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心理學停止暗戀(讓暗戀的人倒追你的迷信方法)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小愛是一位大三學生,今年21歲了,她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當遇到喜歡的男生時,就只會默默關注,不知道如何和他親近。

人際關係心理學停止暗戀(讓暗戀的人倒追你的迷信方法)

平日裡很健談,但到了喜歡的男生面前就腦子裡一片空白,最後就只能陷入到暗戀的狀態裡,無法擺脫。

為此她也很苦惱,自己也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心理學,大概知道自己是在複製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模式。

但即便如此,還是沒有辦法有所改善先前的狀況,遇見自己喜歡的男生時一次次的陷入暗戀,無法自拔。

《在人際關係中成長》這本書中有講到此類情況的原因,根源可能是在童年時期和父親之間的互動模式。

另外除了童年父女關係以外,還有對戀愛的理解偏差以及產生了時空和角色的扭曲。

接下來想和大家聊聊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什麼是暗戀,暗戀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其次,為什麼會陷入習慣性暗戀?

最後,如何來破解暗戀魔咒,找到自己的幸福?

什麼是暗戀?

暗戀,有一種說法是,我喜歡你,和你沒有關係;大概的意思就是一方的感受,另一方可能完全不知曉。

所以,暗戀的本質是一種自戀,小愛對父親的感覺始終停留在幼年狀態,

這樣的狀態使她在人際關係中複製了幼年與父親相處的模式,這種狀態就是暗戀的狀態。

小愛在回憶和父親的情感中,提到了4個關鍵詞,分別是:緊張、悲傷、想象力和分離;

小愛的童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原來因為父親要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就去了外地長期工作,於是每次爸爸回家後,她都擔心爸爸會再次離開消失,就很緊張;

每次爸爸離開時,又十分傷心;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對父親的愛和思念,只能在心裡想象。

每次女孩和父親的分離都是一次次的創傷,父母不懂得處理,父親從不交代什麼時候回來,也從不道別。

就是這樣的父女互動模式,導致了小愛在戀愛關係中形成了暗戀的心理以及行為模式。

那麼暗戀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呢?

暗戀的根源

暗戀的根源就是童年父母關係的重現。爸爸和女兒親密,女兒就習得了親密的關係模式;

如果爸爸和女兒疏離,就像小愛一樣,就會直接影響到將來小愛在親密關係中和伴侶的互動模式。

因此,父親和女兒的互動是否親密,是否有回應,是否親近,很是關鍵。小愛之所以一直處在暗戀狀態中,就和她和父親的互動疏離有著極大的關聯。

說到這裡,不由得令我們思考,小愛一直處在暗戀的狀態中,而無法進入戀愛。

那麼到底暗戀和戀愛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我們來看看:

暗戀和戀愛的區別

我們先來看看戀愛的三要素,分別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而暗戀是絕對沒有激情的,因為全靠想象,偏向於柏拉圖式的戀愛想象,只想象就可以,不需要觸碰對方的身體或者體驗某種反應。

親密是需要雙方長期保持互動的一種感覺,但小愛和父親的關係是斷斷續續的,真實和想象沒有銜接,於是無法感受到真實和想象的差別。

這樣的關係認知就是模糊的,不清晰的,甚至是混亂的。

所以,人在這種親密關係中,只能體驗到自己的感覺,至於對方有什麼感覺,是否喜歡自己,這些全部都不存在。典型的暗戀狀態就是如此。

自己所體驗到的這些感覺,都不會在現實中被體驗,更加不會被雙方共同體驗。

真實的戀愛是要直接接觸的,只有接觸了,雙方之間都產生了體驗,才能被稱之為愛情。也就是兩個人的體驗。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愛情更加有激情和體驗性,為何還有人會喜歡暗戀呢?難道戀愛不比暗戀香嗎?

這個就涉及到我們要討論的第二個話題了:那就是為什麼會習慣性暗戀?

為什麼會習慣性暗戀?

剛才有說到愛情很美妙,但為何還有人喜歡暗戀呢?

主要有3個層面來解讀:

首先是與父母互動模式的再現,

其次是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情感防禦模式,

最後是在體驗對方感受時產生了障礙。

因為這三個原因,會習慣停留在自戀的模式裡。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與父母互動模式的再現

這裡的父母互動模式再現,比較好理解,就是童年父女、母子關係很親密,長大就沒有太大的障礙;

如果童年父女、母子關係很疏離很緊張,那麼就會複製。

關鍵是這個複製是無意識的,是自然的,自己是很難發現的,只有當不斷地重複這個模式,感受到了很多挫折之後,才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所以,她是自動自發的模式再現,自己也沒有發現,只有當發現了自己的模式之後,才有可能改變。

很多人一直還處在暗戀模式裡,是因為還沒有對自己覺察,看見自己的模式。

第二個是:形成了自己的情感防禦模式

這個怎麼理解呢?比如說小愛對父親的離開很恐懼,每次分離都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悲傷。於是她不願意面對,怎麼辦,就會形成一種情感防禦模式。

因為害怕分離,索性就不擁有,不建立關係,就不會受傷,就不會痛苦。

這也是她童年一次次和父親分離所形成的防禦機制。

在新的關係中,一樣被複制,不進入新的關係,就不會分離。所以,暗戀是最安全的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暗戀就成為了一種自己未了心願的方式。

第三個是:無法體驗到對方的感受

因為長期以來和重要親人的疏離,自然就失去了體驗對方感受的機會,

長久以來,就失去了這個能力,這個情感體驗是割裂的,就越來越沒有辦法去體驗到對方的感受,只能留在自己的世界裡徜徉。

就像小愛,她的父親在小時候若即若離,回來也不交流,走的時候也不道別。她也不知道父親是怎麼想的,是愛她還是不愛。

印象當中,父親就是冰冷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捕捉他人體驗的能力。無法判斷和感知到對方的感受和愛意。

如何破除“暗戀”魔咒?

看起來童年的互動模式對我們的一生尤其是親密關係有著極大的影響,那麼到底有沒有辦法來破除暗戀的魔咒呢?

這裡分享給大家三個方法:分別是嘗試分離、直面當下以及主動選擇。

先來看第一個方法:和自己分離

這裡和自己的孩子分離主要說的是和自己的幼年分離。需要清晰的有一個分界線。

幼時的你和長大的你,她們是兩人人。

幼時的你是無力的,現在的你是可以有力量的。幼時的你的模式是這樣的,現在的你可以嘗試新的模式。

就像小愛一樣,她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當年那個無助的小女孩了,可以不必再關注爸爸去了哪裡;不用再等待爸爸來抱我或者帶我出去玩了。

學會和過去告別,和心中的遺憾告別,和自己灰暗的童年告別。

第二個方法就是,當你和過去告別之後,就不要再回到過去,而是直面當下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很想回到過去,但也要同時覺察到,回到過去的這個願望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太可能的。

當每次有這個想法時,要及時發現,立即重新回到當下的狀態。

就像小愛當發現自己的狀態迴歸到過去和父親的模式時,可以及時察覺,並把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這個男人,

這個男人並不代表任何人,明白和清晰此刻對這個男人的感受,看到眼前這個真實、具體的男人。

第三個方法就是,不懼怕結果,主動地做出選擇

當出現爸爸的影子和期待時,可以及時提醒自己。要為自己做決定。

無論對方是接受還是拒絕你的感情,都可以欣然接受。

這個結果和我的好壞無關,和我是否值得被愛也沒有關係。

每個人都有做出選擇的權力,被拒絕了,就去尋找下一段戀情,不必自責、內疚或者羞恥。

關係是平等並且互相尊重的,這樣,你就不會在被拒絕時,去攻擊自己。

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會談戀愛,敢於試錯,才能知道到底什麼樣的人才適合自己。

看完之後,才發現暗戀沒有什麼可恥的,只是一種模式的複製。

當你看見它,就有可能接納它,接納它就有可能超越它。

如果你也有此類戀愛問題,這本《在人際關係中成長》一定會幫助你擺脫”暗戀“魔咒,收穫美好的情感世界。

我是氧子,陪你讀好書。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