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平張藝謀(張藝謀3胎和起訴張偉平)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開放三胎後,張藝謀妻子陳婷在社交平臺發文——“提前完成任務”。

張偉平張藝謀(張藝謀3胎和起訴張偉平)

因為她已經與張藝謀一起生育了三個小孩:張壹男、張壹丁、張壹嬌,其中長子張壹男已經成年。

隨後張藝謀工作室互動回應,發了三個“努力加油”的表情包。

而就在同一日。

還有另一件與張藝謀有關的事也在發酵。

有媒體曝料:張藝謀再次起訴曾經的老闆兼合夥人張偉平。

案由為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

事情要放在一起看。

很快就有網友在這條新聞下聯想到了張藝謀7年前的天價超生罰款。

2013年,張藝謀被演員何珺舉報超生,隨後在2014年初被相關部門處以748萬的天價罰款。

同年張藝謀起訴了張偉平拖欠其電影《三槍拍案驚奇》應得票房分成1500萬。

曾經在影視圈呼風喚雨的張偉平因此在2019年被法院限制高消費,成了“老賴”。

因為“超生事件”之前,中國電影圈的第一大瓜正是張藝謀與張偉平鬧得轟轟烈烈的“兄弟決裂”。

於是有人說張藝謀超生被“點”,是張偉平的策劃。

張藝謀的“御用”文學策劃周曉楓在歷數張偉平“十宗罪”時也曾單方面提到:張偉平“策劃了爆料超生事件”。

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已經很難去探究。

舉報張藝謀的何珺公開澄清:“此事與張偉平根本沒半點關係,我倆也不是親戚”。

本來是好兄弟和搭檔,最後卻要“老死不相往來”。

如果將張藝謀慶祝“三胎”和再度起訴張偉平這兩件事放在一起:

這不單是7年前中國電影圈第一大瓜的延續,

“二張”“馮王”和“信馬由姜”

當年張藝謀和張偉平是怎麼認識的呢?

最早是1989年的一個飯局上。

張偉平看到同桌的鞏俐“沒完沒了地給張藝謀夾菜”這讓他很羨慕導演這個職業。

兩人有一句沒一句地聊,最後聊成了朋友。

但他們真正開始合作拍電影還要等到1996年。

因為張藝謀的新片《有話好好說》被資方嫌棄,撤回了投資。

有話好好說

最後是張偉平拿來2600萬搞定了錢的問題。

結果呢,《有話好好說》上映後還是賠錢了。

只是作為商人,張偉平嗅到了不同的味道。

《有話好好說》4000多萬的票房讓他覺得這個市場如果運作得當,大有可為。

於是第二年,張偉平砸了1000萬成立新畫面影業公司,他任董事長,張藝謀任藝術總監,出於信任兩人甚至連合同協議都沒簽一份。

二張幾乎開了中國知名導演與資本深度繫結的先河。

再加上差不多同一時期馮小剛與華誼王氏兄弟的聯手,以及後來稍晚的姜文馬珂組合。

中國電影開始進入資本時代,逐漸告別過去大製作僅出自傳統電影廠,社會資本小打小鬧的局面。

但問題很快也接踵而至。

二張合作之下張藝謀接連拍了《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幸福時光》三部文藝片。

拿到一座威尼斯金獅,一座柏林銀熊,還捧出一位章子怡。

但都不怎麼賺錢,甚至賠錢,張偉平投資投了個寂寞。

儘管後來他對外聲稱投張藝謀就不圖回報,是兄弟義氣。

然而在商言商,張偉平很快就在“大片時代”開啟了自己“粗暴”干涉張藝謀創作的強勢模式。

拍《英雄》雖然創作以張藝謀為主,但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甄子丹、陳道明這個通殺華語電影的陣容背後少不了張偉平的“指手畫腳”。

接著力求趁《英雄》熱度打鐵的《十面埋伏》則讓張藝謀深陷“口碑危機”。

但張偉平的干涉還在不斷加碼。

2006年拍《滿城盡帶黃金甲》,張偉平強行塞給張藝謀一位周杰倫。

好在周董演技線上,也是隻比原劇本多出一個角色來,所以沒出大問題。

不過等到2009年的《三槍拍案驚奇》就沒這麼幸運了。

張偉平強行塞進整個趙家班,要求以當年爆紅全國的小瀋陽當男主。

很多年後小瀋陽自己都曾反思:當年拍電影什麼都不懂,以為和二人轉一樣,甚至連機位都找不到。

於是這麼一部“花花綠綠”的電影成了張藝謀職業生涯最慘的一次失利。

由此,二張之間關於資本和藝術的矛盾抵達頂峰,接著就是最後一根將其壓垮的稻草《金陵十三釵》。

其實不止張藝謀與張偉平。

當年姜文的投資人馬珂對媒體說“姜文信我(馬珂),我由著他(姜文)”。

讓“信馬由姜”的說法流傳於江湖。

但當《一步之遙》血虧上億後,馬姜二人的合作還是逐漸退出了舞臺,到《邪不壓正》時,站臺的就只剩姜文自己了。

同樣,馮小剛與華誼的合作儘管至今依舊保持著緊密聯絡,但馮小剛與華誼在資本市場上對賭失利,賠償華誼2億多也是事實。

能不能站著把錢掙了?

電影需不需要資本。

答案是肯定的。

但面對資本,中國導演基本呈現兩種狀態:

一是以張藝謀為代表的,妥協

作為一位拍文藝片出身的導演,張藝謀不止一次說過:“我更多想透過電影表達我自己對生活的看法。”

《三槍拍案驚奇》翻拍自好萊塢科恩兄弟的黑色電影《血迷宮》。

本來張藝謀想拍一部嚴肅的懸疑片。

但當張偉平為了“流量”一股腦塞進整個趙家班時,它不得不變成一部“鬧劇”。

因為資本的強勢,妥協了拍攝的初衷。

而馮小剛和周星馳的妥協則是在票房“對賭”壓力下,開足馬力生產電影。

保量的同時不一定能保質。

就像姜文有段流傳很廣的話:

“電影應該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

“你拍的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

在資本壓力下,導演們紛紛把電影都拍成了“葡萄汁”,還是兌水的那種。

而把電影當酒拍的姜文,恰好變成了資本面前中國導演的另一種代表:硬剛。

《讓子彈飛》那個拒絕3000萬白酒植入的“典故”,讓姜文形象變得又高又硬。

但其實大眾只看到《讓子彈飛》姜文的功勞,忽略了電影背後資本一定程度對市場的平衡。

這種硬剛到了《一步之遙》,姜大爺就徹底“信馬韁”了,開始了自己不計市場代價的放飛自我。

拍的電影又回到了大多數觀眾看不懂的狀態,而市場失利會帶來兩個後果:

一是沒人投錢拍片了。

二是下一部電影資本投入時,可能要求干預更深,否則不給錢。

那關於資本和藝術的合作有沒有正面案例?

有,我們隔壁的韓國人。

90年代中期韓國電影人明確提出了一個“優質電影”概念:

既最大限度活用型別片框架、明星體制,但又要兼顧導演的個人風格,成為得到大眾認可的高質量商業電影。

翻譯過來就是:既要討市場歡心給資本以回報,又要堅守導演的創作初衷,達成平衡。

而這種模式的集大成者,就是奉俊昊的《寄生蟲》。

橫掃戛納、金球、奧斯卡的同時,它又是一部製作成熟好看的商業電影。

這就要求資本必須懂電影,尊重電影規律。

而電影人也要軟硬“兼施”,既尊重資本對回報的天然需求,也要堅守自己對創作的態度和底線。

所以,資本其實是把雙刃劍。

正是因為它的這個屬性,長久以來在中國電影圈諱莫如深,就像隱秘的痼疾。

它的好,電影人不屑提及;它的壞,電影人也不願翻到臺前。

直到多年前二張關係的徹底“拉爆”,才第一次赤裸裸將資本與藝術的“矛盾”扔到地上。

怎麼拍電影?

拍什麼樣的電影?

我們是時候做選擇了。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刪除)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