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之情的詩句(寫盡人生離別思念之情)
《行行重行行》
【漢代】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鑑賞: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盪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不迫不露、句意平遠。“遊子離家萬里,以故鄉與思婦為天涯,所謂“各在天一涯”。指路途遙遠,關山迢遞,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悲感無端,反覆低徊,讓人垂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鑑賞:此詩意在慰勉友人勿在離別之時悲哀,是送別詩的名作。尤其是頸聯,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悽惻轉為豪邁,也因此成為千古名句。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鑑賞: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望月懷遠》
【唐代】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種桃杏》
【唐代】白居易
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路遠誰能念鄉曲,年深兼欲忘京華。
忠州且作三年計,種杏栽桃擬待花。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宋代】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鑑賞:這首詞與他平常珠圓玉潤的風格有所不同,洗淨鉛華,純用白描,不僅情致深婉,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有蒼茫,也有空虛悵惘,但儘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卻沒有纖柔頹靡,盡顯悲壯。
《蝶戀花·春景》
【宋代】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鑑賞:蘇軾長於豪放,亦擅婉約,本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這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天淨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鑑賞:這首小令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支小令句法別緻,前三句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而最後一句直述感受,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淒涼悲苦,卻有濃郁的詩情。
《己亥雜詩》
【清代】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鑑賞:這首詩寫離京的感受,意象單純,而情景渾成,比興無端,而心跡昭然。展示了博大的胸懷,揭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生命價值觀,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馬鞭舉處,前面便是離京師越來越遠的海角天涯。前兩句種多層次的描寫方法和馬致遠異曲同工。只不過沒有直接說自己是“斷腸人”而已,卻也寄託了濃郁的身世之感。
《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鑑賞: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注:圖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