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大結局(以少年名義販賣中年焦慮)
經過半個月的時間,讓觀眾在哈哈大笑之後罵聲載道的現實題材輕喜劇《少年派》終於迎來了收官。觀眾一遍被網路段子改編的所謂妙語連珠逗得前仰後合,一邊對裡面中年人的生存焦慮感同身受,再看完劇情之後一致吐槽——這劇情裡的所謂學生戲太脫離實際,太假。於是沸沸揚揚,一邊保持著同期現實生活題材影視劇最高的收視率,卻一邊保持著相對低廉的評分,成為“高考季”一時無兩的話題熱點!
個人觀感結合了其他觀眾的吐槽,總結出其中立足於生活卻又失真於生活的幾個點,讓大家品鑑一下!
六六已經不是底層平民的代言人,而是標準的職業煽情寫手!
而且,她更懂得如何用販賣這樣的生存焦慮來為自己謀取利益!每一本書都用盡力氣變成影視劇,用比實體書更加廣泛的傳播範圍,為自己博取足夠的關注度,以及更豐厚的經濟利益。(實體書的收入與影視劇改編的實體收入可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六六的書被讀者稱為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只可惜在她獲得新加坡國籍之後,(是的,你沒看錯,號稱要寫出當代中國底層人民生活百態的六六,是新加坡籍!)筆下所描繪的“中國底層”平民就變得像時刻高柔光,大美顏的韓劇了。
成名以後的六六,接觸和了解的階層已經不是她號稱所代表的社會階層,但是為了迎合廣大內地電視劇的觀眾受眾群,為了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同理心和共情,就只好拿著平民階層的生存焦慮使勁兒折騰。
更要命的是,六六沒有把握好自己作品裡的度,總是用新加坡的生活標準來衡量內地平民生活,於是形成了一個尷尬的想象——內地底層居民,享受著同等國家中產家庭的物資水平,卻依舊操著每天柴米油鹽車房學的心,享受著婆媳妯娌時刻算計的擔憂。(不是我強調階級差異,但是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明白,中產階級要操心的事情,好像不止於此吧!)
看題目是少年題材,但內容展現出來的是一片水晶花園!
錢三一,林妙妙這一批次角色設定的是貴族學校學生。有多貴族呢?標準四人間寢室,用平常八人間的面積設定了獨立的休息區和學習區以及清潔區,但就是打死不設定獨立飲水裝置和衛生間。你都貴族成那樣兒了,還差每個寢室的用水量啊?或許是,公共衛生間那種一群女孩子交頭接耳的環境能夠更好的作為流言蜚語的集散地,讓學校裡有更好的八卦新聞流傳空間?(林妙妙等女生躲衛生間裡聽見別人講閒話,成為構成矛盾衝突的主要展現方式!)
然後,林妙妙等人全部是學神級別(學霸在他們面前都黯然失色)。作為強化班的重點培養學生,他們的教室空空蕩蕩,座位四周乾乾淨淨,就連多餘的紙屑都不見分毫。沒有普通學校日復一日的枯燥乏味,沒有同齡人以學習成績分班和排座位的無形壓力,更沒有鞏固學習成果的那些鋪天蓋地的習題冊和測驗試卷,書本資料,也沒有老是日復一日在背後催促你增加分數和名詞的諄諄教誨……
他們的生活悠哉閒哉,因為有底氣,任何形式的考試和成績起伏都八風不動,反正我是主角兒,有更主要的事情讓我做。比如,上課看心情決定學習不學習,下課了忙著發展自己多姿多彩的業餘生活,犯犯貧,調調情,照照鏡子,組織一下興趣小組……別欺負我們公立學校畢業的學生沒錢,我們經歷過的高中尤其是層次越高的班級,都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心目中的優秀學生群體是把優秀當作習慣,具備了認真、有序的素養,以一種謙遜有理,默默努力的姿態應對高考之前那日復一日的平淡,枯燥與無形壓力的。每天的時間都忙碌在知識的海洋裡,而不是沒完沒了的照鏡子,
太多繁瑣而無意義的臺詞:你話這麼多,平時肯定沒人聽是吧?
《少年派》和之前其他劇相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臺詞量翻了倍的增加。從閆妮飾演的王勝男,到學校裡的各位師長,再到社會里打滾的各位家長,個頂個的舌燦蓮花口吐機關槍。時刻用連珠炮的語速,花樣翻新的引經據典,隨口就是幾百年累積的網路段子大薈萃。整部劇宛若大型單口相聲表演現場,隨時隨地放灌口抖包袱,別人聽不聽得懂不要緊,最主要的是氣勢不能輸!
但是,臺詞量巨大就暴露了另外的問題——臺詞沒有資訊量成為整部劇的死穴。那些若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又如銀河決堤一發不可收拾的灌口臺詞,聽起來酣暢淋漓但仔細聽卻完全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就為了突出語速的連貫,感情的宣洩,歸根結底卻是用犯貧耍賤的心理,用連綿不絕的無意識言語截斷對方的話頭,打斷對方表明觀點的契機,達成用阻斷對方觀點來維護自己觀點的撒潑打滾兒!
如此沒有實質性用途的語速,與咄咄逼人的氣勢,加上喋喋不休的態度,表面上是取得了當時的勝利,可,對方根本就喪失了表達的機會和繼續溝通的慾望。久而久之,誰還聽你叭叭叭,誰還願意和你交換思想,坐下來好好談談心?
標榜著國內平民生活,卻展現的是偽中產的生活焦慮
《少年派》中後期的劇情崩壞得極端明顯。宛若雲端的高中生生存狀態飄著飄著就變了向,在缺乏足夠的生活經歷的前提下,寫不出校園裡的各種事跡,於是整體劇情就又迴歸了婆媳撕胯,妯娌謀求財產的家庭倫理劇俗套。
於是,孩子們退居次席,家長之間的聚散離合,圖謀算計這些必然的弟零狗碎成為劇情衝突的主力軍。而且作為融合當代現實生活陰暗面的集大成之作,羅列了一系列底層平民最為擔心的家庭危機:諸如家庭財政主力失業,當家主婦響應或者意料之外懷二胎,或者成功人士在外面搞搞外遇順帶離個婚,再婚之後的重組家庭面對老一輩的財產與情感分割各有算計……種種弟毛鴨血的社會負面情緒不斷堆積,然後投射到面對繁重學習任務的就讀生身上,激發少不更事的孩子們激烈而莽撞的反抗。
於是,父母輩兒要在疲於應付家庭的生計危機之外,還要安撫與疏導“她還是個孩子”的親生兒女的感情與不能放鬆的學業,這種焦頭爛額的生存狀態,成為後期強行勾起觀眾共情點的矛盾焦點!
但是,說好的展現高中臨近高考的考生為主題的青少年生活主題,被偷樑換柱又迴歸了中年人的生存焦慮。這是精神核心的返祖,更是為了迎合觀眾而強行用生活焦慮來構建戲劇衝突的生硬表達方式。
於是,歸根結底,六六藉著孩子讀書升學的壓力,新增了當前社會一些犄角旮旯兒的負面情緒,把當代中年人生存壓力的三座大山湊齊了。但是,打著《描寫高考前學生和家長生活狀態的旗號,實際上既麼有寫出孩子面臨高考所承受的壓力,也莫有寫出家庭裡要承擔的額外責任,僅僅是把之前那些資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婆媳姑表諸侯混戰的局勢換一個群體演繹一下。
於是,我們可以說它既沒有代表青少年,也沒有真正找到中年危機的根源,僅僅是一個拿著幌子用插科打諢逗笑觀眾的喜劇小品。可以看著笑笑,愉悅一下身心,卻不能拿來印證生活,更不能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