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就像拉屎,結束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回頭看一眼
愛情就像拉屎,結束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回頭看一眼
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一個有味道的問題:
“人在拉屎之後為什麼會下意識的回頭看一眼呢?”
我為什麼突然想談論這個問題呢?是因為前兩天我一個朋友問我,他說前任跟我分手後為什麼還總來看我的QQ空間?
我就跟他說,“可能是拉完屎也想回頭看一眼吧”。
大家別誤會,我不是罵我朋友是屎!我其實是想說,不管是拉完屎人會下意識的回頭看一眼也好,還是分手後一方對這段感情戀戀不捨也好,這兩件事表面上看似沒什麼關聯,但其背後都反映了人類的一個心理共性。
即:個體對於自己的創造物是有留戀心態的。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人格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把人的人格心理分為五個發展期:
口欲期((oral stage):0~18個月,嬰兒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動獲得原始慾望的滿足。
肛欲期(anal stage):18~24個月,幼兒主要靠大小便排洩獲得慾望的本能快感。
初始期(phallic stage):3~5歲,孩子對於原始慾望有了真實的感受,會經常撫摸自己的身體。
潛伏期(latent stage):5~12歲,情感需求被對其他事物的興趣所沖淡,比如學習、遊戲等,因此原始慾望處於潛伏狀態。
青春期(genital stage):12~20歲,生理發育刺激情感需求,原始慾望普遍比較強烈。
其中這個肛欲期講的就是大便和親密關係之間的聯結。心理學家認為啊,一個人的人格型別,基本在他12~36個月的時候定型,即便是後期受到一些教育經歷啊、交際環境啊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是他最基礎的這個人格模型是固定的。
所以說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你的小孩或者周圍的小孩,或者你還可以問一下你父母你小的時候,對於大便的一種態度,以及父母對於你的大便的一種態度,這兩種態度其實就在冥冥中決定了你成年後對於親密關係是一個什麼樣的認知。
我舉個我身邊朋友的例子啊,我有兩個朋友,A君和B君,這兩個人外形條件和家庭狀況都差不多,但是這倆人的感情之路卻是千差萬別。
A君在我們朋友圈裡非常受歡迎,追他的小姑娘趨之若鶩,但是每一段戀愛幾乎都是轟轟烈烈開始,最終卻只會草草收場。
而B君呢,大學的時候談了個女朋友,兩個人畢業後就計劃著結婚買房,雖然也會有一些磕磕絆絆,但是就這麼吵著吵著過來了,上個月我還去參加了他二胎的百歲宴,一兒一女,誰看了都得說一句圓滿。
我之前就問過他倆這個問題,就是小時候他倆大便之後對於自己的排洩物是什麼樣的反應,以及父母是怎麼做的。
A君說他媽媽是個有潔癖的人,小時候他大便完之後會迅速幫他清理乾淨,而且會馬上抱他遠離排洩物,一旦他想去觸碰大便,他媽媽就會大聲的呵斥,還會打他的手,後來重複了幾次之後,他每次看到大便就會覺得噁心,自主遠離。
而B君就不一樣了,他說他媽到現在都會拿這個事取笑他,說他小的時候喜歡“玩屎”,每次排便之後都會用小手戳一戳,而且他媽媽嚴重懷疑,如果不是自己攔著,他很有可能會幹出“吃屎”這樣的事情。同A君的媽媽一樣,他媽媽也會制止他靠近大便,但相對來說態度柔和許多,不會大聲呵斥,只會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不可以哦~”。
父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其實也就為這兩個人後面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埋下了伏筆。
因為前面我也提到了,大便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就是他的第一個創造之物,呵斥、動手製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創造物是骯髒的、糟糕的、不值得被珍重的,這個認知會一直存在於他的潛意識之中,帶入到親密關係中,他會覺得自己創造的這段感情同樣是糟糕的、不被重視的,所以他對這段關係的信任度就會極低,自然也就無法長期維持。
反過來也一樣,即使你要告訴孩子大便是髒的,但是你的態度是友善的、穩定的,那麼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的創造物是被呵護的,只是這個創造可能沒有那麼完美,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但至少他不會產生自己去創造這件事是錯的,所以他可以非常從容的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並且在親密關係出現了問題之後,他有信心、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學家以及教育家們一直在強調,對於嬰幼兒的生理反應,家長不要去過度控制和苛責的原因所在。因為家長很有可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對孩子的認知造成一種無意識的打壓,而這個打壓會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說回開篇那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人即使分手了,依然放不下前任、放不下過去的那段感情,真不一定是找不到更好的,而是他對於他的那份“創造物”的一種執念,他總覺得這個東西/關係的失去讓他內心覺得空虛和失落,而彌補這種空虛的唯一途徑,就是找回自己的“創造物”。
經常會有很多朋友來找我,說“分手了我還能複合嗎”“已經破碎的感情我還能挽回嗎”,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我當然會告訴你可以!可以挽回!
因為複合這件事本身和你們是不是分開過一點關係都沒有,它看的是你對這段關係的堅持以及你怎麼去經營和維護這段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你願意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這才是你能不能複合的重點。
而且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我非常建議你們去複合,因為好的親密關係能夠治癒你的童年創傷,在挽回這段關係的過程中,可以改變你對自己的“創造物”的認知,對於你自己的人格修復也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就是如果你確定你想跟對方複合,那麼在複合之前,有幾個問題是你必須要去思考的,這幾個問題想不清楚,即便是你複合了,後續二次分手的可能性也很大:
NO.1 過去發生的親密關係中的問題是否有徹底解決的可能性?
兩個人無論是哪一方提出的分手,一定是說明你們這段關係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矛盾有可能是當下無法解決、有可能是某一方不想解決、也有可能是真的解決不了(比如暴力行為、習慣性撒謊成癮、精神壓迫等等),那麼現在,你能保證自己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了嗎?
舉個例子,比如常見的舒適感破裂,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核心點在於你能否給對方提供積極的情緒價值,那你就要考慮:
你有沒有自我情緒維穩的能力?
如何向對方傳播積極情緒?用何種途徑、傳播方式是什麼、怎麼及時掌握傳播狀態?
如果對方沒有給到你預期中的回饋,你要怎麼做?有沒有Plan B去補救?
這些問題都是需要你去深度思考的,複合不是你說一句“我愛你”就能解決的,否則你們也不會事隔一年還沒能重新在一起。
NO.2 挽回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你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這樣的沉沒成本你能接受嗎?
如果你還覺得感情就是你愛我我愛你,只要有愛我們就能在一起,那我只能說朋友你太年輕了,你年輕到不適合去挽回這段感情。任何親密關係的本質,都是一種資源置換,而資源置換的目的不是誰佔誰便宜,而是透過置換我們能夠擁有多重資源,並在這個過程中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希望你們能記住我上面說的這句話。
所以說在挽回之前,我必須把這個問題攤到檯面上來。大家都是成年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大風颳來的感情,挽回這件事,最忌諱的就是“白嫖”。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做對方的ATM機,不是真的讓你花多少錢送多少禮,當代社會人如果一頭就紮在錢眼裡,恕我直言這也太 low了。
事實上你的時間啊、精力啊這些都是投資,而且它們的價值甚至遠遠大於你付出的物質價值。我只是想站在一個比較專業的角度告訴你們,成熟的人,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NO.3 複合之後你對這段感情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以及你期望的結果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100個人裡邊有90個人回答,“複合了還要什麼態度啊,我就是想跟對方複合啊”,聽上去沒什麼毛病,實際上這就是一句廢話。
複合永遠不是你這段親密關係的重點,長久的維持才是,目標先搞清楚,然後再來談行動。
很多人挽回對方之後就感覺心裡的石頭落地了,又回到從前談戀愛的狀態了,之前說的改變啊增值啊,統統都不見了,甚至有一小部分人會覺得,“我為了挽回你做了那麼多,現在是你回報我的時候了”。
我可以特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抱著這種心態去挽回的人,挽回後分手的機率一定是100%,不可能有例外。
所以大家的著眼點一定一定要放遠,我列幾個思考點供大家參考:
複合後你對這段關係的預期是什麼?你有什麼未來規劃?
你覺得對方同意你的規劃嗎?如果不同意,你能做出多少讓步和妥協?
雙方對於過去的傷痛是否都抱有釋懷的心態?翻舊帳的行為能否避免?
雙方是否都願意為了維繫這段關係持久發展而做出努力?
以上這些問題,我是真的建議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不要不明不白稀裡糊塗的就去挽回了,然後挽回失敗了還覺得是兩個人真的沒有緣分了。
你們知道我學了心理學之後最大的一個感觸是什麼嗎?就是所謂的緣分,其實根本就是人為控制背後的必然產物,你認為的“命中註定”,背後多得是“人為操縱”。
我最怕的就是大家用“愛”的名義把親密關係包裝的特別飄渺、特別迷幻,其實不是的,親密關係是非常具象的東西,就像你拉了屎總會下意識的回頭看一眼一樣,你愛一個人,你就是會有不捨、會有留戀,這份不捨和留戀,就是刺激你們關係複合的核心動力。
任何挽回技巧都是輔助因素而不是決定因素,而我希望大家在這個過程中,都能夠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收穫最真實、最不容易被撼動的快樂和幸福。
這才是男人分手後的真實想法!分手後多久複合,成功機率最大?迴避型人格:有一種恐懼叫“越想靠近,越先遠離”與前任複合最大的難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