人之間都是現實的交換,假如自己做出什麼不帶腦子的行為,那他就可能會被周圍人否定,或者指責。所以他必須要保持獨立,強大,同樣的,他也很討厭別人犯蠢,尤其是當你跟他在一起,做出不帶腦子的行為時,他內心的恐懼就會被啟用,然後開始產生負面情緒,進而轉化為對你的嫌棄。
所以明白嗎?任何一個人,他越是討厭什麼東西,那這個東西其實往往就是他內心深處沒有被察覺的痛點,也是他內心壓抑的痛苦所在,而這份被壓抑的痛苦,就是他潛意識的恐懼。
2、看他防禦的內容是什麼。
就比如,一個人如果在面對問題或衝突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是亂髮脾氣、向你潑髒水,要求你自證清白,或者直接否認、歪曲事實等防禦行為時,那說明這個人的內在是極度自戀的。
因為只有一個內在極度自戀的人,他才會害怕被你揭穿,害怕你不受他的控制,害怕你指責他,讓他自戀受損。所以哪怕你邏輯滿分,你把證據擺在他面前,他也死都不會承認,而且就算承認了,他也會一口咬定是你把他逼成這個樣子的,你是有錯在先。
本質上就在於,這類人他們是在母親養育期沒有徹底完成自我構建,他們身上還保留著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結構,所以他們的內心是非常衝突且混亂的,無法承認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一旦被質問,他的這種混亂就會立刻被啟用,並且投射到你身上推卸責任,以此來維持他的自戀需求。
所以如果你發現,你跟一個人吵架或者對質,你永遠都吵不贏,並且他還會透過各種手段,比如說詭辯、否認、倒打一耙等方式來不斷給你洗腦,讓你認知失調,甚至你們一來一往說了很多句話,結果卻發現一點實質的內容都沒有,那說明這個人的內在就是極度自戀的,而他的恐懼,就是他的自戀受損。
3、看他失控的點在哪裡。
一個人越是控制不住自己,越是容易去自毀的那部分,那一定是他潛意識裡最恐懼的部分。
就比如,明明只是一件無傷大雅的小事,可能你只是調侃了一下,對方就氣的跳腳,控制不住情緒,把你搞的莫名其妙,那這件小事背後折射出來的可能就是他內心最恐懼的部分,是他無法直面的創傷體驗。
當然這個創傷體驗不一定是他童年經歷的創傷,也有可能是他在人生過程中經歷的一些重大事件,給他造成了應激反應。
所以當你發現一個人,他的脾氣總是來的莫名其妙,並且你還沒有能力去承接的時候,那你就需要觀察了,因為造成他失控情緒的這件事本身,裡面可能就藏著他的恐懼,藏著他不願意面對的那部分。
而如果這個人在面對自己的創傷體驗表現出來的是非常極端的一面,比如說暴力、情緒極端、亂摔東西等,那說明這個人的本質就是如此。不管他前期表現得對你多好,追求你有多熱烈,他的人格底色可能都是帶有暴力傾向的。
明白嗎?一個人的行為從來都不靠大腦,而是靠他潛意識裡的恐懼。任何語言和行為都是可以表演和包裝的,但恐懼不行,一個人在恐懼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他最真實的人格底色,所以如果你想更真實的瞭解一個人,那你只需要去觀察他的恐懼在哪裡,因為一個人的恐懼在哪裡,他的人格和邊界就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