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祖上,金庸祖上查氏原來是書香門第、顯赫門庭
金庸
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海寧之名,始見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寓“海洪寧靜”之意。 其境內名勝“錢江湧潮”,自唐宋便已盛行,聞名國內外,“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至今仍吸引八方賓客,一睹湧潮奇景。
海寧
海寧這地方了不起,其歷史綿長,各界名人輩出,是李善蘭、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等眾多文化名人的故鄉。
金庸的祖上特別的厲害,查氏是浙江的一個延續明清兩朝的名門望族。按古書所載,查氏源出羋姓,春秋時楚國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後代稱查氏。
老查家最早出名的人是查繼佐,也即查伊璜,他可是查慎行的族叔。我們在《鹿鼎記》裡面見到過他的身影,小說中說他結交了雪中乞丐吳中奇。書中記載查繼佐獨酌賞雪,見一乞丐破衣爛衫卻氣宇軒昂,便招其同飲,後又贈寒衣,勉其自強。入清後,此丐積軍功官至提督,專誠邀查赴任所,後贈宅邸以報當年一酌之恩,並送一座名為英石峰的奇石給查繼佐,此石改名為皺雲峰,後世譽為江南三大名石。其實真正歷史上,查繼佐的確為清初文字獄案莊廷鑨明史案首告者之一。他不僅是一個學問淵博、在史學上很有成就的學者,而且是一個具有高度民族氣節的抗清志士。
到了和康熙雍正年間,這老查家又出了兩位大名人,就是寫下著名詩篇《舟夜書所見》、康熙年間的詩人、翰林院編修查慎行和雍正帝時的禮部侍郎查嗣庭。
舟夜書所見
查慎行原名嗣璉,字夏重,後受《長生殿》案牽連改名慎行。康熙間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他曾追隨邑人遠征雲貴,討伐吳三桂殘部,故有不少詩作反映戰爭殘酷和民間疾苦。入京為官後,深悉官場內幕,看破世情,厭倦仕途,於是歸田家居。賦閒作詩,著有《敬業堂詩集》等著作,是清初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查嗣庭乃查慎行的弟弟,官至禮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他主持江西省試,出了一道考題:“維民所止”。這本來是《詩經》裡的一句話,但有人卻向皇帝報告:“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掉上半截,豈不是暗示要砍掉皇帝的頭嗎?
及至現代,除查良鏞外,他的同族遠房如在臺灣的、曾做過師範大學校長的查良釗和做過“司法行政部長”的查良鑑,在香港的商界人士、社會活動家查濟民,以及在大陸的、以詩聞名的查良錚(穆旦),說來都是知名人士。
據史可查,在有明一朝,查氏中進士6人,舉人17人,在清朝就更厲害了,進士14人,舉人59人。康熙皇帝給他家還題過字,叫: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