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食子是真實的嗎(姬昌沒有吃過伯邑考的肉)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王玄陵《資治通鑑》精解 第 15 篇,座標:《卷一▪周紀一》

大名鼎鼎的樂羊將軍,唯一讓後人記住的一件事情,就是吃了兒子的肉羮,這個羮不是他兒子端給他的,而是用他兒子的肉做的。

姬昌食子是真實的嗎(姬昌沒有吃過伯邑考的肉)

“樂羊食子”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就不在這裡囉嗦了。簡單來說就是:樂羊奉魏文侯之命去攻打中山國,前後打了三年,中山國被打急眼了,就把樂羊在中山國的兒子樂舒給做成了人肉羮,並且派使者連同樂舒的人頭送給了樂羊,而樂羊卻當著使者的面喝了滿滿的一大碗。中山國得知這個訊息,認為樂羊不可能戰勝,便舉城投降。

我們聽說過姬昌喝了伯邑考的肉丸子湯,然後伯邑考的肉丸子變成小兔兔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是虛構的,而“樂羊食子”這件事情卻是真實發生過的。我在這裡呢,主要是把這個故事中一些有疑問的地方梳理清楚。

這個故事有疑問的地方有很多,比如:

樂舒為什麼會在中山國?樂舒在中山國的官職是什麼,他為什麼會被殺?中山國為什麼要把樂舒做成羮,又為什麼要送給樂羊喝?樂羊為什麼要喝兒子的肉羮?樂羊喝完兒子的肉羮後,為什麼中山國會投降?

大概是有這麼五個疑惑,只有把這五個問題解決了,才能將“樂羊食子”這個故事完整的給合理化。但是,解決這五個問題很難,我們先來看《東周列國志》的解釋【注1】:

魏文侯要攻打中山國,翟璜就推薦了在魏國賦閒的樂羊為元帥。樂羊的長子樂舒在中山國做官,曾經為中山國招過樂羊,但是樂羊覺得中山國難成大事就拒絕了。樂羊帶領大軍長驅直入打敗了中山軍,於是中山君便讓樂舒去勸樂羊退兵,卻被樂羊厲聲叱喝,反教樂舒去勸中山子投降。

樂舒佯裝答應,請求父親延緩進攻,樂羊便允諾停戰一個月,而中山子再三遷延時日,以致於樂羊三個月都沒有攻城。魏國的大臣都在傳樂羊想要造反,樂羊只好加緊攻城,但是中山城厚,樂羊攻了數月不下。中山大夫公孫焦就獻計,將樂舒綁到城頭上逼樂羊退兵,但是樂羊絲毫不為所動。

公孫焦想樂羊曾經延緩進攻,就認為樂羊是擔心樂舒的,所以便勸中山子殺掉樂舒,並且做成肉羮送給樂羊,以為這樣可以讓樂羊傷心過度、無心作戰,中山軍便可以趁機大敗樂羊。但是樂羊看到肉羹後面無悽色,竟然當著使者的面吃掉了肉羹,中山君得知此事之後,知道樂羊的意志是不可以動搖的,為了避免城破後被辱就自縊身亡。而公孫焦只好開門投降,後被樂羊所殺。

《東周列國志》勉強把這個故事給編圓了,但是他的說法本身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他並沒有很好的解釋上面提出的第四個疑惑,因為如果按照小說中所說,中山國的破滅已經是遲早的事情,樂羊則完全沒有必要去喝兒子的肉羹,除非他是為了打牙祭。

第二,小說中的很多的解釋缺乏歷史依據,比如,說樂羊是魏國人、以及公孫焦獻計等,這都是小說家為了情節的流暢而杜撰出來的。

第三,小說中的很多解釋和歷史資料相悖,比如,樂舒勸樂羊退兵,而樂羊答應停戰,據《淮南子》記載【注2】:“城中縣其子以示樂羊。樂羊曰:‘君臣之義,不得以子為私。’攻之愈急”,可見這也是杜撰的。沒有了這個基礎,後面公孫焦說殺樂舒以亂樂羊之心就是無稽之談。

所以,整個故事的解釋其實是漏洞百出,而另一本小說《春秋列國志傳》也有另一個版本的解釋【注3】,這本書的解釋比較忠於歷史資料,也比較簡單,大概就是把歷史資料串聯起來,並沒有解釋清楚上面我們提出的五個疑問。關於這本書裡的解釋,這裡我就不在敘述了,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找來看看

我之所以要舉出小說中對“樂羊食子”的解釋,就是為了說明上面的這五個疑問很難解釋,因為史書記載的都非常簡單,關於前因後果寫的都很籠統,所以很難蒐集到相關的資料。下面,我們逐個問題來看一下, 儘可能的把上面的疑惑解釋清楚。

1.樂舒為什麼會在中山國?

這個問題我在錢穆先生的《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中找到了答案【注4】:

鄒陽上書雲:“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中山人惡之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張晏曰:“白圭為中山將,亡六城,君欲殺之,亡入魏,文侯厚遇,還拔中山。”

根據錢穆先生的考證,上面說到的白圭正是樂羊的誤傳。所以,樂羊其實是中山國的將領,在與魏國作戰的時候丟失了六座城池,因而倉皇的逃到魏國,而長子樂舒則是留在了中山國。

這個結論可以說通很多問題,《淮南子·人間訓》說:“魏將樂羊攻中山,其子執在城中”【注5】,如果樂羊不是逃走的,樂舒怎麼會“被執”?正因為樂羊是叛將,所以樂舒才會被抓起來。

而且,樂羊攻破中山國以後,被魏文侯封在中山境內的靈壽,樂羊死後也是葬在這裡,而樂羊的後裔也都是在這裡生活【注5】,這正說明樂羊本身就是中山國人。

後來樂羊被魏文侯懷疑,再也沒有被重用過,樂羊應該也就是這裡度完餘生。

2.樂舒在中山國的官職是什麼,他為什麼會被殺?

有了上面這個基礎,這個問題就很明顯了,樂舒本來可能是中山國的將領,但是在樂羊攻打中山國的時候,樂舒已經成了中山國的俘虜了。

至於樂舒的被殺,我們可以參照《淮南子·人間訓》中的這段話:

魏將樂羊攻中山,其子執在城中。城中縣其子以示樂羊。樂羊曰:“君臣之義,不得以子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

樂羊用三年的時間攻到了中山國的國都【注6】,中山國便以樂舒作為威脅,但是樂羊不但絲毫不為所動,反而加緊了攻城,於是中山人便殺樂舒以洩恨,這是最直接的原因。

3.中山國為什麼要把樂舒做成肉羮,又為什麼要送給樂羊喝?

受小說和演繹的訛傳,我們總是覺得樂舒的被殺是出於陰謀,而做成肉羹送給樂羊自然也是出於戰略目的。但是如果我們拋開這些誘導,順著上面的問題往下分析,樂舒受醢刑和烹刑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前面我們說中山國殺樂舒就是為了報復、為了洩恨,而醢刑和烹刑正是報復一個人最極端的方式,史書中經常會出現這種情形。比如,劉邦的父親被項羽俘虜的時候,項羽就曾威脅劉邦要烹劉太公。再比如,酈生被項羽出賣以後,也是被齊王田廣扔到鼎裡面給煮了以洩恨。

至於有沒有擊潰樂羊心理的目的,這個其實算不上什麼問題,因為既然是報復,那肯定是為了打擊對方的心理,但這卻並不是殺樂舒的直接原因。而如果說中山國烹樂舒是為了退敵,這更是無稽之談,樂羊既然加緊了攻城,下定決心“舍子以全功”,這時就算你把樂舒包成餃子也不可能改變樂羊的心意,相信中山王也不可能這麼天真。

而且話又說回來了,活著的樂舒都無法威脅到樂羊,死了的樂舒怎麼可能阻止樂羊的進攻?只能是增加樂羊的仇恨罷了,所以這裡其實並沒有什麼陰謀論。

4.樂羊為什麼要喝兒子的肉羮?

如果像小說中說那的樣,中山國烹醢樂舒是為了試探樂羊攻城的決心,以決定是否要投降,那這個問題倒是很好解釋。但有了上面的基礎,我們知道這個說法是靠不住的。

但是前面我們說了,中山國烹醢樂舒只是為了洩憤,那麼樂羊為什麼還要喝中山國使者送來的湯呢?我們只能是從相關的資料裡面尋找答案。

《韓非子》中記載【注7】:

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候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魏文侯說,樂羊之所以喝兒子的肉羹,是因為他的原因。

《莊子集解》引《淮南泰族訓》曰【注8】:

“樂羊攻中山,未能下,中山烹其子,而食之以示威”

劉向《說苑》曰【注9】:

“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樂羊食之盡一杯,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之戰,果下之”

《資治通鑑》中程畿說【注10】:

“樂羊食子,非無父子之恩,大義然也。”

透過這些描述,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樂羊之所以吃樂舒之肉羹是有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打牙祭,也不是因為捨不得兒子才吃點肉留個紀念。

而樂羊為“大義”而食子這個也是可以肯定的,樂羊所面對的最直接的“大義”,當然就是攻破中山國。那麼,“樂羊食子”對於攻破中山國有幫助嗎?肯定是有的,首先就是可以向對方“示威”,起到震懾對方的作用。這個影響是非常直接的,中山君將樂舒的肉羹送給樂羊,本來是出於報復和洩恨,當然也有打擊樂羊心理的目的。但是,樂羊當著使者的面吃掉了肉羹,這種恐怖的舉動無疑蘊含著巨大的仇恨和決心,這對中山君的內心是一種強烈的震撼。

第二個作用是穩定軍心,表示滅中山國的決心。這一點也很好理解,中山君想讓樂羊傷心,想看樂羊的笑話,但是樂羊的表現足以讓中山君的所有意圖破滅。這樣一來既可以穩定軍心,又能向中山君傳遞一種必滅中山國的決心。

那麼,魏文侯說“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怎麼理解呢?簡單的理解就是,樂羊之所以食子是為了滅中山國,而滅中山國是為了報答魏文侯。

5.樂羊喝完兒子的肉羮後,為什麼中山國會投降?

有了前面的分析,這個問題其實就很明顯了。

《淮南子·人間訓》:

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鼎羹與其首。樂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歸報,中山曰:“是伏約死節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

《說苑》說:“中山見其誠也,不忍與之戰,果下之”。

我們前面說了,中山君之所以殺樂舒其實是為了洩憤和報復,這個時候他應該是沒有想過投降的。因為如果真的打算投降,他就不會殺樂舒以結怨樂羊。

但是殺了樂舒之後,樂羊的舉動讓中山國震驚,樂羊所傳遞出來的恨意和決心讓中山國感到惶恐。而面對樂羊的進攻,中山國並沒有把握守住城池,到時如果城破必然會遭受樂羊的羞辱和報復,索性就投降減少仇恨了。

解答了上面的五個疑問,“樂羊食子”的真相也就出來了,樂羊“食子以全功”得到了魏文侯的賞賜,但他的驚人之舉同樣讓魏文侯敬而遠之。

《韓非子·說林上》記載:

文候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候賞其功而疑其心。

參考資料

【注1】見《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五回

【注2】見《淮南子》卷十八 人間訓

【注3】見《春秋列國志傳》第九十回

【注4】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之《四十、魏文侯禮賢考》樂羊篇

【注5】見《三家注史記·樂毅列傳》

【注6】見《說苑·卷八》、劉向《新序·雜事第二》等

【注7】見《韓非子》說林上 第二十二

【注8】見《莊子集解·齊物論》[清]王先謙

【注9】見《說苑》卷五 貴德

【注10】見《資治通鑑》卷六十四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