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物件要看清對方是否有家暴(找物件前怎麼知道會不會家暴)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找物件要看清對方是否有家暴(找物件前怎麼知道會不會家暴)

家暴,是現代婚姻的一大殺手!

很多人都認為應該對家暴持零容忍的態度,因為家暴就像出軌一樣,有了第一次就有第N次。

可見家暴對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

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各種家暴事件在網路媒體上頻頻出現。

知名仿妝博主宇芽在微博上控訴前男友在過去半年裡對她連續施暴,曝光了令人髮指的家暴細節,“上海殺妻藏屍案”、“陝西高管家暴妻女案”、“雲南家暴縱火致死案”……類似的家暴事件不停地刺激著大眾的眼球。

家暴行為給她們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短時期的身心傷害,更是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噩夢。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衝上了熱搜:河南鄭州新密某高中女教師在家直播上網課,丈夫與其發生口角並衝入畫面,掐住該女教師脖子對其進行毆打。

一幅家暴現場的畫面就這樣猝不及防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受到驚嚇的學生慌忙打電話報警。

雖然此事經過警方、街道、婦聯、學校等多個部門調解,女教師已原諒其丈夫,事件得以平息,但網路上仍掀起了一股聲討家暴的熱潮。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人們對家暴這個話題的敏感度越來越高。

很多人以為現代人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家暴事件在我們身邊不多見了。

但事實上,家暴可能發生在任何家庭。一個人是否舉起拳頭,不取決於他的學歷、收入、職業。

甚至,高知人群的暴力可能更加隱蔽。

對於還未走進婚姻圍城的年輕人來說,面對家暴,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如果能在結婚前,就知道對方會不會家暴,那就可以避免很多傷害。

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在結婚前,就知道對方是否會家暴嗎?

答案自然是有的。一般來說,只要發生家暴行為,就說明施暴者無法合理控制和處理情緒,同時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只要在相處時從以下三個方面觀察分析就可以了。

一、情緒的穩定程度

一般人理解的情緒,大部分情況下是指生氣或者說憤怒,但事實上“喜怒憂思悲恐驚”,都屬於情緒,對於判斷一個人會不會家暴,都具有參考價值。

只是我們通常認為,生氣才是導致一個人使用暴力的罪魁禍首,但其實,悲痛、恐慌、甚至過度喜悅同樣會使人做出暴力行為,只是比較少見罷了。

但成年人的交往,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偽裝的很好的。

在找物件時,為了給對方一個好印象,更不會輕易地暴露自己的情緒。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一些小技巧進行考驗了,或者說,給對方進行一次“壓力測試”。

方法一:找幾個朋友一起約對方打牌,特意安排一個朋友和他做對家。出牌時,這個特意安排的朋友就故意出錯牌,最好在關鍵的時候出錯,看看對方能忍受幾次出錯牌而不動怒。

方法二:找一下在飲食行業工作的朋友幫忙,提前打好招呼,下次去朋友的店裡吃飯(或者其他消費)時,故意上菜慢,或者故意“不小心”把髒水弄到他身上,看看他會不會發火。

方法三:找一個口才好的朋友幫忙,在與對方約會時,讓朋友打電話給對方,故意莫名其妙地罵他一頓,然後立刻掛掉電話,看看他會不會很生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使用這些方法時,一定要慎重。我們只是為了測試對方的情緒穩定程度,而不是為了“證明”對方的情緒不穩定就不停地“考驗”對方,最後適得其反。

俗話說,泥人都有三分火氣,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所以考驗一定要適度,一定要適可而止。

而且,不論是誰,都不會喜歡接受這種人為的考驗,所以考驗最好還是順其自然為主,如果實在沒有機會,真的要設定人為考驗的話,也是可一不可再!

二、對情緒的處理方式

除了看對方的情緒穩定程度,更重要的是觀察對方在情緒波動時的處理方式。

比如說打牌時,對家經常出錯牌,這時候有情緒,會生氣,這都是正常的,關鍵看如何去化解這些情緒。

有些人會透過指責、抱怨甚至咒罵對方來發洩情緒,這時如果雙方都互不相讓的話,就容易激發矛盾,最終引發暴力衝突。

這種物件結婚後就容易發生家暴。

而有些人則不會把情緒發洩出來,而是習慣壓抑自己情緒,即使對對方極度不滿也會把憤怒的情緒壓制在心底。

但隨著積壓的怒氣也多,臉色就會越難看,如果沒有及時地排解或轉移的話,還會嚴重傷害身體。

這種人,在平時的生活中,一般比較內向,不會輕易發火,但卻比較記仇,如果積壓的怒火超過他承受的極限,那爆發出來的破壞力反而會更大。

比較高明的是第三種人,他們能夠很敏銳地覺察自己的情緒波動,發現自己有情緒波動時,會透過各種方式巧妙化解。

比如對家出錯牌時,會及時和對家溝通出牌技巧,或者說個笑話化解矛盾。

如果實在溝通無效,就透過協商調整遊戲規則,或者更換合作物件,或者提出玩其他遊戲代替。

總之就是不會把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也不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收到持續的傷害,而是及時地化解或者轉移壓力。

三、對規則的依從性

一個人會不會發生家暴,跟他的思維模式也有很大的關係。

具體來說,就是看他是不是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而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通常是不遵守規則的,他們相信“大力出奇跡”,他們的邏輯是:如果你不服,那就打到你服為止。

而觀察一個人對規則的依從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需要排隊等候的時候看他是不是喜歡插隊就知道了,或者也可以看他在駕車的時候能不能很好的遵守交通規則。

一個人的規則依從性,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比較大。

心理學家認為,3歲至6歲是一個人建立規則意識的最佳時期。

如果在這個關鍵期,原生家庭沒有培養好孩子的規則意識,那長大之後會形成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而且很難改變。

這導致發生家暴的風險大大增加。

總而言之,如果一個人情緒不穩定、不懂得及時化解情緒壓力,又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那他發生家暴的機率將會很高。

如果你對家暴也是持零容忍的態度,那在找物件時,建議一定要遠離這樣的人。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當我們面臨壓力的時候,往往一點小事就容易激發矛盾。

但這並不是實行家暴的藉口,要知道,對於被打的一方來說,雖然疤痕可以癒合,但傷痕會永遠存在。

任何時候,保持情緒穩定,及時化解情緒壓力都非常重要。

願每個人都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END--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