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方法能讓自己告別糾結
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糾結的事情,比如假期後是去玩還是留在家裡,是辭職還是不辭職,是繼續做大齡單身還是相親……為什麼我們會陷入糾結的漩渦,這背後有什麼心理因素,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糾纏是自我和社會衝突的結果
糾結背後最大的衝突是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衝突。總的來說就是:做自己或者做別人眼中的自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有機體,具有自我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並不依賴於外在的標準或理性,而是以自己的滿足感作為評價的參照。
例如,你是一個內向的人,與喧鬧的社交活動相比,你更喜歡安靜的獨處。但即使你只是想安靜的做一個漂亮的男人(女人),工作環境要求你要更多的社交和自我推銷,而家人和朋友們也認為你需要更外向一些。於是衝突產生了,你既認同“外向的人更有前途”這個社會評價標準,同時你又想堅持做安靜內向的自己,於是你在要不要改變自己性格這個問題上來回糾結。
假如我們能自行其是,也沒有什麼可糾結的。但是作為社會人,我們不僅活“自我”這一個角色,還要活多種社會角色,在個性化和社會化之間,總是存在各式各樣的衝突。例如,你想單身,但父母要求你必須結婚,所以你在糾結中;你只想成為一個知足常樂的人,而社會卻要求你出類拔萃、成功,所以你進退兩難。
其實每個人都會面臨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的矛盾,有的人內心堅定,能很好的處理這兩種矛盾。但是有的人卻活成了對什麼事情都容易糾結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或者說不知道怎樣選擇取捨。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差異呢?容易糾結的人,其深層的心理原因要追溯到小時候被父母對待的方式,如果父母不允許一個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孩子就只能夠表現父母期待的樣子,他的內心就是衝突不斷的。面對事物時,他內心總是有兩種聲音在鬥爭:一種是自己真實的聲音,“我想這樣”,另一種是父母的聲音“不,這件不適合你,這件對”。
面臨選擇時不再猶豫不決
有節制的糾纏可以使人更加謹慎,但是當糾纏過度,就會給人一種想破腦袋也無法解決的壓力。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或者減少糾結的產生呢?
認識自己
聆聽內心的聲音,認識真實的自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煩惱。瞭解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哪些是父母和社會要求的,這樣會指引我們找到糾結的原因所在,更清晰地知道該如何取捨。
忍受矛盾性
知名心理分析家卡倫·霍尼在《我們的內心衝突》一書中指出,幸福總是有它的平衡點。這個中庸不是和稀泥、打太極,而是一種妥協的能力、平衡的能力、整合的能力。從個性的角度,我們很容易認為妥協是一種自我犧牲式的退讓,然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做自己又要符合社會要求,妥協總是相伴相隨。這個「妥協」,就是一個能容忍矛盾性、整合矛盾性的心智成熟。糾纏是因為有衝突,有矛盾,如果我們有更成熟的內在智慧來處理衝突和矛盾,糾纏也會被化解。
理性抉擇
假設真的不能容忍矛盾,那就要做出選擇。做選擇是件不易的事,因為選擇的過程就是失去的過程,而失去,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痛苦。不管多不捨,都需要我們去做選擇,併為選擇負責,買定離手不要後悔。真的不知道如何選擇,可以嘗試進行問題解決訓練:討論各種方案,然後分析每種方案的優缺點,從中選出最好的。
隨心隨性
做了那麼多的理性分析,還是在糾結?這要求我們要向內尋求答案,不斷地反省和探索自我:對自己而言,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你要幹什麼?別人眼中的“好”是重要,還是更重要的是自己內心的平靜?如果依然糾結,那就跟著感覺走,隨心隨性。
終極解決方案
如果上述方法你都嘗試過,還是糾結呢?那麼,接受糾結的自己吧,時間會給你答案,1天不夠用,還有1年、10年、20年……而且有些糾結還帶有年齡特徵,17歲讓我們糾結,現在想來也不過是莞爾一笑而已。過了某個階段,那些曾經的糾結,即使依然沒有答案,也已無需糾結,因為答案如何並不重要了,時間會治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