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是指哪九州(中國九州是指哪九個州)
中國又稱華夏,同時也稱九州,也稱神州,故有神州大地之稱。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曹操有一段自我讀白:這世上豈有萬壽無疆之人,卻有澤被萬民之功業,今日酒宴與十二年前孤官渡前之宴,何等相似,二十年來,孤平黃巾、定河北、徵烏桓、收荊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統,四海之內英雄,可有誰能勝孤一籌。
軍師聯盟曹操的獨白
天下九州一統,是分亂時期各英雄的夢想,因為九州就代表了整個中原華夏,而九州這個概念又是如何而來的呢?
天下九州-禹貢九州
九州起源起於《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亦被稱之為“禹貢九州”。
他在各氏族首領的支援與配合下,利用“水往低處流”的特性,將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經過13年,終於江河貫通,洪水注入大海。大禹治水成功,成了夏的首領,各部落首領紛紛來向他朝拜,同時還向他貢獻各州的青銅,大禹就用這些進貢來的青銅鑄造成了九鼎,中華大地初步形成了“九州”,所以有“天子一言九鼎”之說。
大禹治水圖
從此九州就成為了我國古代的代名詞,但各個時期的範圍劃分又不同,如大禹時期的九州分別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九州,就是一個巨大的井田制九宮格,天子居中,八方朝貢,所以有“八方來朝”之說。以長江、黃河為兩橫,江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為三豎,將中國正好分為九大塊。
北方三大板塊。
上游:雍州,今陝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
中游:冀州,今河北以北。
下游:兗州,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
南方三大板塊。
上游:梁州,今四川、重慶、陝西以南地區
中游:荊州,今湖北、湖南一帶。
下游:揚州,今江浙一帶。
黃河與長江之間的三大板塊。
上游:豫州,又稱中州,今河南。
中游: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
下游:青州,泰山以東。
因此,黃河、長江之中的地方稱為中原,所以中國最初可以解釋為“中間之國”。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曹操說天下九州得其六,而實際上東漢的行政劃分應該是十三州,那另外四州又是哪四州呢?
兩漢十三州
兩漢雖都是十三州,但這兩者所指代的地方卻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漢有十三州,分別是幷州、冀州、幽州、青州、兌州、豫州、徐州、揚州、交州、荊州、益州、朔方及涼州。
九州之中冀州的範圍非常大,後來的幷州、幽州、都是從原來的“冀州”中所分出來的,涼州是來自雍州衍生,朔方是由雍州分割出來,益州就是原來的梁州。
涼州這個區域與雍州相交,同時也是防止北方胡人入侵的一個緩衝地帶,也是北防疆域線,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個地方也是戰亂頻發的地方,五華亂華、五代十國都與這個地方有關。
到了東漢時期,行政在禹貢九州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劃分分別是: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司隸。
東漢共有十二州、西域長史府以及司隸校尉部,“州”好理解,司隸校尉部是幹什麼的?其實就是國都洛陽所在的一級行政區劃,類似清朝的直隸總督,主要長官稱司隸校尉,所以又稱為“東漢十三州”。
至今還在沿用的州名
九州是最早的行政區域劃分,今天已經用省、直轄市代替了州的劃分,除了豫州和梁州之外,仍然有7個州的地名保留至今。如:徐州、揚州、荊州、青州、兗州、翼州、涼州,這些名字至今還在使用,但行政等級上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如徐州為今天江蘇的地級市,揚州是江蘇的一個地級市,荊州歸屬於湖北。雖然名字上沒有任何變化,但地理面積上差異就非常大了。而青州、兗州、翼州、涼州現在是區或者縣級市。
每個朝代地理行政劃分都不同,同一個城市的名字也有著不同的變化,地圖的變化反應的也是一個時代歷史的變遷,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透過地圖看中國歷史的變化,也是學習歷史一種方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