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型人格障礙怎麼改變?
為什麼是可憐的依賴型人格?
因為都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所以安全感嚴重匱乏的依賴型人格,該如何闖過人生的一關又一關呢?
依賴型人格的核心特點是:需要和害怕。
做什麼事都要拉著別人一起,這種習慣變成一種人格障礙以後就很嚴重了,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沒辦法獨立地完成一些事,因為他覺得“我不行,我得有人幫著我”。
依賴型人格從需要的角度的典型特點是:
1.總是需要得到他人的確認和支援,在沒有得到別人確認時難以做出決定;
2.常常讓別人為自己做出重大的決定。
他會經常說“你幫我選,你給我一個建議,你說我該怎麼做?”
3.鮮少提出創意,更喜歡隨大流;
4.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或是獨自做什麼事”。
依賴型人格從害怕的角度的典型特點是:
1.總是點頭稱是,以避免令他人不悅,有取悅、討好他人的表現。
2.在別人提出反對意見或批評時會感到不安和焦慮;
3.接受沒什麼價值的苦活累活,好讓別人感到舒服。
有人在青春期的時候,為了能夠跟別人在一起玩,出去打球的時候,他就負責撿球,或者去買水。他總是做這些輔助性的工作,希望別人帶著他玩,因為他總是覺得自己矮人一等,覺得別人可能分分鐘就會拋棄自己。
4.會因為與別人的關係中斷,而感到惶恐不安。
依賴型人格者一般來講會習慣性地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攀附階段:竭盡所能地去攀附別人,跟別人貼在一塊兒;
第二、依賴階段:攀附上了,就什麼事都希望別人幫他搞定,幫他解決;
第三、脆弱階段:一旦別人拒絕他,他就覺得完了,這個世界崩塌了,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依賴型人格的人有以下兩個堅固的信念:
1.獨自一人無法完成任何事;
2.別人都比自己強,這件事別人做得比自己好,那件事別人也比自己強,自己就是不行。
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形成依賴型人格?
是因為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當父母沒辦法給孩子安全感的時候,孩子會從外界找,想辦法找別的東西給他帶來安全感。或者存在另一個極端,有的父母對孩子有過度的保護欲,習慣包辦,不給孩子獨立成長和鍛鍊的機會,導致孩子沒有信心獨立完成任務。
《無處不在的人格》。
看了以上的描述,有沒有在自己、或周圍人、或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幾分熟悉的樣子?
其實有的人明明具備較好的工作能力,明明有獨立完成較難的工作任務的綜合素質,但就是因為心理缺陷,極度不自信,總是選擇退縮,總是選擇討好依附他人,在他人的鼓勵和引領下才能放心、安心行動,所以一生鬱郁不得志,鬱鬱寡歡,錯失了人生很多成功的機會,錯過了人生很多的美好和快樂。
《無處不在的人格》這本書雖然還沒看完,但其中列舉的種種病態人格,由此延續的痛苦人生,讓人唏噓。也說明了作為父母,任重道遠,責任重大。我甚至希望,有關部門能先專門進行系列講座培訓,取得合格證後,再頒發準生證,賦予公民做父母的權力。
健康人格的培育,是個人問題嗎?是家庭問題嗎?還是社會問題?民族問題?國家問題?
越來越高的心理疾病患病率,越來越低齡化的事實,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視。
抑鬱症患者,因過於善良,選擇對內攻擊,自我傷害。影響還只涉及到個人和家庭。但有些表面上的正常人,卻不聲不響地給他人、給社會造成了很嚴重的傷害。
數次幼兒園兇殺事件,唐山打人事件,公交車惡意墜河事件等等。
所以,養育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絕不是一個家庭的事情,一定和全社會息息相關的。
連駕駛車輛都要專門培訓,參加考試,取得駕照後方可上路。可是養育孩子這麼高難度、非常重要的事情,卻不需要任何學習和考核,不需要任何過程控制,就這樣稀裡糊塗把孩子當作實驗品,而且很可能是完全沒有精心準備過的實驗,出了差錯,後果不比“車毀人亡"更慘烈嗎?
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心懷謙卑,承認侷限,積極學習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