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從不離手,這可能是某種依賴症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電子螢幕成為了很多人需要面對的事物。在享受螢幕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過度使用的情況,如有人很難再適應沒有螢幕的生活,這種情況就很可能患上了“螢幕依賴症”。那麼,“螢幕依賴症”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應該如何改善呢?
“螢幕依賴症”是指人只要在清醒時就很難適應沒有螢幕的生活,人們透過電子產品可以足不出戶地完成很多複雜的任務,而且還可以透過電子產品和家人、朋友、陌生人等進行有效連線,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當使用電子產品成為一種習慣時,長此以往就可能形成“螢幕依賴症”。
“螢幕依賴症”會對生活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在空閒時間裡,原本可以用於健身、遊玩、聚會等專案的時間,如果都被電子螢幕佔據,那麼人的創造性、視野、人際互動等都會大打折扣,生活方式也會悄然改變,還可能患上慢性疾病。
如何判斷是否患上了“螢幕依賴症”呢?在上班時不斷瀏覽網站、聊天、玩遊戲等,下班回到家後就開啟電視,即使不看也會直到臨睡前才關閉電視,如果每天上班時上網時間已經長達數個小時,下班回家後仍繼續上網或看電視,面對螢幕的時間超過3小時,且做其它事情時明顯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在強制離開螢幕後就會感到焦躁不安,甚至感覺做什麼都無聊,這時通常就患上了“螢幕依賴症”。
電子產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但過度使用並沒有益處。為了改善對螢幕的依賴,應該如何做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提前防範,保持距離。要對手機、電腦等有螢幕的產品保持距離、限制使用,如回家後可以將手機放在視野以外的地方,並做一些不需要使用螢幕的事情,如鍛鍊、面對面聊天等,如能做到經常性地切斷與電子產品的聯絡,對電子螢幕的依賴程度就會逐漸降低。
2.主動管理,限制使用。人在無聊、焦慮時容易下意識地反覆檢視手機,如坐馬桶、等車時,看手機成了一種不自覺的習慣。在沒有事情必須透過手機完成時,可以在手機上設定鬧鈴,提醒自己十分鐘或一刻鐘後主動看一次手機,避免心裡總掛念看手機。
3.自我剋制,分散注意。如果發現自己有離不開螢幕的趨勢,就要學會自我剋制。例如逐步減少上網、看電視等接觸螢幕的時間,在自我控制效果不佳時,可以請別人幫忙監督。同時,還可以為自己樹立學習、工作等方面的目標,透過自我挑戰來分散對螢幕的注意力。
由解放軍第三七一醫院心理中心二級心理師李獻紅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