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視角看同志的形成因素
同性戀又稱為同志,同性戀者是指個體最初的性、心理及社會方面的興趣,就性別指向而言,偏向在同性的人身上。很多人認為同性戀就是與同性的個體發生性接觸,事實上這個定義並不完整。那麼同性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同性戀的理論眾多,但還沒有一個定論。許多研究者認為,同性戀傾向的發生發展,與生活事件、父母型別,或個人心理特徵相關。不愉快的異性戀經歷或者缺少吸引異性的能力,有時被認為是導致一個人成為或選擇成為同性戀的原因。精神分析學理論暗示,兒時的經歷和與父母的關係均是同性戀產生的原因,但這一理論與現實有一定距離。有些研究者認為,體內激素水平的改變可能與同性戀有關,但也沒有證實。也有人研究個體出生前的激素水平,認為這方面的改變可以影響胎兒大腦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發育,進而影響出生後性傾向的形成。
有文獻報道,男性同性戀者和男性異性戀者大腦結構不同,這可能會成為性傾向起因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發現同性戀男性的下丘腦前角是異性戀男性的一半,而下丘腦前角是大腦中能影響性行為的部分。
有的研究者提出遺傳因素導致同性戀的可能性,他們研究了三個全是男性的小組:同卵雙生組、異卵雙生組、領養的兄弟組。結果發現,當兄弟中的一人是同性戀時,另一人也為同性戀的比例在同卵雙生子為52%,異卵雙生子為22%,領養的兄弟為11%。一個與此類似的研究發現,在女性中也具有相似的結果。這些結果顯示,在性別取向方面,同卵雙生子的相關性與另外兩組之間有巨大差異,說明基因組成可以導致性傾向的差異,同時也提示同性戀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與環境因素有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同性戀主要是以生物學改變為基礎的。由於生物學的內在改變是與生俱來的,人們會更加易於接受同性戀,因而對同性戀者採取更加積極、樂於接受的態度。與此相反,如果認為同性戀雖然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與環境因素有更重要的關係,那人們會更多地干預個人的性別角色行為。事實上,因觀點不同,人們被分成了大致相當的兩派。有一個調查報告顯示,44%的被調查者認為同性戀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而43%的人認為同性戀是人們所不能改變的。
從罪惡到病態再到正常
在20世紀中葉,對同性戀的社會態度有了一個轉變。認為同性戀者是罪人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他們是“病態”的想法所代替。醫學和心理學工作者使用了很多激烈的治療方法來努力治癒同性戀這種“疾病”。在1951年,腦白質切除術作為對同性戀的一種“治療方法”開展起來。心理治療、藥物、激素、催眠、電擊療法和厭惡療法也都曾被應用過。
如今,透過幾十年的研究,同性戀是“病態”的觀念被推翻了。研究者透過研究對比非病態的異性戀者和同性戀者的社會適應性,發現兩組人群並沒有明顯的差異。進一步的研究一再支援這些發現。有人總結道:“那些最終對同性戀妥協的、不後悔同性戀性傾向的、可以有效發揮社會作用的同性戀者,並不比異性戀男女有更多的心理壓力。”
生活方式與自我接受
目前認為,同性戀者的生活方式和異性戀者的生活方式一樣多姿多彩。各個社會層面都存在同性戀者。同性戀者惟一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對同性別的人有情感和性滿足的需求,還有他們都經歷過來自於對他們表示不能接受的社會環境的壓力。
儘管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有許多的相似之處,並且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人們對他們依然存在著某些固定不變的看法,這可能與一些同性戀者按照固有的形式穿著打扮和為人處事有關。有時可以清楚辨認出同性戀的特徵。
對一個具體的個人而言,意識到自己有同性戀傾向後的自我接受通常是困難的,因為當事人必須克服內心對同性戀的牴觸以及社會上對同性戀或多或少的不接受。由於這些困難,男性同性戀青少年嘗試自殺的可能性只比異性戀的女孩高一點兒。孤獨、缺乏自尊以及身體和語言的羞辱通常是試圖自殺的原因。對於同性戀的男女青少年來說,找一個支援他們、沒有偏見的成年人談談心,是很有幫助的。當然家庭的支援也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