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班杜拉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者,也是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權威人物之一。據2007年美國心理學會的統計,班杜拉的文章被引用量世界第一。他於2007年去世,享年95歲。旨在紀念這位大師,其中部分內容於彭凱平的混沌演講和陳祉妍在B站上的直播。
一、自我效能感的定義
自我效能感是個人主觀評估自己完成某項工作能力的能力。
這種評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結果預期,即相信自己能夠實現目標,這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二是效能預期,即相信自己之所以能夠實現目標,不是因為運氣好或環境優越,而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因此,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個體如何應對困難和挫折。
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將把壓力、挫折和打擊視為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持續努力直到成功。
積極主動、挺胸抬頭、精神飽滿的形象能夠提高自我效能感。在社交媒體上積極發言、點贊,發表高質量的文章,透過積極分享和每日堅持打卡等方式,展現出信心十足、專業能力突出的狀態,從而逐漸提高自信心。
二、獲得社會支援。
進化的選擇是合作基因,與積極的人合作,向榜樣學習。我加入了很多社群,積極與大佬連結學習,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認知。
三、進行實戰模擬。
在電影《飛馳人生》中,沈騰多年不開車,但在比賽中卻獲得了冠軍。這是因為他在大腦中模擬了無數次開車的場景。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訓練了很多射擊運動員和籃球運動員,他說在比賽前,這些優秀的運動員會在大腦中模擬成功的過程和場景。映象神經元的發現為這種情況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是要累積成功經驗。
要發現自己取得的小小成功,並將其不斷擴大,從零開始逐步積累。自我效能感是針對不同領域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應該勇於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不是過分關注自己的短處。
五、是要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這一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意思是指我們可以透過學習能夠達到的程度來提高自我效能感。如果我們一直處於舒適區,只做自己已經熟悉的事情,那麼自我效能感就不會有太大的提高;而如果學習的內容過於困難,超出了我們的潛在水平,那麼學習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結論是:為了提高自我效能感,我們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需要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而不是盲目追求高手的水平和標準。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領域,找到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內容進行學習和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再去學習那些更高階的內容。這樣積小步快跑,最終能夠取得積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