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起源於哪個朝代(麻將起源於唐代的書籤)
夜引風嵐
麻將作為一種娛樂博弈的遊戲,很早便已在中國出現。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中發展出了多種花樣千般玩法,分類更是廣博,諸如北京麻將、廣州麻將、四川麻將等等。哪怕是到了《流浪地球》這樣的“末日”,麻將依然牢牢佔據著中國人生活的冰山一角。
01麻將與葉子戲
那麼麻將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呢?
學界對此有多種猜測和看法。有學者認為麻將大致起源於春秋時期,《列子》中曾經記載了一個叫做“明瓊”的玉質骨牌——就是麻將的最早雛形;也有學者認為是孔子四處奔走諸侯國發明瞭麻將——以紅中、發財、白板來指代儒學的核心仁愛;還有學者認為麻將起源可以追溯於商代,與當時流行的“六博”有關;而大部分學者認為麻將與唐代的葉子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那麼我們要如何揭開歷史的面紗,還原麻將的真面目呢?
麻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葉子戲。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一書中提到了葉子戲是如何產生的。“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葉子大概就是書籤或者夾在書中的便籤。由於唐代的書多用卷軸,查詢資料相當不方便,於是便在葉子上寫幾個關鍵詞用來方便檢索。
到了宋代葉子戲達到了巔峰,幾乎成為了人人耳熟能詳,風靡全國的現象級“手遊”。在徽宗年間有人根據葉子戲的規則對之進行了改革,採用象牙所制的骨牌,時人又將其稱之為宣和牌。何為宣和?宣和是徽宗的年號。我們可以藉此想象當時自權貴至平民對其的狂愛。
宋朝的葉子戲不僅風靡全國,還有不少專著應運而生。比如歐陽修的《歸田錄》就提到了葉子戲是如何誕生的。西昆詩體的代表人物楊億就十分痴迷葉子戲,不但和門客聚眾遊樂,還將葉子戲進行了改良。
明初由於皇帝本人崇尚簡樸,對娛樂等多有遏制,葉子戲的流傳不如宋朝。但到了明朝中葉,民風逐步開放,市民階層逐步發展壯大,葉子戲作為一種老少皆宜的遊戲,繼續開始大規模的流行。在原本形制相對很少的基礎上甚至還產生了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上面不僅刻有文字,並且還繪有圖畫。明代晚期的畫家陳鴻綬便與黃氏刻工合作,雕鏤出廣受大眾喜愛的葉子戲牌。
02麻將與馬吊牌
葉子戲也隨之發展成了兩種不同形式,一種喚作骨牌葉子,另一種則是圖繪了線索、數字以及人物形象的馬吊葉子,而這種牌又被稱為馬吊牌。而馬吊牌就是麻將的原型。《金瓶梅》中也曾記載了潘金蓮與王潮兒一起鬥馬吊的故事。
此外,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則對馬吊牌產生背景有過記載,“萬曆之末,士大夫們無所用心,又有些許賭博玩娛之徒”,馬吊牌也在葉子戲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馬吊牌的遊戲規大致如下,四個人坐在一個桌前打牌,每個人都需先抽八張牌,剩下的牌則放在房子中間供人抽取。莊家則是輪流交替坐,一人坐完了下一輪繼續換一個坐。除莊家外三人則一起抱團打莊家,和今日的鬥地主有幾分相像。麻將的基本規則以及花色等汲取了馬吊牌的精華特色,如馬吊中的萬字、索、文等均為麻將後世所承,但具體玩法卻還有不小的差別。
到了清朝,馬吊牌又逐步發展演變成了默和牌。此時的默和牌已與今日的麻將十分相似了,已經出現了自摸加倍、碰和以及開槓等玩法。但是仍然是以紙牌為主,而非現在麻將所使用的骨牌。比如《紅樓夢》第四十七回中,便記載了王熙鳳薛姨媽陪老太太等玩牌的場景——老太太只差一張二餅便胡牌,鴛鴦來了看到如此,便悄咪咪和鳳姐兒打暗號。鳳姐兒卻故意踟躕假意逗老太太,麻將牌桌上一時歡聲笑語不斷,盡是闔家歡樂之景。
03麻將的牌名
那麼麻將這一牌名是如何而來的呢?
麻將這一牌名最早見於清末的文獻中。麻將在繼承了比如在《靖江寶卷》中就記載了“骨頭麼,膝骨做成打線錘子,長骨頭做尺板,短的叉鑽子,做麻將牌,再細格做骰子。”
麻將諧音麻雀及其兒化音,這個牌名本是從鳥名中衍生而來。根據學者王莉寧的研究,“麻將牌主要盛行於江浙滬一帶經濟富庶文化發達的地區。“在這一地區,鳥名麻雀發生了兒化音的變化,稱其為麻將,後又發展為牌名。
總的來說,為我們所熟知的麻將大概是經歷了這樣的一種旅程——唐宋的葉子戲,發展到了明朝產生了馬吊葉子,馬吊葉子進一步發展到了清初演變成了默和牌,最後便是為我們耳熟能詳的麻將啦。
在很多很多年前,麻將誕生;而在不遠的未來,麻將或許也依然存在。無論是在表現未來的《流浪地球》電影中,麻將與倒貼福字、舞獅、吃餃子一樣;抑或是今時今日,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搓上一局,麻將都是一種別具特色的中國內涵東方文化的符號。
當然,麻將雖好,不要貪多。正如古人所訓誡的那樣“入局鬥牌 , 必先煉品,品宜鎮靜,不宜躁率,得勿驕,失勿吝,順時勿喜, 逆時勿愁, 不形於色,不動乎聲,渾涵寬大, 品格為貴,爾雅溫。文斯為上乘。”
參考文獻
《麻將的詞源與傳播》
《中日麻將文化雜談》
《麻將的起源與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