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髮妻朱安年輕時照片(魯迅的原配朱安為什麼一直等他)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愛與被愛,是人世間令人無法擺脫的情感,也是最讓人無法捉摸的情感。

魯迅髮妻朱安年輕時照片(魯迅的原配朱安為什麼一直等他)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結晶,可是世間那麼多人,真正兩情相悅而又能走到最後的有多少呢?

婚姻並不一定會兩情相悅,有時候甚至還會身不由己,當自己深愛著一個人的時候,周邊所有人都不贊成,甚至連父母都極力反對,又有幾分勇氣堅持?

大多人只會向現實妥協,而選擇一個父母自認為好的人。

當然也有些人深深愛過他人,甚至比對自己還要好,可是在所愛人的眼中,他卻彷佛從未存在過,愛的濃烈卻卑微,多麼悲傷的話題。

而朱安對於魯迅而言,大抵就是如此。

朱安是魯迅的髮妻,可在魯迅眾多的作品文集中,卻幾乎未提起關於她的一字一句,這個與魯迅糾纏了一生卻始終未得到魯迅正眼一瞧的女子,有著令人說不完的同情。

她一直都在努力做周家的好媳婦,即便得不到魯迅的垂青,她依然在履行做媳婦的本分,替魯迅照顧著她的母親。

即便後來魯迅又有了另外一個愛人許廣平,朱安依舊如此。

在朱安的眼中,無論魯迅會找多少位女人,她都是原配,而其後來之人,只能是妾。

為了討好魯迅,朱安從來沒有對許廣平發過脾氣,還親切地將她當作自己的姐妹,甚至對許廣平為魯迅的生下的兒子周海嬰,也疼愛有加。

只是在魯迅的家庭中,朱安從來都擠不進去,她身為髮妻,卻在無愛無性的孤獨中,度過了漫長的41年。

臨終之前,朱安還在一直幻想,她是魯迅的髮妻,理應得到許廣平和周海嬰的尊重與善待,只是這是她的自作多情,她的臨終遺願也被姐妹無情拒絕。

朱安訂婚

清朝末年,西方國家用武力強行叩開了中國的大門,使得社會動盪的同時,也有些新思想傳入到國內,男女平等、自由戀愛無疑是最受知識分子追求的。

新舊時代交替,催生出了不少愛情佳話,但也使得大批傳統婦女成為了受害者,尤其是對於朱安來說,她更是受害者中的大悲劇,因為她的丈夫魯迅擁有著她無法理解的新思想。

1878年6月,朱安出生於浙江紹興一戶商人的家庭中,由於家中有些底子,朱安的悲劇從她小時候便已經埋下了種子。

在舊社會中,家中越是殷實,女子所受到的束縛就越多,按照傳統規矩,女子應該脾氣和順,會做針線,帶娃做飯,大字不識,另外還得是“小腳”。

裹腳,對於封建女子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通常下,在女子四五歲的時候,便會被裹上腳布,為了讓腳更小一些,長輩會用力將腳趾向腳底曲折,然後再把腳跟用力向前拉,這便是三寸金蓮的由來。

朱安小的時候,也遭遇了這種壓抑人性的折磨,她很痛苦,但看著周圍的女

子都是如此,她只能默默接受,慢慢長大。

魯迅是家中的長子,當父親去世後,母親便開始為他的婚事而操心,當老太太聽說朱家的女兒是個很理想的兒媳之後,便替魯迅做了決定,要將朱安娶進門。

在沒有徵得魯迅同意的情況下,老太太貿然去朱家“請庚”,結果兩個素未謀面的年輕人,由父母雙方做主,定下了這樁決定朱安一生命運,併為兩人帶來無盡痛苦的終身大事。

無愛無性

浙江紹興的周家,在當時當地是非常有名的大戶人家,魯迅的爺爺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員,父親周伯宜是一位秀才,可是鄉試卻屢次不中。

為了兒子的出路,周福清鋌而走險,賄賂了浙江鄉試的主考官,結果事情敗露,被處以“斬監候”。

為了營救他,周家開始上下打點,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家業,也為了保住周福清的命而迅速衰落,後來周伯宜又染上了重病,周家家道中落,而年幼的魯迅則嚐盡了人間冷暖。

周家衰落後,只能返回鄉下老家居住,在周伯宜去世後,一家人生活更加拮据,而朱安的出現,在魯迅母親看來,是非常及時的,因為朱安不僅性情溫和,而且家中也頗為殷實。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朱安都是封建社會下,最為理想的伴侶。

只是魯迅不這樣想,母親相中朱安的時候,他正在一所新式學堂裡唸書,接受過新文化的薰陶,對包辦婚姻有著本能的牴觸。

可在當時,父母雙方只要定下婚約,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即便後來魯迅出國留學,這段婚配依然沒有解除,為了讓魯迅成婚,老太太甚至還謊稱自己生病,將魯迅從國外騙回家,強行讓他娶了朱安。

在婚後第三天,魯迅便離家出走,再次去了日本,而在離開之前,魯迅則一直呆在書房裡,未曾多看朱安一眼。

而在這之後,等待朱安的是無愛無性的41年。

臨終遺願

朱安忠於魯迅,也將一切都寄託在了丈夫身上,可是這種漫長的等待,一直沒有得到回應。

後來魯迅遇到了許廣平,朱安內心十分痛苦,但她卻一點不怨恨許廣平,畢竟在她看來,她是為魯迅而活,魯迅的快樂,就是她的快樂。

魯迅也知道,他與許廣平的婚姻,只會讓兩人更加痛苦,他也想過要與朱安離婚,但在那個時代,即便能離婚,朱安也是備受譴責的一方,而且她比魯迅還大三歲,一直還未有孩子,離了,朱安要怎麼活?

久而久之,魯迅和朱安就這樣度過了一生。

魯迅去世後,朱安的遭遇更加令人可憐,她沒有親生兒女,誰會送她最後一程?

善良的朱安認為,許廣平就是自己的親姐妹,而她與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就是她的兒子,等到她百年之後,“兒子”自然會給她齋水,不會讓她做孤魂野鬼。

只是在朱安病重的時候,“兒子”並沒有在她的床前端送齋水。

在魯迅去世11年後,朱安的人生走到了終點,臨終前,她對許廣平說出了自己的遺願:

希望自己去世後能被安葬在魯迅的身邊。

只是這個要求被許廣平拒絕了。

一來因為當時不流行火葬,他們都在北京,而魯迅的墓地則在上海,許廣平根本沒有能力將朱安運過去。

二來魯迅一生都志在宣揚新文化,對於包辦的婚姻十分排斥,如果許廣平將朱安與魯迅合葬,她害怕魯迅如果在天有靈的話會不高興。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身邊沒有一個人,後來她被安葬在了北平西直門外保福寺附近,沒有墓碑。

好似,她一生從來沒有來過,朱安,原來她的一生都未曾“安”過……

參考資料:《魯迅文集》、《魯迅年譜》等。

(圖網,侵刪)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