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人該怎樣跳脫“心理舒適區” 內向人常用5個方法克服拘束感
多年來,我身邊的很多朋友和同事同我分享了他們為了更好地融入社交場合而採用的方法,這些人都自稱是內向性格的人(而且性格測試證明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確實屬於內向性格)。這些方法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需要內向者走出各自的“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新工作、接受新挑戰時,內心會從原本熟悉、舒適的區域進入到緊張、擔憂甚至恐懼的壓力區。顯然,擁有內向性格本身沒什麼錯,但這些內向者在特定的社交場合下無法徹底放鬆下來,因而他們想出了很多方法來克服這種拘束感。
我選取了其中的五個方法:
1.主動打招呼。一位密友對我說她在主持一場派對或者家庭招待會的時候通常會到門口迎接每一位到達的客人,並且一一向他們打招呼。她向他們做自我介紹,詢問他們的名字,試著瞭解他們(比如他們的職業,他們孩子的名字或年齡等資訊),這樣既有助於讓她在隨後的接觸過程中記起客人的名字,也能確保和他們有話可聊。我發現即使你的身份並不是主人,這個方法也同樣奏效。你只需向儘可能多的客人打招呼就是了。他們會感到自己是受歡迎的,就會放鬆下來,這樣你就能和更多的人進行互動了。
2.迫使自己公開發言。這位朋友還向我提到過她害怕在很多人面前發言,而且她的工作偶爾需要她這麼做。她迫使自己利用好每一個公開發言的機會,以此來克服膽怯心理。例如,她對我說她最近去參加了一場讀詩會,麥克風開啟的時候,她鼓起勇氣第一個走上臺背誦了一首詩。
3.切換舞臺表演模式。我有一位名叫理查德的同事,他是一位研究內外向性格的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我認識的眾多性格極為內向的人之一,這著實有些諷刺。令我感到十分意外的是,經常有學生對我說理查德在上課的時候是多麼的妙趣橫生。他喜歡開玩笑,善於模仿,像小丑一樣搞笑,一點都不像我每天見到的那位性格內向的教授。當我向他問起這事的時候,他對我說:“我把教室當成是一個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我扮演一位開朗外向、幽默風趣的教授。”
4.謙虛詢問他人情況。心理學家艾德加?施恩(EdgarSchein)在他最近推出的一本同名書籍中指出:詢問他人情況代表了你希望去了解那個人的誠意,不會讓別人感到拘束,這樣不僅有助於推動雙方有意義的談話,還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5.做有準備的人。內向者在突然置身於某些尷尬處境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比如被要求做自我介紹,回答一個複雜問題,或者給出一個專業看法這類情形。羞怯問題方面的專家伯納多·卡杜奇(BernardoCarducci)認為:當你知道自己即將參加某個社交活動的時候,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是很重要的。設想一下可能被問到的問題,提前準備一些相應的回答。正如我的一個內向朋友所說的那樣:“我意識到自己在很多社交場合都會感到不自在,但我發現克服這種不自在最好的方式就是練習走出自我的心理舒適區。我把這當成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但後來我發現自己的確感覺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