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生日有什麼講究(66歲大壽忌諱事項詳解)
民間有個說法,60到80歲的老人不能隨便過壽,到底是為什麼?
國家蓬勃發展,人民的美好生活來臨之後,我國的平均年齡也出現增長,相信不少人家中都會有長壽的長輩。“四世同堂”甚至連“五世同堂”的都有,而這些長壽的長輩們,每一年的生日更是格外重要的。
我國地廣物博,在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生日文化,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過個生日無非是約上幾個朋友吃飯喝酒唱ktv慶祝。因為我們年輕人沒有祝壽的概念,當然還因為年齡太小,離真正的祝壽還遠著呢。
按照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五十歲以下的人過生日是不能被稱為“做壽”的,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聽到的也是慶祝六十歲大壽,七十歲大壽等等。
66歲生日有什麼講究
傳統民俗中經常說“逢九不逢十”,意思是六十歲的生日應該在你五十九歲就祝了,七十歲的生日在六十九那一年過,以此類推。因為在許多地區認為“四”與“十”同音,又與“死”字同音,這是不吉利的象徵。
“九”意味著“長長久久”,當是恭祝壽星長命百歲,身體康健。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中國人講究一箇中庸之道,萬事不必太滿。盛到極點必會衰落,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咱們中國人過壽過九不過十。
但在某些地區又認為,男性過壽不逢十,女性過壽要逢十。所以即便是同樣的說法,在不同的地區都會有不一樣的做法。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一般相鄰發達互相聯絡少,那麼自然也會催生出不同的習俗。
而我國還有些地方認為六十歲到八十歲的人不適合過大壽,因為根據周易的說法,一個大壽會消耗人八到十年的壽命,輕易的過大壽對自身不好。
而六十年一甲子,從風水的角度上來說,便可以進入輪迴了。所以如果過了六十歲還大張旗鼓的過壽,會讓閻王爺發現,從而從生死簿上劃掉你的名字。
但過了八十歲之後,人的身份轉變,這時你熬過了坎兒,就是“神”,那這時候過壽也就沒人在意了。雖然這說法有些神乎,但我們尊重不同的文化。這只是某些地區流行的說法,都是各有各的道理,又或者是自圓其說罷了。
還有些老人忌諱過七十三和八十四的生日,因為孔子是在七十三去世的,孟子是在八十四。所以有的人會說這兩個年紀對老人來講是個坎兒,最好別過,害怕老人挺不過去。
關於祝壽,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旦開始過壽就不能斷,年年過才能長久,如果哪一年斷了一個是不利己,再一個老人自己也不免多想,認為子女是不是有其他的心思,想“送走”老人了。
所以一旦家中有老人開始過壽,以後的每年都需要再慶祝。甚至老人仙逝之後,每年的生日後人也需要燒些紙錢過去,以示尊敬。
還有一些民俗,例如過壽的蛋糕不能對半切,如果是陰曆七月的生日也不要公開自己的生日,因為七月半是鬼節,也是不吉利的表現。還有的66歲生日時,需要家中的女兒或者兒媳準備六十六個餃子,讓老人食用。
說完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再說些大家都知道的習俗,長壽麵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中,過生日就是要吃長壽麵,麵條拉得長不能斷掉,越長也就意味老人的生命越長。
在我國西北城市中,在村鎮上有許多老人過壽,會特意請人做巨大的壽桃,不光如此還有一些象徵著吉祥的饃饃,擺上宴席請上賓客,為自己過壽。
老人的壽宴自然是越熱鬧越好,來祝福的人越多,人氣旺才能身體旺,家庭和睦,團圓和美才是一個家庭真正的宗旨。現在的年輕人多數都在外打拼,別說家中長輩生日,有的連自己的生日都能忘記。
生日的這一天代表我們的誕生,其實對現在的人來說,一個生日不講究忌諱,只是想趁著生日能和親朋好友一聚。而老人缺的也不是這場熱鬧,而是人,子孫們都在外飄蕩,能回家再上幾面也是老人最大的期許了。
不論在哪,常常和父母長輩聯絡,常回家看看這句話不僅是歌詞,也是對所有人的願望。有的家庭子女繁多,但唯一能把他們聚在一起的恐怕也只有老人了,老人就是一個家族的根,只有這個根,才能延伸出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