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坐騎(佛教四大菩薩神獸坐騎)
我國佛教中四大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象徵著四種理想的人格,即願、行、智、悲,而他們的坐騎也各有千秋,瑞獸們分別對應著所馱菩薩的象徵意義。
地藏菩薩坐騎:諦聽
在名著《西遊記》中六耳獼猴化為孫悟空,真假美猴王諸天人眾不能辨別,唯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能加以區分真假猴王。
地藏菩薩像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坐騎,名號曰:諦聽,形象為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形態別緻,想象豐富。
諦聽被世人珍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精靈和萬獸徵物。 它叢集獸之瑞像於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
諦聽的虎頭表示勇敢,有困難勇往直前、決不退讓;獨角象徵能接受宇宙萬物的資訊,並能起到護身保險的作用;犬耳代表可以聽到宇宙所有的聲音,尤其善於聽人的心,並以此分辨是非;龍身寓意順心如意;獅尾表示有耐心、有雄心,萬事堅持就是勝利;麒麟足則被視為四平八穩的象徵。
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更多相關佛教相關知識。
觀音菩薩坐騎:朝天吼
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常常是手持楊枝淨水站立狀,或是結跏趺坐於蓮花臺中,而菩薩乘駕瑞獸的佛造像確實難得一見。
據文獻記載,觀音菩薩坐騎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即龍之第三子;本稱“蒲牢”,外形屬辟邪、貔貅一類。朝天吼為其俗名,常用作鐘上紋紐。明代楊慎《升庵外集》載:“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吼,今鐘上鈕是也。”
據《續子不語》記載:佛所騎之獅、象,人所知也;佛所騎之犼,人所不知,犼乃殭屍所變。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犼有神通,口吐煙火,能與龍鬥,故佛騎以鎮壓之。
文殊菩薩坐騎:青獅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威風震懾魔怨。
獅子本就有森林之王的稱號,正因為它的威猛才可以統領其他動物。在青獅成為文殊菩薩的坐騎之後,它的形象不僅更高大了而且還有了智慧的象徵,以它強大的身體來驅走邪惡之氣。
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更多相關佛教相關知識。
唐代高僧慧琳法師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文殊菩薩的坐騎並不是早期貓科動物進化的成品,而是龍王生出的第六個兒子——狻猊。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便自然而然地將青獅安排成佛菩薩的坐騎,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普賢菩薩坐騎:白象
普賢菩薩坐騎——六牙四神足白象。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順,以象調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象徵力大無比。而白色表示清淨無染,白象代表普賢菩薩的願行殷深,辛勤不倦。
大象多數是兩牙,為何菩薩的坐騎卻是六牙白象?
《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止觀二曰:“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
六牙白象原為菩薩所化,表示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普曜經》雲:“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是佛法中的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象徵。各大市場平臺查詢【中華網佛教頻道】,瞭解更多相關佛教相關知識。
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是成就究竟解脫所需要的四種力道:欲如意足(欲神足)、精進如意足(勤神足)、念如意足(心神足)、思惟如意足(觀神足)。
十方世界,諸天神佛。菩薩是佛教中具有大智慧者,即是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四大菩薩的坐騎也都是法力神通之物,功德修行各有不同,帶給人們的啟迪也各有不一。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