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靚穎馮軻離婚(張靚穎為什麼走不出被控制的人生)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張靚穎,哭了

向來標榜堅強的張靚穎,又哭了。

張靚穎馮軻離婚(張靚穎為什麼走不出被控制的人生)

低調了很久的她,最近參加了一檔節目——《人生選擇題》。

對於如果平行時空的另一個自己遇到了人生難題,要如何抉擇?張靚穎的選擇可謂很有“特色”

嘉賓需要在18張美好特質選項卡里選擇9張,為自己渡劫。

張靚穎帶走了樂觀、幽默、誠實、健康、好奇心… …卻留下了大家最在乎的親情、友情、愛情。

在她看來,親情、友情和愛情,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過程。只要自己擁有那些美好的品質,它們自會降臨。

而9個美好的人生品質中,她最重視的,是樂觀。

表面看來,張靚穎確實很樂觀:

“怎麼努力都比不上同齡人怎麼辦?”她捧腹大笑:“那就少結交一點同齡人。”

“晚節不保、名譽掃地怎麼辦?”她抖個機靈:“我不是已經掃過地了嗎?”

她抗拒哭,覺得哭毫無用處。

華少試圖開啟她的心靈:“我感覺你每一天都穿著沉重的盔甲,那盔甲很堅硬,上面印滿笑臉。”

張靚穎的眼眶瞬間就紅了。

事實上,張靚穎的很多選擇都很矛盾:

嘴上說著有顏值的女人不需要愛情,卻用顏值卡換取中年時的知心愛人;

面對深陷谷底,親友無一援手的局面,堅信親情友情愛情是最終結果的她,卻無奈接受了。

她始終認為,人生一定不會按照你所想的去發生。

張靚穎的原生家庭

“海豚公主”張靚穎,並沒有公主命。

出生那天,父親知道她是個女孩後,特意問了句:孩子是不是抱錯了?

後來,父母離婚,她隨母親生活。

為了每個月的100元撫養費,她常常要大老遠騎著單車去低三下四地要,而父親,連她多大了都不知道。

她有多恨父親,就有多渴望父愛。

所以,馮珂對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個男人,亦師亦父,是男友,也是經紀人。

張靚穎的事業上的諸多成就,除了自己的天賦和努力,也離不開馮珂幕後的操盤。

張靚穎對馮珂,是依賴;馮珂對張靚穎,是養成。

誠如魯豫所言:“他是真的相信和欣賞這個女孩子的才華。”

他愛的是才,而不是她。

於是,2015年,她在演唱會上“逼婚”。

馮珂半推半就,不主動,但也不拒絕。

她義無反顧地想要投入這段婚姻,沒想到,最大的反對者,會是母親。

張媽媽公開發文,並接受媒體採訪,聲稱女兒一直被馮軻洗腦,馮軻侵佔了女兒的大部分財產。

近乎威脅的極端方式下,是張媽媽對即將失去女兒控制權的恐懼。

就像張靚穎說得那樣:“我媽對我的教育是說一不二的,她為我做決定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這對相依為命的母女從未完成心理分離,她們情感粘連嚴重,卻互不理解。

張靚穎不明白,400塊錢管兩人吃吃喝喝是母親的噩夢,財富對她的意義太大;

張媽媽不理解,不菲的存款、幾棟房子,並不會讓女兒感到安全。

張靚穎還是撲向了馮珂的懷抱,舉辦了盛大的婚禮。

張媽媽沒有出席,她不祝福,甚至早就扣下了女兒的戶口本。

而婚後的張靚穎,並不幸福。

強迫性重複就像一個輪迴,逃離母親的控制,卻跌入了丈夫的控制。

有爆料說,馮珂把張靚穎的社交圈看得死死的,錢也全在自己手裡,張靚穎只有一張信用卡。

傳出離婚的訊息時,張靚穎已經居無定所,需要借宿在朋友家… …

2009年一起成立起來的公司,9年後,張靚穎選擇解約獨自離開。

這也意味著,她和馮珂的這段愛情,終究走向了盡頭。

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一個人,最痛的傷疤和最深的牽掛,都是家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

你最大的恐懼是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同樣也會影響他的婚姻關係。

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童年創傷事件的影響

《和陌生人說話》有一期節目的主題是《不可說·丁克》,邀請了3組選擇丁克和已婚育的嘉賓,一起坐下來聊天。

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童年創傷。

有的人父親家暴母親,母親家暴自己,拿刀架脖子上威脅她不準再哭;

有的人半夜三點,被母親從床上撕扯起來離家出走;

有的人只是因為多吃了兩口菜,就被父親打得鼻血直流。

長大後,嘉賓們的情感需求出現了兩極分化。

要麼不顧另一半的意願,拼命結婚生子,做了三次試管;要麼反感親密關係,愛與被愛的需求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

童年的創傷,會沉澱進一個人的潛意識,極其隱蔽,卻能影響一個人的婚姻質量。

原生家庭父母的感情狀況

如果父母的婚姻糟糕、感情淡薄,孩子也無法學會如何正確的愛一個人,如何正確經營自己的婚姻。

我有一位高中同學小彤,人長得漂亮,工作能力強,但是她老公就有點一言難盡了。

不僅沒有穩定收入,而且花錢大手大腳,家裡的一切開支都要靠小彤一個人。

即使這樣,老公仍不滿足,偶爾還對她拳腳相向。

小彤提出過離婚,可只要老公一求饒,她立刻就心軟了,晚上睡不著,只能自己默默傷心流淚。

她曾說過,父母在她小學的時候天天吵架、摔碗筷,初中時離婚,又各自重組了家庭。

從那以後,她就成了“多餘”的人,只能住校,只能“被拋棄”

父母很少打電話關心她,有時候,母親還會抱怨,要不是生了她,生活也不會這麼難。

成年後,她非常害怕被再次拋棄,所以擇偶的標準就是一定不能比她強,只有不如她,她才不會被拋棄。

而乖巧、付出、容忍,也成為了她婚姻唯一的底色。

原生家庭父母的互動模式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互動模式, 父母的互動模式常會影響子女的婚戀觀。

在這方面,異性父母的影響較大。也就是父親影響女兒,母親影響兒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的婚姻,教會了你什麼?

其中一條高贊回答:將來絕對不找我爸那樣的男人。

正是因為父母的相處、互動不和諧,所以身為女兒,將來在尋找伴侶時,會盡可能遮蔽帶有父親缺點的男人,譬如抽菸喝酒、性格粗暴等等。

而同性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同樣十分深遠。

記得《都挺好》中的一段劇情,蘇明玉和父親在派出所爭吵,激動時,蘇大強指著蘇明玉大喊:“趙美蘭,你就是趙美蘭!”

那時蘇明玉才恍然大悟,自己如此討厭母親的霸道,但說出的話語、做出的動作,卻越來越像她。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好像他的宿命。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不要被原生家庭影響一輩子

東野圭吾在《時生》中曾寫道: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既然沒有童年能夠治癒我們,就要學會自己治癒自己。

有些人來到室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人生如此糟糕,都是我父母害的。

對這樣的人,不要和他談原生家庭,而是要談人生的責任。

如果一個來訪者進來就說:不要扯什麼原生家庭,我就想解決當下的問題!

這樣的人,則要慢慢地讓他接觸原生家庭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我們的人生是分為兩種:“表”VS“裡”。

所謂“表”,就是我們正在過著的人生。

所謂“裡”,就是我們想過,但未能過的人生。

具體如何去做呢?

第一,找出恐懼,覺察內在的小孩。

寫下最近一次引爆你情緒的事件,以此為起點進行聯想,把原生家庭當成一面照見自我的鏡子,找出我們最恐懼的事情,譬如,被貶低、被拋棄等。

覺察到內心的小孩,才能找到真正的病灶。

第二,質疑恐懼,啟動成長模式。

我們要勇敢質疑心底恐懼的那個觀念。

這個觀念可能是我不能拒絕別人,他們會因此受傷;也可能是我不值得被愛。

不要過度依賴和索求,也不要寄希望在伴侶身上獲得自己缺失的東西。

學會看見父母那代人的侷限和傷痛,但不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

最重要的是,要始終相信,我們的人生由我們活在的當下決定。

當你具備改變的意願時,便會迎來真正的成長。

第三,採取行動,啟用關懷迴路。

關懷迴路也是大腦中產生幸福和安寧感的主要情感迴路之一。

當你不按照過去的模式生活時,足量的訓練會讓關懷迴路變大。

這時你會發現,你的能量自然積攢了起來,而非自我消耗,自我對抗,自我折磨,自我限制等等……

你的內心,開始變得強大。

所謂強大,是從恐懼的內心走出來,看到更真實的世界。

所謂成長,是看到原生家庭的傷痛,並選擇勇敢突圍。

願我們終將突破過往歲月的黑暗,並最終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