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和兩位姑姑斷親的第六個年頭,皆因錢惹得禍,親人之間的嫉妒
作家拾遺曾說:“多孩家庭的紛爭根源,不是兄弟姐妹的分愛,而是父母的不公正。”這句話我深信不疑,因為爺爺在世的時候,區別對待孩子,“一碗水端的那麼不歪。”
龍應臺在《目送》中的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往往念及父母的感受,也為了彼此之間見面不是那麼尷尬,就算有很大的間隙,就算心中有太多的不滿,也不會明目張膽的挑開矛盾,結怨太深,而是選擇隱忍或者不再聯絡。父母如果一旦離去,他們之間就像沒有互相的紐帶一樣,成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今年是爸爸和兩位姑姑斷親的第六個年頭了,爸爸鐵心要和兩位姑姑斷親,可以說是老死不想往來。可是爸爸今年已經73歲了,大姑79歲,二姑76歲,但是爸爸對兩位姑姑的做事態度和處理事情的方式相當的不滿。甚至在爺爺去世的當天,大姑哭鬧,爺爺責備她,二姑不僅不化解恩怨,反而在弟弟和姐姐之間添油加醋,自己倒成為了家裡的“老好人”。
但我知道,一切都是因為爺爺的錢惹的禍,因為三個兄弟妹的生活幸福度不同。所以自從爺爺去世之後,兄弟姐妹便斷親了,哪怕我找爸爸聊天,我只想勸說爸爸:“不要在晚年的時候留下任何遺憾,畢竟血濃於水,如果有一個人忽然去世,因為兩個人會不會後悔落淚?到最後再驀然回首,自己的親姐姐或者親弟弟已經離開人世,從此終老時還是遺憾不已?”
聽到我的勸說,爸爸果斷拒絕。
關於爸爸和兩個姑姑之間的恩怨,我覺得和爺爺的處理金錢的不公有關,也和三個人目前的生活狀態差距太大有關,就是所謂的貧富差距有關,所以總結起來:根本原因都是錢惹禍。
01.三個孩子,從小被爺爺不公平的對待
爺爺是一個非常好面子的人,但奶奶是一個善良而又溫柔的女生,對於奶奶而言,無論是哪個孩子,就是自己手心裡的一塊肉。
可是自尊心強的爺爺卻不一樣,他一生最偏愛大姑,對二姑還算是疼愛,唯有對爸爸很是冷漠,因為爸爸出生以後身體虛弱,性格乖巧,而且一個眼睛大,一個眼睛小。奶奶再也沒有懷上,所以繼承香火的是爸爸,只可惜爸爸對爺爺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甚至有時候站在爺爺的面前就被爺爺瞪了一眼。如果人多,爺爺都不希望爸爸出現在人多的面前,他覺得“丟人”,一個嫌棄孩子的父親註定會給孩子的成長和心理早晨很大的傷害。
也許是因為遺傳了爺爺的基因,爸爸也是一個好強的男人,雖然言語少,雖然爺爺覺得爸爸這個樣子成不了什麼大氣候,可是爸爸的內心總是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活出個人樣來。
可是大姑不一樣了,她既是家裡的老大,又是一個能說會道的女子,所以在爺爺的眼裡,大姑生錯了孃胎,如果是男孩兒,那該多好。其實論外貌,二姑更俊俏一些,個子也很高,只是爺爺偏獨愛於大姑。爸爸就不一樣了,在爺爺眼裡,似乎認為爸爸就是“殘疾人”,可即使是,更應該多擔待多尊重一些。但爺爺是一名醫生,雖然不是在醫院上班,但是在附近到位鎮子或者農村看病,只要感冒了,爺爺都可以上門測溫配藥。且那時候對醫生的要求並不是那麼嚴格,所以也算是收入不錯的,一個有經濟收入,愛尊嚴,愛面子的人,所以很不滿意爸爸的寡言少語。可是我覺得爸爸的自卑和不自信都因爺爺的不重視引起的。
所以,這樣的家庭教育註定了大姑的強勢和嬌貴,二姑的左右逢源極強自尊心,爸爸的自卑少語。也為以後得不和諧埋下了隱患,甚至成為兄弟姐妹間互相嫉妒的根源。
02.三個孩子的婚姻大事,在爺爺眼裡分為等級,甚至對於爸爸的婚姻草草了事
由於爺爺對三個孩子的不同對待,所以對待三個孩子的婚姻大事也是按照孩子在自己心裡的位置而做決定。
大姑是老大,爺爺在當地的影響力還是有的,所以對於大姑的婚姻精挑細選,最終大姑嫁給了鄰鎮上書記的兒子,有文化有智慧有外貌,所謂的才貌雙全。
二姑的婚事是大姑介紹婆家本村的男子,爺爺相信大姑的眼裡,也相信大姑的判斷力,所以毫不猶豫的同意了這門婚事。那個時候的婚事大部分還是由父母做主的,雖然二姑覺得自己的丈夫沒有姐姐的丈夫在村裡德高望重,而且還是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內心有些不甘,但又不能違背父母的意見。
爸爸就不一樣了,爺爺總是說有人嫁就不錯了。只是爸爸自己比較有責任心,也比較認真隨和,再加上還是受爺爺身份的影響,附近的存在把媽媽介紹給了爸爸。媽媽個子矮小,只是性格開朗,皮膚白皙,扎著一根長長的辮子,所以就這樣兩個人結婚了。只是爸爸很喜歡媽媽,雖然爺爺覺得媽媽不是女人中的高個子和俊女人,但是無意湊合的婚姻成就了爸爸媽媽一生的幸福。
即使小時候父愛的不平等對待,即使長大後的婚姻滿意度不同,還沒有引起兄弟姐妹間的正面衝突。反而因為爺爺在70年代時候,把1萬元的積蓄給了大姑保管,二姑得知後又告訴爸爸,就這樣三個人開啟了“仇恨”式的相處模式。
03.大姑拿走了爺爺的1萬元積蓄和一些傳承下來的錢幣,70年代的1萬元,誰有說是富豪,但是爺爺後悔了,大姑說存進去取不出來了,二姑找爸爸訴不平,爸爸內心很憤懣 但是沒有參與在這場經濟“紛爭”中。所謂的私吞父母的財產,不照顧弱者不是善舉。
爺爺是一個非常惜金的人,雖然他有錢,但是一般捨不得花,所以一直攢著錢,每當看到錢蹭蹭的往上漲,爺爺就會樂開了花兒。
即使大姑嫁人了,爺爺還是很想念大姑,只要有時間就會去大姑家,順便看望一下二姑,但是和爸爸,就算在同一個院子裡居住,爺爺都不想和爸爸多說兩句話。好在爸爸和媽媽爭氣,每個孩子聰明懂事,反倒惹的爺爺的疼愛。
有一天,爺爺就像往常一樣,背了家裡的一袋兒面去了大姑家,爸爸看到了侯明顯的的臉部表情有些抽搐,那時候的一袋面可以吃很久很久,甚至根本不敢吃麵,但是爺爺最捨得給大姑。去了大姑家,爺爺談到自己的積攢的錢,結果大姑告訴爺爺她替著保管,存進去,到時候還有一定的利息,爺爺開心的從家裡把錢拿走又送到大姑家。可是沒過幾天,爺爺後悔了,覺得自己手裡沒有太多積攢的錢,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是我猜測爺爺也害怕大姑把錢花完,這也算是私心吧。
只是等到爺爺走到大姑家,大姑說這些積蓄一旦存進去就拿不出來了,得幾年之後。爺爺有些不甘不願,但礙於對大姑的疼愛,所以乾脆不說什麼,怕說的太多傷了大姑的心。大姑很容易哭,一旦哭起來,爺爺就心疼不已。所以爺爺只能把這些委屈說給二姑聽,結果二姑鬧著要和大姑要錢,認為即使是保管也需要姐妹兩個各管5000元,這樣才算公平。可是,大姑不依不饒的問:憑什麼要讓你管5000元?那是爸爸的錢,誰都不能動。
二姑哭著走到爸爸家,她說她瞭解大姑的為人處事,這些錢絕對私吞了。希望爸爸能夠出面,畢竟爸爸是爺爺的唯一兒子,爸爸理應拿回,但是爸爸拒絕了,也失望的說:咱爸不愛戴我,這是咱爸的錢,他有權利處理自己的錢財,所以我不想和大姐理論。只是站在一旁的媽媽不停的說大姑。後來二姑找大姑鬧了好幾次,還是不管用,再後來,大姑就蓋了新房。住在土窯洞的二姑更是嫉妒的很,明知道是大姑拿了爺爺的錢修新房子,可是苦於沒有證據。
爸爸明顯和大姑很少來往,甚至看到大姑來爺爺家,也不怎麼理會。只是大姑覺得自己是來看望父母的,而且住父母的家,吃父母的,無論爸爸還是二姑沒有權干涉。所以大姑在爸爸和二姑面前總是那麼理直氣壯。大姑和二姑住在同一個村裡,只是隔一條路而已,但是彼此在村人面前互損互貶,生怕對方在別人面前優秀於自己,而爸爸很少去兩個姐姐家。
也就是爺爺的偏心,導致兄弟姐妹之間而與我詐,甚至想辦法從爺爺身上“騙”錢,兄弟姊妹之間互相防備和猜疑。所謂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兄弟姊妹之間父母的財產,是非常“缺德”的。
就這樣,等到奶奶生病了,雙目失明瞭,都是爸爸和媽媽伺候,臨終前的奶奶告訴爺爺:一定要好好對待兒子兒媳,養老還的靠兒子。只是爺爺一輩子疼愛的大女兒怎麼能讓他轉變思想,然後偏向於爸爸。雖然爸爸和媽媽盡心盡力地伺候著奶奶。
健康的爺爺從來都沒有察覺到奶奶的話是多麼的有道理,直到在爺爺91歲的時候摔了一跤,從此不能自理,這時候爺爺才意識到陪在他身邊的人是兒子和兒媳,只是已經為時已晚。
曾經的大姑每次來父母家,可以住在父母家,可以吃父母的。可是奶奶去世之後,爺爺也癱瘓了,她如果想看望爺爺,只能住在爸媽家。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很少來看望爺爺。哪怕爺爺每天哭著喊著要見大女兒,甚至鬧在半夜都不睡覺,但都無濟於事。因為自從奶奶去世之後,大姑很少主動聯絡爸爸,而爸爸更不會主動聯絡大姑,二姑在這兩個人之間添油加醋,增加了更多的怨恨和誤會。
爺爺癱瘓兩年,大姑只來看望三次,再也不提曾經1萬元的存款,二姑也來看望了好幾次 ,只是姐妹兩個從來不會一起來,各走各的,來到爺爺家也覺得家裡有異味不想呆在來人身邊,只要媽媽禮貌謙讓一下,還會住在我們家,爸爸和往常一樣陪著爺爺,爺爺就會哭著說:是我對不起你,只是我的大女兒何時給我那1萬元,我要給你。一旁的爸爸沉默不語,直到爺爺去世……
爺爺癱瘓時,哭著想念姑姑,但是兩個女兒似乎忘記曾經的父愛,很少來看望。
知道爺爺某一天忽然身體不舒服,爸爸通知她們兩個。第一次,姐妹兩個是一起趕回來的,陪了爺爺一個晚上,第二天爺爺又想吃飯了,想喝水了。於是大姑和二姑覺得爺爺暫時也不會去世,所以囑咐了爸爸幾句就離開了,臨走之前並沒有敢告訴爺爺自己要離開,因為爺爺捨不得,所以避免爺爺挽留的場面,悄悄的走了。當爺爺再一次哭著要見女兒的時候,爸爸生氣地告訴他:“最疼愛的女兒已經悄悄的走了,他們不會陪著你,只有我陪著你。”
這一天,爺爺再也沒有吃飯,晚上便去世了。讓爸爸這次通知兩個姑姑的時候,電話的那端是他們嚎啕大哭的聲音。兩個姑姑趕忙來到爺爺家,這時候,爺爺已經長久的睡了。大姑和二姑便哭天喊地:爸爸為何不等我們呢?我們怎麼可憐的連您最後一面都見不到呢?好有遺憾。
爸爸聽到她們這樣說話,滿臉的討厭和轉身的離開。
接著爸爸給爺爺穿衣服,大姑覺得質量不好,要半夜出去買衣服。這一句話徹底的惹怒了爸爸,大吼道:“早幹嘛去了?孝順在於平時,不是去世後一件衣服衡量一切。如果你們陪著,或許他也不會那麼不甘的離開,或許也不會這麼早離開。不要把自己的假孝順表現在已經去世的老人跟前,因為很噁心,讓人聽著。就是那麼的虛情假意。”
這句話,徹底的惹怒了大姑,她認為爸爸太過分,當時就要離開回家,甚至不參加葬禮。可又跪在爺爺的靈柩前大聲哭泣:自己被欺負的無法參加親爸的葬禮。聽到她這樣的哭泣聲,爸爸也毫不客氣的下了逐客令。好在晚輩們互相勸解,彼此給雙方的父母道歉,這樣才沒有造成自家兄弟姊妹在自己父親的葬禮上鬧得如此不堪。
二姑也不是一個省油燈,自從結婚以後,二姑的日子一直平平淡淡,子女也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大姑不一樣,四個孩子,有三個孩子在省政府或者市政府,有一個孩子經商。爸爸的五個孩子,有三個孩子在政府單位上班,有一個孩子在國企上班,另一個孩子生活的也很富裕,無論是媳婦兒還是女婿,都非常孝順。所以二姑非常的嫉妒,甚至在爺爺的葬禮上哭著:兄弟姐妹三個,我最差,活的最痛苦,可他們不幫我,也怪他們薄情寡義。所謂的嫌棄“富者”的幫助太少,根本不懂得感恩,所以把自己現在貧窮的生活歸咎在兄弟姐妹身上。再一次,兄弟姐妹三個又鬧的不可開交。而二姑就像發了瘋似的呼喊著:你們的好日子也快到頭了,我看著,我盼著,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為什麼我的生活和我的子女沒有你們優秀?所以我也見不得你們的生活那麼好,更見不得你們的子女比我的孩兒有前途,你們的孩兒總是被人尊重和愛戴,就算是親戚之間,他們總是巴結著你們,所謂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你們能體會我這樣的感受嗎?我被你們欺負了大半生,一種心理上的折磨讓我非常的痛苦,憑什麼我們不應該平起平坐?
就這樣,兄弟姐妹三個鬧的特別僵。
最後,爸爸說出狠話:從此以後,我們老死不相往來。哪怕你們生病快要終老的時候,我都不會來看望你們最後一眼,我也不會參加你們的葬禮。如果我死在你們的前面,我也不願意你們來看望我,因為你們是世界上對我傷害最大的人。
好好的葬禮,最後鬧的很難收場。
爺爺的葬禮結束之後,大姑和二姑趕忙收拾行李離開就要離開,可是在離開之跡,大姑和二姑提出財產平分,因為在她們的意識裡,爺爺存了很多銅錢,錢幣,銀飾累的財產。聽到這句話,作為晚輩的我們,也非常的惱火。不是錢多錢少,而是他們太愛財,這些錢財確實都在爸爸的手裡,可是難道不應該是爸爸所得嗎?這些錢財已經沉成為了很好的傳家寶,所以每個人想得到,但是爸爸狠狠地訓斥後,趕走了她們。
就這樣,爺爺和兩個姑姑已經斷親6年,過年不往來,平時斷聯,甚至我們晚輩之間都不來往。每次聽到大姑和二姑的名字,爸爸就皺著眉頭不想聽,有時候大姑二姑哭著給我們晚輩捎話:我們都老了,兄弟姐妹之間不想這麼生分,或許哪天就會離開人世,不想走之前留有遺憾,而且我們也很想為老人燒紙盡孝。
每當我告訴爸爸的時候,爸爸生氣地說:無論是給老人燒紙還是盡孝,我何時擋過嗎?那是她們自己的事。
但我知道爸爸還是不選擇原諒,所以我不想委屈或者為難爸爸,更不想讓爸爸留有遺憾,我真擔心爸爸晚年時候會後悔,會覺得兄弟姊妹之間不應該鬧得如此僵,就應該少一些計較,多一些寬容。錢給誰都不重要,日子過的是否好都要靠自己。只可惜,如果中間有一個有事兒的人,而不是添油加醋的,或許就不會鬧在這個地步。
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各位長輩覺得我應該撮合爸爸和姑姑們嗎?各位同年齡的中年人,如果是你們,你們又會怎麼做呢?感謝大家給我的指點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