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和拒絕的權利(人到這個年紀是否還有選擇的權利)
提到愛情的權力,好像那是年輕人的事,包括許多老年朋友也是這麼想的,這恰恰是對追求愛情的最大誤解。
伯特蘭.羅素說:“害怕愛情就是害怕生活,而害怕生活的人已經被黃土埋半截了。”對愛情的嚮往,是人未老的標誌。
提到理想的追求,好像那也是年輕人的事,包括老年朋友也是這麼想的,這恰恰是對人生目標的最大誤解。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說:“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德國哲學家康德說:“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
從古至今中外,從到理論與實踐,老年人有對愛情的嚮往,有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都是健康長壽的必須的精神要素。
凡是對愛有嚮往的老年人,一般都是精神矍鑠身體健康充滿活力。
如果人到六十歲以後,仍然充滿對愛情的欣賞以及對美麗的追求,說明了這時候他的精神狀態是昂揚向上的,起碼沒有未老先衰。
西方著名哲學家柏拉圖說:“人生有三大財富,第三是財產,第二是美麗,第一是健康。”西方把美麗放在人生財富的第二項,可見美麗的份量。
在中國儒家思想還是社會良俗的基本準則,老年人還談愛情?在人們的眼中是十分低階下流的事,這些傳統封建思想扼殺了多少老年人晚年幸福,也扼殺了他們長壽的基礎。
不用說老百姓,就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在1997年以前,也被罵得體無完膚,他成了“道德敗壞”,“為老不尊”的典型。
詆譭他的原因最直接最有煽動力的是楊振寧迎娶翁帆的時候,媒體以“82歲楊振寧迎娶28歲嬌妻”的辣眼標題,一下子就把楊振寧和翁帆推到了道德的風口浪尖上。
但是到了楊振寧100歲的2021年3月3日,楊振寧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人們對他的瞭解多了起來,罵聲漸漸少了,憑什麼他配這個稱號?
楊振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不用說,他利用在國際學術上的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的身份,在美國等世界各地宣傳中國發展,在他的努力下回國創業的人才不計其數。
在保護釣魚島問題上,在他的影響下,當時許多科學家都站在中國立場上,他還出席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的聽證會,全面論述了釣魚島是中國的既定事實,為維護國家領土安全貢獻極大。
在原配妻子杜聿明的女兒病逝前,親自給他引見了翁帆,希望代替自己照顧好楊振寧,82歲的楊振寧和28歲的翁帆,不畏世俗的詆譭喜結良緣,這對楊振寧一位82歲的科學家能夠活到100多歲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翁帆的細心照顧下,20多年來楊振寧在國內多所知名大學兼職教授,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青少年的培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能不說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楊振寧包括翁帆對老年愛情追求的最好詮釋。
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理想信念的追求,也是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
退休後的老年人,如果有對美好生活理想信念的追求,他們的晚年人生就會異彩紛呈活得有價值,生命不僅質量也有利於健康長壽。
以活動100歲以上的老人楊絳先生為例,在她80多歲時,她的老伴錢鍾書和唯一的女兒先後去世,只剩一個人的她獨自生活了20多年。
由於她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她以高貴的、生動而深刻的靈魂,贏得了從知識界到普通百姓的尊敬,活出了人生價值。
送走女兒丈夫後,楊絳先生重新回到書桌旁,近90歲的她整理丈夫的外文筆記共178冊、3.4萬頁,因為楊絳的努力,才使錢鍾書鮮為人知的作品才能夠出版。
92歲時她獨伴青燈,將她對丈夫、女兒的深愛和留戀,把她們三個人的60多年的風風雨雨的往事,寫成了回憶錄《我們仨》做為她對親人思念和報答。
在楊絳先生100歲時,她寫了《百歲問答》道出了許多很精闢的人生哲理,閱後深深地被感動,她在《百歲問答》中說道:
“我今年一百歲了,已經走到了人生邊緣的邊緣,…我清楚我要回家了…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希望一切到達退休年齡的老年朋友,都能像楊振寧和楊絳這樣的長壽老人一樣,對愛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認真過好餘生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