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會不會談戀愛?我說你會不會談戀愛
她十年前就開設了《愛情心理學》這門課程,一直深受大學生們追捧。
你有沒有過戀愛的困惑?
你有沒有過表白的困難?
你有沒有過被拒絕的失落?
有這樣一位老師
很清楚這些普遍存在於大學生中的情感問題
她十年前就開設了《愛情心理學》這門課程
目的不為讓學生脫單
也不是培養戀愛高手
而是希望讓學生認識愛情
嚮往美好的生活
“如果以下的男性品質換算成金錢,而你的手裡只有5塊錢,會怎麼選?” 武漢理工大學職業發展教研室教師張曉文列出的這道題,曾得到過各種各樣的回答。
“帥氣的外表3塊錢,忠誠3塊錢,富有3塊,浪漫1塊,身體健壯1塊,幽默風趣1塊,聰明機智1塊。”很多學生都覺得不可思議,帥氣、忠誠、富有都是3塊,只能選擇一個,意味著做人生選擇時,面臨著捨棄。大部分學生都優先選擇了“忠誠”,也有學生優先選擇“富有”,認為物質是維持一段親密關係的基礎......
這些年,《愛情心理學》一直深受大學生們追捧,張曉文之後又在中國的大學慕課平臺開課,其他高校也將這門課程作為選修課。
張曉文說:“更多的時候是讓我們認識愛情,或者激發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不是把你培養成一個戀愛高手。”
一堂課,10秒鐘被搶光
每次選課時間一到,《愛情心理學》總是“秒沒”。這一次,全校有1400人選了這門課,最後只有100多人選上了。落選的學生不甘心,託人聯絡張曉文,讓自己也能上課。
“這個課在學校特別火”,一位搶課的男生說。他和女朋友高中時就在一起了,上大學後,兩人20幾天才能見一次。在遠距離戀愛中,他遇到不少煩心事,女友偶爾耍小脾氣,恰好趕上他的心情不好,兩個人就冷戰,而距離更加深了彼此之間的誤會。他感覺這種狀態不對,但他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他想這個課程可能對自己有幫助。
“十八九歲的男孩女孩,正是對異性充滿好奇和渴望的年紀。但他們往往不懂得如何與異性jiao往,缺乏與異性相處的能力。”張曉文做過輔導員,當過心理健康老師,和學生接觸多,積累了大量情感例項。戀愛的困惑、表白的困難、被拒絕的失落,她很清楚這個年紀的學生在迷茫什麼。
在武漢理工大學,男女比例是7:3,還有那種全班一個女生都沒有的班級。張曉文感覺學生的情感需求非常旺盛。她曾開過一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其中一部分涉及愛情。學生們總是對這一章節最感興趣,催促她“先講愛情吧”。
但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裡面,人們普遍認為愛情不值得學,不該學,年紀大了自然就會。“這其實是最可怕的觀念。” 張曉文說,一些年輕人對愛情缺乏敬畏感,覺得感情不需要花精力維繫。
它不是一門弟湯課
愛情是什麼?張曉文站在講臺上探討《愛情心理學》的時候才25歲。她向學生們列舉了愛情困惑中的大量例項,並沒有把它當作一門科學化的心理學課程,而是側重於實用。以前也有老師講愛情,但他們偏向於哲學或者文學層面,很空泛地談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的愛情。
武漢理工大學職業發展教研室教師張曉文
作為心理健康老師,張曉文自認為最接近學生群體,積累了大量真情實感的案例,《愛情心理學》要對學生有實際的指導。“我們比較看重的是學生用腳投票,他們覺得有用或好玩才會來。”
這些年,《愛情心理學》的內容一直在更新迭代,張曉文會及時補充個案,改進課程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採取大量討論的形式。“現在學生都有抒發的慾望,很多人都是帶著問題來的。”
與其他婚戀課不同,《愛情心理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張曉文很少強調自己的觀點,“它不是一門弟湯課,更沒有人生忠告。”她結合現實個案,讓學生們開展討論。張曉文認為,每個人的愛情可以在那些研究中找到共性,但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張曉文曾和一些高校老師溝通交流,他們希望婚戀教育成為一門必修課,同時強調科學性、實用性和趣味性。也有人建議,教師的視野不應僅僅侷限於婚戀,應當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反思主流的性與性別規範,倡導性與性別的多元平等,致力於建立一個公正的性別秩序。“比如說,我們是引導學生進入婚姻、視婚姻為人生幸福的唯一目標,還是鼓勵學生批判性地反思主流的婚戀觀念,尊重多元的親密關係實踐?”
為正確的戀愛態度正名
很多人曾對張曉文說:“老師,我們連戀愛都沒談過。”而張曉文希望的,正是自己的課程能夠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不斷地維護親密關係。
武漢理工大學的學生們在《愛情心理學》課堂上
有一次在課堂上,一位男生說自己談戀愛三週就分手了,他的理由是,“我每天早上要給女朋友佔座位,中午要陪她吃飯,每天要陪她八個小時……我覺得好累,我沒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打遊戲。”
聽到這些,張曉文為他惋惜,“為什麼現在愛情變得像速食,來得快,去得快?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忍讓。但是有時候你不願意忍讓,你也得不到更好的。”
“大家都不願意付出和忍耐,現在所有的奉獻犧牲這些詞似乎成了貶義詞。”張曉文說。
脫單不是最終目的,擁有正確心態更為重要
有很多學生猜想張曉文肯定有豐富的戀愛經驗,想跟她學點戀愛技巧,有人線上上、線下聽了三遍,理由是“還沒有‘脫單’”。
“他們想多了,真的不算什麼技巧,就是一些自我表達,與他人交往這種基本的技巧。”張曉文說。
很多學生是抱著“脫單”的目的來上課,他們最關注的問題也是這個。張曉文表示,“脫單”不是這門課的最終目的,“對愛情要有敬畏之心,學會維持親密關係,這才是目的。”
“不是說跟著教科書談戀愛,老師最多給你講一些前人的經驗,你學到之後再運用到自己的感情生活中。”有同學這樣認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可能會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定位,對未來不會過於焦慮,內心會有一個方向感。
青年大學習
|舒雲飛
|勤為師
宣告|文章部分圖文歸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