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件的愛也是一種愛!
有條件的愛也是一種愛!
為什麼很多人在感情中總是十分的痛苦,變得敏感、擰巴、情緒不穩定,並在一段段失敗的感情中,逐漸對愛情感到絕望,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會愛自己。那是因為,他們基本上都在追求著一種無條件的愛。
他們希望另一半能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希望對方能時時刻刻給予自己回應;希望對方在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後,依然可以包容自己。
但說個扎心的真相是:這個世界上的愛基本上都是有條件的。包括你的伴侶、朋友、還有你的父母。就比如說,你的父母當初生你也是有種種考量的;即使你不想承認,但是父母就是會偏愛乖巧、聽話、成績好的孩子...既然血緣關係都無法帶來無條件的愛,那你又怎能期待你的另一半能給你呢?
而且你期待對方能無條件的愛你,這種“期待”本身,他就是一種條件,因為此刻你的認知是:你有多愛他,取決於他能多愛你。
那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期待無條件的愛呢?原因大概有這兩個。
第一,這種對無條件的愛的渴求,很可能源於嬰兒時的全能自戀。
全能自戀,是每個人在嬰兒早期都會具備的心理。即嬰兒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自己的所有需要都能被滿足。如果這些需要無法得到養育者的準確照顧,嬰兒就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並會演化成一種心理缺失,從而導致他在成人後也依然會再次追求,回到“全能自戀”的狀態。也就是巨嬰心理。
全能自戀的人,他們通常很難接受自己的不足,有著完美主義傾向,自然也會期待愛情是完美的,渴求對方能給予自己無條件的愛。也就是說,他的這種追求,或許只是在滿足自己的自戀。
第二個,童年經歷導致內在小孩無法長大。
追求無條件的愛,要麼是童年裡缺的太多,要麼就是得到的太多。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帶著一定的童年創傷進入到成人世界的。因為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其實都不太懂得到底該怎麼去愛孩子。所以大部分孩子或多或少都在童年遭受過父母的忽視、指責、控制...因為童年受過傷,內在小孩無法得到充分的滋養長大。我們才會把對愛的渴求,寄託在外人身上,期待另一半能無條件的愛自己,以彌補那個缺愛的內在小孩。
那另外一種被父母溺愛的人呢。他的內心也住著個不願意長大的孩子。因為他從小被呵護長大,得到了很多偏愛。長大後,他也會想找那種對自己特別好的人,希望自己可以永遠像小孩那樣被呵護,不需要面對問題,遇到困難總是會有人幫自己去解決。
這也是很多人明明不缺愛,但也會戀愛腦的原因。他們的父母給了他呵護、物質上的滿足,但沒有給到他,能夠分辨是非的獨立的意識,以至於他會把世間的一切都理想化。
那無論是上面說的哪種情況,在進入感情後,就是會希望對方能時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為愛本身就是一場內心需求的投射。你越需要什麼,就越希望對方能給到你什麼。但事實是,沒有人能給到這種理想化的愛,所以一旦當對方稍微沒有滿足你時,你就會開始懷疑、失望,甚至開始失控。
但我講這些,不是說讓大家從此對愛變得消極,走向“我不再相信愛情”的另一個極端。相反,我依然是堅信“無條件的愛”的存在,因為愛本身不是非黑即白的。“有無條件”就看你如何定義了。太過於追求“無條件的愛”,會讓你變得偏執,過度緊繃,從而錯過很多被愛被關心的時刻。
還有一點你要明白,即使是有條件的愛,它也是一種愛。他因為加班,錯過了你做的大餐;他因為自己的事情,拒絕了陪你逛街。但這些不代表他不愛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你有你的,他有他的,他無法永遠把你放在第一位,也會忽視你、讓你生氣,但這和他愛你是一點都不衝突的。允許他不能給你100%的愛,你們的愛才會更自在、更鬆弛,你也不會因為沒有被他看到,而時刻情緒崩壞。
那如果說你對追求“無條件的愛”有執念,請把這份執著轉移到自己身上。我在直播裡,經常提到過一個詞,叫本自具足。沒有安全感,那就自己給自己安全感;沒有愛,那就自己給自己愛;希望得到無時無刻的回應,那就多點耐心去傾聽自己的內心。當你內心足夠圓滿,你便不會再期待對方能給你更多的愛。相反,你還有足夠的能量把愛分享出去,並不求回報。這個時候,無條件的愛也就真正的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