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冊語文題庫及答案 初二下冊語文電子課本
本篇文章構成:1.文章閱讀>01
木江臺
①這片土地,像嵌入我肌肉裡的痛,時不時在夜裡把我拽醒。
②登上距離山腳500餘米的山頂,時光回溯到50年前。父輩們硬是憑著戰天鬥地的精神,用雄渾的吶喊喚醒沉寂,用雙手搬走石頭,柴刀伐倒樹木,鋤頭掘開脊樑,把荊棘和莽林開墾成50餘畝散發黃泥腥香的耕地。父輩們把夢想的種子蘸著凜冽的山風,種在了更接近太陽的地方。
③這片有著50餘畝耕地的緩坡就叫木江臺,為什麼叫木江臺已無從考證。緩坡上的時光像書一頁一頁地開啟。父輩們交付汗水,用喘息捂熱層層梯土,用骨骼書寫著荒山上的綠黃榮枯,他們付出大半生的時光,只為了從土裡獲取果腹的玉米、土豆和辣椒。
④木江臺,是父輩們一生的戰場。獻祭一生的心血,戰利品便是一茬茬飽含陽光和汗水的糧食,以及吮吸著泥土的鈣質逐漸成長起來的孩子們。
⑤時間就像木江臺上空的流雲,變幻著季節的顏色,倏忽間就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6歲的小腳丫第一次踩在木江臺陌生而新鮮的土地上時,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好奇?惶恐?嚮往?溫厚而敦實的泥土,舉著露珠的草jing,土坎上怒放的野棉花,還有那瘦小而倔強的玉米苗,盡情展示著這片土地的熱情和無限可能。土地的內涵,需要用手去觸控,用靈魂去聆聽。
⑥我只想用簡單和直覺去感受這片土地。放牛、割草、撬野地瓜、摘山果,享受著大山慷慨的賜予。泥濘中的摸爬、雨霧中的找尋、烈日下禾苗的乾渴無助,則讓我感受到這片土地無奈的一面,要想獲得好的收成,只能更加精耕細耘、小心呵護。即使拔出土裡的一株雜草,也是向土地表達虔誠的一種方式。
⑦在木江臺,我在黃土地上種下勞動的因子,從鄉民們黝黑的臉、長繭的手掌中找尋成長的鈣質。像玉米苗瘦弱枯黃的童年,在土層深處汲取營養,在風雷聲中諦聽遠方。
⑧十四五歲,正是拔節長苗的年齡,是樹,就要迎接風雨;是男兒,就要分擔父母的艱辛。
⑨暑假一到,便挑著農具跟著母親沿著之字形的山路爬上木江臺,這不是旅遊,這是到自家的包穀地裡刨土豆。正是青黃不接之時,壩上的水稻剛剛孕花,家裡的糧倉已經見底了,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土豆接濟,直到水稻收穫。流火的七月,正午的太陽烤著大地,沒有一絲風,玉米林裡像蒸籠。母親弓著腰揮著鋤頭,儘量避免碰著玉米葉,小心地挖出土壟裡的土豆。我蹲在壟上,撿拾著大大小小的土豆,抹去土豆身上的老泥,裝進小竹筐裡。直到把母親的背篼和我的挑子裝滿。挖滿挑子時已是夕陽西下,放眼四望,山腳下炊煙四起,飢餓和無力感頓時湧上心頭,一屁股癱坐在地上。母親咕隆咕隆灌了一氣水,笑眯眯地說,“剛乾第一天就怕了?等會兒挑著擔子下山才難呢。男子漢嘛,就是一鋤一鋤挖出來的,一挑挑擔出來的。看看村子裡,哪個娃兒拈輕怕重過?挑起來,回家!”
⑩我咬著牙挑起百斤的土豆,踉踉蹌蹌,一步三搖,歇了夠十回,總算回到了家中。扔下挑子,喘著粗氣,只覺四肢痠疼無力。我生平第一次體驗到:勞動真累,農民真苦。進而想到父輩們臉朝黃土背朝天干了大半輩子,那是怎樣刻骨銘心的體驗啊!躬耕黃土的鄉民們,就像忙碌的螞蟻,卑微而辛勞,為了一家人的食物而付出自己的一生,最後成為一抔黃土。平凡中的偉大,屬於農民。
這個暑假,烈日下的勞作幫我戰勝了怯懦、學會了擔當。稚嫩的肩膀,像黃土地一樣慢慢變寬變厚。
難道我就這樣像父輩們一樣把青春和熱血獻給這片黃土地,再把接力棒交給我的下一代嗎?
“我不想你在黃土地上拴一輩子,重複我的老路!走出大山,才是好的出路。”父親一臉嚴肅。
於是我立志,苦讀,嘗試眺望遠方。17歲那年,我考上了遵義師範學校,按父親的話說是“終於跳出農門了”,“是吃皇糧的人了”。告別了繁重的體力勞動,頓時覺得身子和心靈變得輕靈起來。但我知道,我的根紮在木江臺的那片土地,繁華的都市讓我輕靈但不會讓我輕飄。每次放假回家,都要幫父母幹上幾天農活,聞聞泥土的味道,筋骨才興奮,心靈才舒坦。即使教書的日子,我也要抽空爬上木江臺,看看那裡的草和莊稼,享受片刻如植物般的自由呼吸。但我知道,我離木江臺是漸行漸遠了。
木江臺,被歷史的車輪碾過,還原成山坡最初的模樣。枯槁的草木像父輩們憂傷的歲月,乾裂的土地像父輩們披星戴月的執著與守望,我依然如老樹一樣,眷戀著遙遠的故鄉。
就讓它盛放在我的夢裡,也好。
02
①父輩們用心血開墾土地,獲取果腹的食物;
②
③
④我考上師範也常回家鄉,享受自由空氣。
2.品味語言,回答下面問題。
(1)結合語境,賞析第②段中加點詞語。
父輩們把夢想的種子蘸著凜冽的山風,種在了更接近太陽的地方。
(2)從人物描寫方法的角度,賞析第⑩段畫線句。
我咬著牙挑起近百斤的土豆,踉踉蹌蹌,一步三搖,歇了夠十回,總算回到了家中。扔下挑子,喘著粗氣,只覺四肢痠疼無力。
3.請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第④段畫線句的理解。
木江臺,是父輩們一生的戰場。獻祭一生的心血,戰利品便是一茬茬飽含陽光和汗水的糧食,以及吮吸著泥土的鈣質逐漸成長起來的孩子們。
4.請結合全文內容,說說木江臺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03
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此題先根據提示找到相關段落,再仿照示例的句式進行概括。“父輩們用心血開墾土地,獲取果腹的食物”對應文章前三段,“我考上師範也常回家鄉,享受自由空氣”對應文章最後三段。第②空可由第④至⑦段內容進行概括,根據“我6歲的小腳丫第一次踩在木江臺陌生而新鮮的土地上時,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我只想用簡單和直覺去感受這片土地”“在木江臺,我在黃土地上種下勞動的因子,從鄉民們黝黑的臉、長繭的手掌中找尋成長的鈣質”等語句可概括為:“我”在童年用簡單和直覺感受這片土地,種下勞動的因子。第③空可由第⑧至段內容進行概括,根據“暑假一到,便挑著農具跟著母親沿著之字形的山路爬上木江臺,這不是旅遊,這是到自家的包穀地裡刨土豆”“我生平第一次體驗到:勞動真累,農民真苦”“這個暑假,烈日下的勞作幫我戰勝了怯懦、學會了擔當”等語句可概括為:“我”在暑假刨土豆,戰勝了怯懦,學會了擔當。
2.本題考查賞析詞句的能力。第①題,“蘸著”使語言表達很生動,寫父輩們在凜冽的山風中辛苦勞動的情形,流露出對父輩們不畏艱苦的奮鬥精神的讚美之情。第②題要求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著手,“咬著牙”“踉踉蹌蹌,一步三搖”“扔下挑子,喘著粗氣”是動作描寫,寫出“我”挑土豆的艱難,引出“我生平第一次體驗到:勞動真累,農民真苦”的感受。
3.本題考查對語句的理解。理解語句要在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尤其注意上下文內容。由“父輩們交付汗水,用喘息捂熱層層梯土,用骨骼書寫著荒山上的綠黃榮枯,他們付出大半生的時光,只為了從土裡獲取果腹的玉米、土豆和辣椒”可知,“木江臺,是父輩們一生的戰場”用比喻的手法寫父輩們在木江臺勞動、收穫。“獻祭一生的心血,戰利品便是一茬茬飽含陽光和汗水的糧食”既有對父輩們的勤勞品質的讚美,也有對木江臺為人們奉獻糧食的感恩之情。“以及吮吸著泥土的鈣質逐漸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引出下文“我6歲的小腳丫第一次踩在木江臺陌生而新鮮的土地上時,那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呢”的內容。
1.“我”在童年用簡單和直覺感受這片土地,種下勞動的因子。
“我”在暑假刨土豆,戰勝了怯懦,學會了擔當。
2.(1)“蘸著”生動地寫出父輩們在凜冽的山風中勞動的情形,表達了對父輩們不畏艱苦、辛勤勞作,追求美好生活的讚美之情。
(2)這一句運用動作描寫,生動細緻地寫出“我”挑土豆回家的艱難,引出“我”對勞動艱辛的感慨。
3.這一句以比喻手法寫父輩們在木江臺勞動、收穫,既表達了對父輩們勤勞品質的讚美,又表達了對木江臺為人們奉獻糧食的感恩。在結構上,引出下文“我”在木江臺勞動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