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什麼意思 巴納姆效應又叫什麼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透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而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就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
臺灣亞都麗致飯店總裁嚴長壽曾經建議年輕人在考慮下階段要幹什麼時,首要之務就是先認識自己,尤其要有勇氣去面對自己。在認識自己之後,接下來再認識職場。因為隨時都有面臨失業的一天,所以,每個人在職位上最大的保障就是隨時要接受考驗、挑戰,保持進步。
為什麼會有巴納姆效應?
其本質就是大多數人沒有客觀地認識自己,讓自己捲入了一個空洞的程式之中。能準確地剖析自己、給自己定位的人,往往也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準確的位置上,在職場這個無形的戰場中步步為營、勢如破竹;而對自己的認知處於模糊階段的人,往往更容易相信一些大眾化的描述,不去深究自己不同於別人之處,自然也就無法在職場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在幹軍萬馬中脫穎而出、節節勝利了。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正確地認識自己並適當地改造自己,讓自己向著最容易獲得成功的方向挺進,都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為什麼要更好的認識自己?
只有很好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揚長避短,才能在職場中如履平地。如果只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在職場中混日子,那麼你通向成功的道路可謂是渺茫的。
認識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個人能認識自己、反省自己,捨棄一些不合時宜的理念,改造自己,擴大自己的視野,他的未來就會值得期待。
巴納姆效應又叫什麼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透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們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資訊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