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才知道,人生最悲哀的不是孤獨和死亡,而是這6個字
詩仙李白曾言:“天地者,萬物之連旅;光陰者,萬代之過客。”
天地廣大,人生短暫,光陰易逝,如夢一場,古往今來,沒有誰能逃離自然法則的約束。
每個人都會不可逆轉的衰老,生命倒計時的沙漏,也在一刻不停的運轉。
在變老的路上,有些人恐懼孤獨,有些人害怕死亡,但其實這兩者皆是人生的必修課。
孤獨是常態,死亡則是必經之路,歷經人世滄桑過後,大部分人反而會對此釋懷坦然。
而真正到老了之後才明白,人生最悲哀的不是孤獨和死亡,而是這6個字。
01
後悔
《長歌行》中有言:“百川到東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年輕時,總以為人生還早,時間很多,於是便不加珍惜的蹉跎,到老時方才悔不當初。
或許,曾經有可以不去錯過的愛人,可以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只是最後都選擇了放棄。
當初,天真的幻想可以用以後去彌補,到後來才發現,有些人與事,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人到晚年,當自己回首往事的時候,才發現有那麼多的虧欠,那麼多的悔恨。
可餘生早已所剩無幾,想要補救早已為時已晚,只能抱著懊悔遺憾終生。
就像《北京愛情故事》中的楊紫曦,她是一個典型的拜金女,眼中只看的見利益。
為了追逐想要的富貴生活,她揹著吳狄與他人出軌,甚至付出自己的肉體,全無尊嚴與人格。
可等她失去了吳狄以後才發現,過去她曾擁有的幸福與溫暖,是現在遠遠不能及的。
但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也再沒有破鏡重圓的機會。
正如高爾基所說: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
時間會改變人的所以,也會留下許多遺憾,而在諸多的遺憾之中,最顯眼的就是後悔莫及。
別等到來不及時才去懊悔,珍惜擁有的一切,不留遺憾的生活,才算不負時光。
02
無力
《莊子》中有言:“多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子女多了自己管不過來,富貴多了事情也跟著變多,而人一旦長壽,則會因為對現實的無力,而感到恥辱。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相比較對其本身,對生命中的一切漸漸失去了掌控力,反而更令人恐懼。
時代在飛速地發展變換,垂垂老矣的自己難以適應,常常會感覺到無所適從。
隨著年歲的增長,自己的健康會每況愈下,而面對身體的衰敗,自己無能為力,只能聽天由命。
曾經與自己熟悉的親朋好友,一個接著一個的離開自己,甚至都來不及告別,對此自己也無可奈何。
膝下的兒女們漸漸長大,有了各自的生活,自己幫不上忙,反而成了累贅,只能暗自嗟嘆。
在電視劇《父愛如山》中,韓立德曾經是一家之主,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家裡的大事小事皆由他做主。
他可以規劃兒子的未來發展,就算對方不聽話,也能夠以權威的姿態訓斥對方。
可到了步入晚年以後,雙方的地位發生了轉換,兒子的決定也無法反駁,只能默默同意。
正如王爾德所說:“老年人的悲劇,不是身體的衰老,而是心開始無能為力。”
身不由己,是人生莫大的痛苦;被迫接受,更是晚年無奈的選擇。
既然無力改變,不如坦然接受,放平心態,認真對待生活的點滴,才能留住幸福。
03
遺忘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患了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原本約好了與家人出去聚餐,收拾妥當後準備出門。
但一出門,他便忘了自己的要去往何處,甚至連自己要去做什麼,都已想不起來。
他茫然的環顧四周,路過的行人與車輛與平日無異,可他卻像一個無助的孩子,欲哭無淚。
對於他而言,屬於他身體的一部分記憶,就這樣永遠的消失了。
根據統計,老年人群體中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大約在3%~8%左右,年齡越大越容易發病。
大部分人到了老年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記憶缺失的情況,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對於曾經的人或事,腦海中漸漸模糊的輪廓和印象,甚至完全想不起來,熟視而無睹。
從說不清一句簡單的話,到做不好從前擅長的事,最後甚至連生活都不能自理。
而更讓人感到痛苦的是,在自己遺忘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遺忘著自己。
正如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所說:“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遺忘。”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還有人記得你,你就會以另一種形式活著,這個世界就還留著你來過的痕跡。
人生走到這個年紀,隨著歲月流逝的,除了光陰韶華,還有腦中的故人與舊事。
但遺忘終會成為過去時,但愛才是永遠的進行時。
如果可以,請將生命中的美好都記錄下來,過好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享受餘生美滿。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人生的變化和魅力,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人生苦短,茫茫人海,每一次失去,其實也是一種收穫。
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舞臺上的舞者,盡心盡力地演繹著自己的人生。
學會及時調整好心態,用平和安靜的心境,過好屬於自己的晚年。
餘生不長,且行且珍惜,按照自己的心意過自己的人生,開開心心的活好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