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沒意思怎麼辦(感覺生活沒意思怎麼改善)
感覺生活沒意思,沒有意義,應該怎麼辦?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感受到生活很無趣,就是無所事事,覺得幹什麼都沒勁,或者用我們通常的話來講就是空虛。他會有一種“漂泊感”,需要他考研他就去考研,需要他找工作他就找一份工作,到點了該上班他就去上班,但問題是他覺得很沒意思,做什麼事都沒勁。
然後渾渾噩噩的養家餬口,還房貸,但是感覺不到做這件事的意義、價值和重要性。甚至越來越多的人到結婚的時候不結婚,到生孩子的時候不生孩子,就是不斷地往後拖延,就好像是“卡殼了”,卡在一個地方,進入不了社會角色。
心理學家威廉·戴蒙把年輕人分成四種,第一種人叫作“疏離者”。什麼叫“疏離者”呢?就是沒有任何目標,唯一想要做的事就是思考怎樣減少一點生活中的痛苦,怎樣用最無壓的方式過日子。他每天所想的都是怎樣結交異性,怎樣看場電影,怎樣買到一部新的手機,怎樣能夠活得更開心,他所想的全都是玩、全都是物質。這種人大概佔到25%,有四分之一的年輕人是疏離的狀態,沒有目標。
這種狀態看似挺好,看似會很開心,但實際上疏離的人往往會痛苦。比如他以手機為目標,沒得到的時候他痛苦,得到之後沒多久他就沒有新鮮感了,然後又出新款了,他依然痛苦,依然覺得沒意思,覺得無聊。
第二種人叫“空想者”。這一類人的特點是有幻想沒行動,就是想了很多不切實際的事情,想當明星,想當藝術家,想改變世界等等,但是太高太遠,超出他的實際情況,而且他從來不做任何實際行動。這一類人佔到了25%。
第三種人叫“淺嘗輒止者”。這一類人他也確立過目標,也做過一些實際行動,但是他不瞭解超越於當下的意義。他追求的目標來自虛榮和待遇,當他看中一份工作的虛榮和待遇的時候,他可能會為此努力一下,比如考證。但他往往做一段時間就會放下,或者做一段時間就沒勁了。因為虛榮和待遇不能夠為他提供一種持久的動力,這一類人大概佔到31%。
剩下的第四種人叫“目標明確者”。他們能夠找到目標,能夠努力和聚焦,並且能夠看到這個目標背後的意義。即使是很年輕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有目標的人。比如有一個叫瑞恩的男孩,年僅六歲,他看到網上報道非洲很多地方喝不到乾淨的水。他覺得自己這裡喝水這麼方便,無法想象非洲人沒有水該怎麼生活。於是,他就把自己的零用錢拿出來,打算捐給非洲的人打一口井。
這個小男孩從此立了一個志向,要為在非洲打井這件事募捐。不不僅自己掙零用錢,還號召大家捐款,到十幾歲的時候,他已經在非洲捐了幾百口井。
這就是一個有目標感的少年,如果一個年輕人能夠找到一個關懷社會的目標,並且願意為之努力的話,他是有可能創造奇蹟的。這種人叫作目標明確者,佔比為將近20%。
有目標感並不一定是要做那些特別偉大的事,你也可以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只要透過這個工作能夠帶給他人(具體的人)一些幫助和改變,你能夠感受到那種使命感和召喚感,那麼就是有了目標感。
如果我們想讓自己活得有勁,有韌性,有動力,那麼我們就不能僅僅聚焦於一個物質層面的目標,因為單純的物質層面的目標並不能解決自己的“漂泊感”問題,我們需要一個更深層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