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伺候兒媳生產,頻繁觸控隱私部位?畸形家庭關係曝光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處處要樹立一界限,事事要斟酌一方寸。”

親情也好,愛情也罷,在任何關係中,邊界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點。

公公伺候兒媳生產,頻繁觸控隱私部位?畸形家庭關係曝光

只有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尺度,才能將關係經營得恰到好處。

張先生和妻子梁女士經過多年愛情長跑後,終於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僅僅結婚一年,兩人之間便產生了矛盾。

據張先生所說,結婚一年後梁女士懷孕,辭職在家待產,養家的重擔便落在了張先生一人身上。

由於張先生忙於工作,整日早出晚歸,於是便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家中,幫忙照顧妻子。

但張先生的母親身體不好,對於照顧兒媳這件事也是力不從心,張先生的父親便一人照顧梁女士。

公公幫忙照顧快要生產的兒媳,這件事本來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然而漸漸地,張先生髮現,父親與妻子之間的日常舉動似乎有點過於親密了。

張先生說,父親經常會對妻子動手動腳,兩人之間有頻繁的肢體接觸。

有時就連張先生在家,父親也會毫不避諱地直接伸手觸控妻子的臀部等私密部位。

而面對公公的做法,梁女士也沒有表現出抗拒,似乎並不覺得這樣的舉動有什麼不妥。

父親與妻子的相處過程,張先生看在眼裡,氣在心裡。

他懷疑妻子與父親之間有不正當關係,於是一氣之下搬出了家,獨自居住。

對於兒子的懷疑,張先生的父親稱自己只是無心之舉,雖然有時會和兒媳有肢體接觸,但並沒有非分之想,只是把兒媳當做自己的親女兒。

與此同時梁女士也稱,自己與公公的關係十分清白,丈夫的懷疑根本是無稽之談。

幾人各執一詞,讓原本和睦的家庭關係變得混亂無比。

但其實,張先生一家看似難以解決的家庭矛盾,實則是因為家庭成員之間缺乏邊界感導致的。

作為父親的張大爺,儘管與兒媳之間的關係再好,但畢竟男女有別,在日常相處時應該注重分寸感。

而作為兒媳的梁女士,也應該及時制止公公這樣親密的行為,考慮丈夫的感受,懂得避嫌的重要性。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即便是再親密的家人,也需要保持一定距離,有個人空間。

遼寧一名16歲的女孩在網上釋出影片,稱繼父在自己的房間安裝了攝像頭。

女孩說,自己在房間內打掃衛生時,突然發現了一個攝像頭。

攝像頭藏在窗簾後,位置十分隱蔽,因此女孩之前一直沒有注意到。

由於生活在重組家庭,因此女孩第一時間確定了攝像頭是自己繼父安裝的。

於是她找到母親求助,但母親的反應更是讓她心寒。

對於繼父安裝攝像頭的事,女孩母親是知道的,但並沒有阻止,反而默許了這樣的做法。

影片中女孩歇斯里地地質問母親:

“你知道攝像頭是他裝的,你還在維護他,你還是個媽媽嗎?”

“你們三個過吧,我直接跳下去……”

短短几句話,卻包含著女孩深深的憤怒和無奈。

後來,此事在網上曝光,有關部門介入,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處理。

我們慶幸,女孩能夠及時發現,能夠勇敢站出來將此事說出,維護了自己的隱私權,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但也不免思考,如果女孩沒有及時發現,又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美國心理學家亨利·克勞德說過:

“越界者永遠不會覺得自己越界,因為刺痛的都是別人。”

這句話不僅是對人際關係的表述,在家庭環境中這樣的情況也時常發生。

在綜藝《我家那小子》中,演員朱雨辰與母親的相處方式,就曾引起網友熱議。

朱雨辰母親對他的愛,可以用“密不透風”來形容。

每天早上4點,母親就會起來為他榨果汁,要求他必須每天喝完兩瓶;

朱雨辰外出拍戲時,母親就會跟著他到處跑,為他做飯,照顧他的起居;

朱雨辰發的微博,母親不僅會仔細看,還會一字不落地抄下來,時常念給他聽,督促他多發動態。

朱雨辰的感情方面,母親同樣也是無比關注。

她說,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但都會去幹擾。

甚至直言,兒子就算是結婚,一半的原因也是為了她。

對於母親的控制慾,朱雨辰反抗過,也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但最後都無濟於事。

因為朱雨辰的媽媽並未覺得這樣做有任何不妥,在她看來,自己是太愛孩子了才會做出如此舉動。

對此她表示:“我完全沒有自我,我是用整個生命去愛兒子的。”

因為愛,母親為孩子築起了一道高牆,保護著孩子不受風雨傷害。

但也正是這道以愛為名的高牆,禁錮住了孩子渴望自由的翅膀,無法飛向遠方。

有時愛不是佔有,而是放手。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

“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迴圈。”

上述無論是張先生一家,還是遼寧少女,亦或是朱雨辰與母親,他們的經歷看似不同,實則面臨的都是關於邊界感的問題。

邊界感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邊界感?

所謂的邊界感,就是指人與人相處與交往之間需要保持的距離,它是每個人都該有的,獨立並且不被侵犯的空間。

再好的關係,也需要保持適當的空間和距離,否則它就會讓人感到窒息。

在很多家長的傳統觀念中,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所以作為父母就有權利干涉孩子的一切。

但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距離產生美,當一方過多地介入另一方的生活,就失去了邊界感,從而引發悲劇。

當父母不斷干涉孩子的人生,時時刻刻掌控孩子的生活時,所謂的“愛”就已經變成了傷害。

父母的控制慾看似是替孩子打理好一切,讓他們少走彎路,但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正如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所說:

“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孩子需要的不是溺愛,不是令人窒息的控制慾,而是平等與尊重。

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讓花長成花,把孩子還給他們自己。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