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典韋(名副其實的忠勇猛士典韋)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三國小人物誌0055:名副其實的忠勇猛士——典韋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四百一十九期】(歷史系列第695講)

三國演義典韋(名副其實的忠勇猛士典韋)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戰爭”+“謀略”類的小說。羅貫中為了在書中充分體現,關於“勇”字方面的元素,不惜大量堆砌文字,營造了很多“武將單挑”的精彩英雄故事。

書中所塑造的呂布、關羽、張飛、馬超、徐晃、顏良、甘寧等英雄人物,也正是在一次次戰場斬將的立功記錄中,逐漸確立了自己“勇猛善戰”的身份。最終成為天下之名將,也成為令我們耳熟能詳的傳奇形象。

然而事實上,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後漢書》等史料中,所明確提到過的武將單挑劇情,可謂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縱觀整個三國曆史,真正算得上是名將的人,也幾乎沒有這類一夫之勇之士,而是那些擅長戰場用兵,且精通謀略戰術,善於克敵制勝的人……

不過,我們還是忍不住會在心裡犯起嘀咕。難道整本《三國演義》,長達120回的故事劇情,塑造出的上百位英雄猛將形象,難道就全是虛構?就真的沒有一個和史書記載上基本相稱,幾乎沒有進行過虛構加工的勇力猛將形象?

答案是否定的。今天我們所要討論到的這個人物,就是一員真正武力過人,能憑單兵之力對抗百人之敵的超級猛士。他就是曹操帳前的首席護衛,曾經捨命拼死救過曹操的忠勇校尉——典韋。

說起典韋這個人物,大家一下子就會想到演義小說裡那個“古之惡來”。手持兩枝鐵戟,重達八十斤,單手能舉起搖搖欲墜欲的軍中大旗旗杆(普通人要好幾個才能抬得動的那種),可謂是力氣過人,威風凜凜。

不僅如此,典韋在小說中的戰績也是驕人一等。拋射短戟刺殺敵軍,手無虛發;獨立驅趕呂布手下四將;濮陽城中保護曹操逃出火場;宛城之戰獨自抵擋張繡大軍……可謂是既忠且勇,令人肅然起敬,心存仰慕,也對他的死而感到惋惜……

我們翻開《三國志》等史料會發現,典韋這些在演義中出現過的戰績,基本上都能找到相關的記載。可以說,羅貫中對典韋這個人物,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加工和神話。如果按照演義上對於“猛將”的定義,那麼典韋真的可以算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三國時代的勇士第一人。

不過,關於典韋的出場,還是和演義小說上有所不同的。據《三國志》記載,典韋原本是張邈的部下,後來張邈因為和陳宮呂布一起在兗州起事,襲了曹操的老巢地盤,他才投靠到曹操麾下,在夏侯惇帳下領兵征戰(演義上說他原本是平民,因驅猛虎過澗,才被夏侯惇發現並推薦到曹操麾下)。

而且,關於典韋“單手舉旗”的段子,其實也是發生在張邈帳下的事情。當時他隸屬於張邈麾下的司馬趙寵。趙寵軍中的牙門旗又長又重,沒人能舉得動。結果典韋一隻手就把它舉了起來,令上司趙寵和左右人等都非常驚訝,也對他的天生神力感到非常佩服。

(《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初平中,張邈舉義兵,韋為士,屬司馬趙寵。牙門旗長大,人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其才力)

說到這裡,我們不免又會在心裡泛起疑問了。既然典韋原本是張邈的人,為什麼又會在張邈與曹操決裂的時候,毅然投靠到了曹操的這邊呢?

這裡,我們還需要解讀一下典韋的早年經歷,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

《三國演義》上說,典韋年少時曾經為朋友報仇,殺人過後提著頭顱在鬧市上行走,數百人不敢接近,任他揚長而去……

這個段子,在史料上也有記錄。《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典韋是陳留己吾人,年紀輕輕就形貌魁梧,膂力過人,而且好打抱不平,有俠義之心……當時,他的朋友襄邑劉氏與睢陽人李永為仇敵,典韋尋思著憑藉自己的勇力,來為朋友劉氏報仇。

當然,這個李永並不是一般的人,他官居“富春長”,戒備深嚴,家兵也人數眾多。尤其是出行的時候,從來都是前呼後擁,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令人無懈可擊。而典韋見來硬的不行,就想辦法智取。他並不趁李永出行在外的時候動手,卻反其道而行之,專瞅李永在家的時候出手,可謂是攻其不備,一擊致命……

典韋偽裝成路人,在李永門前晃盪,懷裡揣著匕首,卻裝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似乎就是在路邊等人……結果,李永在家的時候果然放鬆了戒備,某天可能只是把大門開啟透透氣,就被典韋抓住機會,瞅準目標衝上去一匕首,當場將李永結果……

不僅如此,典韋還並不忙著逃走,反而是慢悠悠回到自己的車駕上,取了刀戟等長兵器,再不慌不忙步行離去……這時候才反應過來的李家家丁,趕緊衝出來圍住典韋,卻被典韋那副閒庭信步的威武模樣嚇退,無人敢真正衝上來為主人報仇。一直走出了四五里路,才遇到李永的朋友前來尋仇,卻還是不敵典韋的高強武功,被其成功脫逃……

看得出,典韋也並非純粹是一介武夫,他算得上是有勇有謀,勇力之餘並不乏智計。這件事情傳開之後,典韋的威名也傳遍天下,世人都佩服起了他的行俠仗義和勇力過人。

(《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典韋陳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過人,有志節任俠。襄邑劉氏與睢陽李永為仇,韋為報之。永故富春長,備衛甚謹。韋乘車載弟酒,偽為候者,門開,懷匕首入殺永,並殺其妻,徐出,取車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盡駭。追者數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轉戰得脫。由是為豪傑所識。)

不僅如此,史書上還特地提到典韋是“志節任俠”,意思是說他有志氣節操、好行俠仗義。他這樣的人,無疑不會甘於平庸,而是希望能在亂世中追隨明主,幹出一番功業來。

所以,在張邈背叛了曹操的時候,他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反正,投到了曹操麾下。因為在他看來,曹操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更具備在亂世中創業和打拼的本事。事實證明,典韋的選擇是正確的。他選對了主公,也使得自己的本事能夠充分得以發揮,並最終在歷史上留下威猛忠勇的美名。

試想,要是他一直跟著舊主張邈,很大的可能性就是,隨著張邈的覆滅而一起滅亡(張邈在被曹操擊敗之後,為部下所害)。從此史書上可能連個名字,都不會留下來……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典韋在曹操麾下的勇猛戰績。

應該說,典韋剛投到曹操麾下的時候,曹老闆的形勢並不好。就在曹操遠征徐州,與陶謙劉備等人作戰的時候,陳宮張邈等人在後方反叛,搞得老曹後院起火,措手不及。而且,陳宮還引來了呂布這個強援,利用自己在兗州的名仕地位,讓呂布集團快速入主了兗州。結果,就是令曹操地盤丟失大半的同時,在後勤糧草方面也陷入了極大的困難。

而典韋在這時候的投效,對於曹操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我們知道,呂布號稱“飛將”,驍勇尚武且能征善戰,麾下也是兵多將廣,戰鬥力天下聞名……這種時候,曹操麾下能多出一位像典韋這樣的超級猛將,無疑是能在最大程度上,拉平和呂布軍之間的戰力差距。

(《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後屬夏侯惇,數斬首有功,拜司馬)

果然,在之後的戰事中,典韋不但捨命拼殺,還幾度以一己之力扭轉戰場態勢。尤其是在著名的“濮陽之戰”中,曹操親率精兵夜襲呂布的側翼別部,雖然作戰取勝,卻在天明時遇上了呂布的救兵。雙方一片激戰,難分勝負,從早上又殺到了下午……

由於曹軍之前已經連夜作戰過,所以兵困馬乏,眼看就要不敵呂布的生力軍。這時候,曹操決定採取“尖刀戰術”,臨時招募敢死隊作為先鋒,破陷敵陣。典韋自然是應徵報名,帶領幾十個敢死隊員,人人都穿上兩件重灌盔鎧,不拿盾牌,一律只持長矛撩戟……

(《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太祖討呂布於濮陽。布有別屯在濮陽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襲,比明破之。未及還,會布救兵至,三面掉戰。時布身自搏戰,自旦至日昳數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陳,韋先佔,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中關於典韋的“拋擲手戟”,殺敵十數人的勇猛戰績,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當時曹軍西側戰情告急,眼看就要擋不住呂布軍的突擊,全軍潰退……這時候又是典韋站了出來,無視敵人的弓弩亂髮,矢箭如雨,以盾牌等障礙物為依託,蹲伏在陣地上。

他對負責戰場觀察的隨從說:“等敵人行進到十步之內的時候,再告訴我。”試想十步換算到現在的單位,也就是6-7米而已,可以想象,幾乎已經是短兵相接的距離。

然而當隨從告訴他,敵人已經進入十步範圍的時候,典韋又告訴他,等敵人進入了五步範圍再告訴他……這時的隨從也畏懼了,立即便說道:“賊軍已經到了。”

這時候,只見典韋突然大呼跳起,將手中早已準備好的十多支短戟,連續投擲向敵人。而且是手無虛發,一戟殺一人,一時間竟令數量佔絕對優勢的敵人銳氣盡失,最終守住了陣地,保住了曹軍的側翼……

(《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時西面又急,韋進當之,賊弓弩亂髮,矢至如雨,韋不視,謂等人曰:“虜來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布眾退。會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可以說,這一戰真正成為了典韋的成名之戰。從此以後,他也真正成為了曹操最信賴的人之一。不單是官拜都尉,隨時在曹操身邊護衛,連老曹身邊的警衛親兵數百人,也都由他負責指揮,主要職責自然是保護君主的人身安全。

不僅如此,據史料記載,典韋在負責最高安保工作,擔任護衛隊長的同時,也經常會帶兵上戰場拼殺。由於他本人強壯勇武,麾下的兵士又都是精選出來的精銳之士。所以每次上戰場,都是擔當著“尖刀”的責任,最先攻破敵陣,並迫使敵人戰線受損,以致全線潰退……

不過,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典韋雖然勇武無敵,但是在軍事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的。至少,從史料的記載上來看,典韋從未擔任過一方大將,獨當一面領兵作戰。他是一員非常出色的鬥將、偏將,但並非是如同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一樣的領兵大將。

或許,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典韋在曹操麾下的定位,就類似於袁紹手下的顏良文丑一樣,同樣是勇冠三軍歷史評價,卻同樣都沒有獨立帶兵打仗的史料記錄。也就是說,他們屬於是勇猛但不能獨當一面的人物,最適合他們的戰場職務,無疑是“突擊隊長”和“敢死隊長”一類,這樣的身份能夠將他們自身的能力都發揮到最大……

所以,我們也因此而看得出曹操的知人善任,他從來都不讓典韋在戰場上,獨立指揮親衛隊。而是讓自己充當典韋的大腦,根據戰場態勢的觀察,決定將典韋和親衛隊這樣的“好鋼”,用在哪裡最需要的“刀刃”上。

相反,袁紹則在看人和用人方面,比曹操差了一大截。一意孤行併力排眾議,將顏良和文丑二人推上領兵大將的位置,看似是重視和提拔了他們,事實上卻根本是用人不當,反而將他二人送進了鬼門關……

接下來,我們就要說到曹操的宛城之戰,同時也是典韋大放異彩,並英勇殉職的最後一戰。

一般認為,宛城之戰是曹操一生之中最丟人的事蹟,沒有之一。尤其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曹操這一次是丟人丟到了姥姥家。因為女色而放鬆戒備,誤了大事,被偷襲大敗一場不說,還賠上自己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護衛隊長典韋的性命。真的是色字頭上一把刀,貪顏好色自作自受……

然而事實上,宛城之戰,張繡先降後叛的原因,並不僅是一個女人那麼簡單。據史料記載,張繡原本是涼州人,是驃騎將軍張濟的侄子。張濟在與劉表的穰城之戰中意外身亡後,張繡則接管了他的部隊,並從此和劉表化敵為友,駐軍宛城。

而曹操在接受張繡的投降之後,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為妾,其目的很明顯也不僅是因為“好色”這麼簡單。事實上,在張濟死後,張繡雖名義上是全軍的最高統領,卻並不能完全服眾。而曹操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想借機搞個分而治之,拉攏張濟的舊部,並分散張繡的兵權……

所以,曹操收了張濟的遺孀鄒氏,其目的是在於收買人心,贏取張濟舊部人馬的信任。而且,張濟是張繡的叔叔,曹操娶了他的嬸嬸鄒氏,也就在輩分上壓倒了張繡。這對於今後完全收編張繡的部眾,也是很有好處的。

很明顯,張繡也不是傻瓜,曹操乾的這些事情瞞不過他的眼睛,他也因此而恨上了曹老闆,後悔當初投降到老曹的麾下。而曹操也察覺出了張繡的心思變化,準備密謀殺之,來個一了百了……

不過,曹操還是低估了張繡的謀略和膽識,也同樣輕視了張繡的情報眼線能力。他的密謀暗殺之計尚未實施,就被張繡得知,並提前發動叛亂,這才有了曹操後來猝不及防的大敗……

(《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記載: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

也就是說,曹操在宛城之戰的失敗,更多是因為他殘酷的政治手段,引起了張繡的反感;以及他謀事不周,計劃不密,對張繡反撲能力又有所低估……並非是如同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僅僅是因為女色的原因……

《三國演義》上說,張繡是因為畏懼典韋的勇力,所以提前派自己的心腹胡車兒,將典韋灌醉,並藉機偷走了後者的兵器“雙鐵戟”。使得後來典韋沒有趁手兵器可用,只能以單刀或是提“屍體”迎戰,最終力竭被殺……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張繡確實是忌憚典韋的勇猛威武。因為典韋始終站在曹操身邊,手持大斧,威風凜凜,令所有人都不敢和他雙目對視。(《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太祖行酒,韋持大斧立後,刃徑尺,太祖所至之前,韋輒舉釜目之。竟酒,繡及其將帥莫敢仰視。)

但是,卻並沒有施計灌酒,胡車兒偷兵器等劇情。據史料記載,張繡是依了賈詡之計,突然反叛奇襲曹營,令曹操被殺的措手不及,出戰不利。於是只能率輕騎逃走,並留下典韋阻擋追兵。

這時候,典韋倒也算不上是孤軍奮戰,他身邊尚有親兵和護衛十餘人,而且都是精銳之兵。此時他們殊死惡戰,在典韋的率領下以一當十,也真的是擋住了張繡大軍的進攻……

不過,張繡軍先後湧來越聚越多,典韋等人雖然勇力過人,但畢竟雙全難敵四手。很快,其它親兵和護衛已經死傷殆盡,只剩下典韋一個人苦撐陣線,真的是一夫當關,面對敵人的千軍萬馬了……

只見典韋手持長戟,左右攻擊,一戟揮過去便將張繡軍的十餘支長矛直接砍斷。敵人雖人多勢眾,卻就是一時間奈何不得典韋,只能使出群毆之戰,令典韋腹背受敵,身受多處重傷。

張繡的人馬本來想慢慢耗盡他的體力,最終活捉他。然而典韋就像是發了瘋一樣,全身甲碎流血,卻始終就是勇猛如一。在武器也折斷了以後,他直接用雙手抓起兩個張繡軍的軍士,活活勒死在掌中。令敵人被威懾住,完全不敢上前……

不過,人的體力終究是有限的,更何況是在身受重創,失血過多之時。典韋不想屈辱地力盡被俘,死也要死在衝鋒的路上。於是他使出最後的力氣,衝向兵甲齊整的張繡軍,終於又在殺死數人之後,傷勢加重……最終,怒目大罵而斷氣身亡。

(《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後十餘日,繡反,襲太祖營,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兵遂散從他門併入。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賊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一叉入,輒十餘矛摧。左右死傷者略盡。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韋雙挾兩賊擊殺之,餘賊不敢前。韋復前突賊殺數人創重發瞋目大罵而死賊乃敢前取其頭傳觀之覆軍就視其軀)

就這樣,典韋的英勇犧牲,為主公贏得了寶貴的撤退(逃跑)時間。最終曹操逃到舞陽,收攏殘兵,並重振了士氣,得以繼續進行自己的霸業。試想要不是有典韋的拼死奮戰,曹操就很有可能逃不脫張繡的追兵。到時候一代梟雄提前夭折,恐怕之後的歷史都會因此而改寫……

就此,我們算是理清了典韋這個人物,在史書記載上的經歷和事蹟。不得不說,除了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之外,典韋的人生履歷,幾乎是演義小說上如出一轍。羅貫中並沒有在自己的筆下神話他,因為他的戰鬥成績已經足夠精彩,根本無需神話和包裝,本身就是一部“猛將傳奇”。

嚴格說來,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還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貶低和黑化了典韋。過於突出他“一夫之勇”的一面,讓人覺得他雖然勇猛,卻頗有幾分“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漢形象。

誠然,典韋確實有豪放粗獷的一面,比如他在“吃”方面的興致。不但食量驚人,而且每次曹操賜他食物的時候,他總是縱情吃喝。在旁侍候之人相繼給他端酒添菜,甚至需要幾個人同時手腳並用,拿菜的速度才趕得上他進食的速度。

再比如說,典韋好用大雙戟,與長刀等沉重兵器。曹操覺得他非常豪壯,軍中的將士們也給他編了一首段子道:“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然而,典韋身上除了粗放的一面之外,還有為人嚴謹細緻,和盡責敬業的一面。要不然,他也不可能成為曹操的貼身保鏢,並且統領親衛隊,擔起如此關鍵重要的擔子。

要知道,保鏢和衛隊長,可也不是隨便輕鬆,是人都能幹的活。除了必要的勇武和膽識之外,還必須要腦子靈光,眼觀八方,隨時關注周圍的一切動向,將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之事防患於未然。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守護君主的安全……

而且,據史料記載,典韋幾乎是形影不離地跟在曹操身邊,很少回到自己的住處休息。在盡忠職守這方面,他也真的是值得稱道的……

(《三國志-魏書-典韋傳》記載:性忠至謹重,常晝立侍終日,夜宿帳左右,稀歸私寢。好酒食,飲啖兼人,每賜食於前,大飲長歠,左右相屬,數人益乃供,太祖壯之。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而在《三國演義》中的典韋,明顯是“粗獷”過了頭,“細緻”卻不足。莫名其妙被胡車兒灌醉,還被偷了兵器都睡而未知,情形等同於“飲酒誤事”。事實上,這樣的虛構故事完全是漏洞百出。試想胡車兒都能將典韋灌得爛醉如泥了,為什麼不一刀子下去結果了典韋的性命?反而只是偷偷摸摸拿走了他的兵器?

再說了,既然請喝酒的目的就是為了陷害典韋,那為什麼不在酒裡下du,直接害死;或是在酒裡摻上蒙汗藥,讓典韋莫名其妙來個一睡不醒,直接被擒,豈不是更加直接有效?

事實上,在宛城的時間裡,典韋一直都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因為前面已經說過,曹操和張繡之間表面友好,實際關係確實撲朔迷離,雙方都試圖暗害對方。這個時候作為侍衛長的典韋,怎麼可能還會輕易答應,去和張繡一方的將領喝酒?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典韋之死,和他是否醉酒,活兵器是否被偷,都沒有任何關係。只是由於演義小說中“醜化曹操”的劇情需要,才將他黑化成了一個酒鬼。雖然最終還是英勇戰死,但也免不了被扣上“醉酒誤事”的帽子(同樣被“嗜酒”黑化的,還有袁紹麾下的淳于瓊)……

最後,關於典韋這個人物,大部分人都覺得惋惜。尤其是在演義小說中,典韋出場於第十回,退場於第十六回,可謂是曇花一現,如流星般劃過了三國亂世的天空,便闔然消失在黑暗之中。

但是個人覺得,典韋的死也算得上是死得其所。畢竟,他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用生命來守護了自己職責。在後人的評價裡,他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讚賞:

陳壽:“許褚、典韋折衝左右,抑亦漢之樊噲也。”

張牛:“漢高之得樊噲,廓去妖氛;曹公之有典韋,克寧寰宇。昔季布使酒,響振於河東;樊噲飲卮,功高於霸上。典韋長啜,身為時傾,蔡裔雄聲,才堪國用。”

褚亮:“肅鉤陳於中禁,排閭闔而上徵,羊祜之握兵機,典韋之統軍帳,任寄之重,恩私罕匹。”

袁枚:“然而公始則霽雲斷指,繼乃公孫洞胸。小白未僵,大黃猶射。又典韋臨危之戟,橫貫數人。衝張遼已出之圍,再呼殘卒。淺色黃衫,蓋棺之衣早備。玄緌新篋,歸元之面如生。可以謂之勇矣,可以謂之烈矣。”

潘眉:“典韋雄武壯烈,不在遼、褚下。”

………………………………………………………………………………………………

而且,當曹操聞訊典韋戰死以後,不僅為之而痛哭數場,還重金招募間諜,尋回了他的屍首。後來還親自主持葬禮,把他歸葬到老家襄邑。之後還封典韋的兒子典滿為郎中,後來又提升為司馬……

在曹操去世以後,曹丕繼承王位,又風典滿為都尉,賜爵關內侯。甚至讓典韋的靈位,從祀於曹操廟庭……

對於家境普通,出生貧寒的典韋來說,能夠在死後進入君王的廟堂,並且惠及子孫後代,已經算是非常高的待遇了。也不枉他之前的忠心耿耿,盡責敬業,勇猛作戰,以及對君主的捨命相護……

PS:在後世人的口中,每當說起典韋的時候,往往都會想到另一個人,同為曹操保鏢的許褚。他二人在的形象,在大多數人眼中是高度的相似,同樣的勇力過人,同樣的忠心耿耿,也同樣數次救曹操於危難之間。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許褚和典韋兩人,無論是家庭出身,還是在曹操麾下的職務定位,都是頗有些差別的。我們不能將他二人一概而議,甚至是直接判定兩人的雷同。

關於許褚的具體歷史事蹟,我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再詳加討論!

宣告: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