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以後家不再是你避風的港灣(家不再是你溫暖的港灣)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網上有一句流行的話,"想回家,不是想回到有家人的那棟房子,而是完全屬於我的、獨立的精神空間。"

一句簡單的話,道出的卻是無數身在"家"中當代人的無奈。

長大以後家不再是你避風的港灣(家不再是你溫暖的港灣)

"吃過晚飯後,孩子關上書房的門,丈夫開啟電視一言不發,我就躲進臥室和朋友打電話。我們看似和諧互不打擾,其實彼此之間早就堆砌起了厚厚的牆。"

這是我一位朋友現在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當下不少家庭的現狀。

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已不再是那個溫暖的港灣,"家人"也不再是最想見的人了?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中。

他將自己的見聞、感受彙總成這本《為何家會傷人》,深刻而尖銳地闡述了"家不再為家"的底層原因,剝剪蠶絲般一層一層地揭示中國家庭的執行機理,解讀你我的複雜情感模式。同時也告訴讀者該如何做,才能讓家庭關係重回正軌。

01.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想要建造良好的家庭關係,要從建立健康的父母關係開始

"家"的主體通常由父母和孩子構成,在這三者之間又包含著兩種關係:親子關係及夫妻關係。在這當中,夫妻關係才是核心。

當我們習慣於置身於"自我座標"的時候,就會不經意對他人指指點點,正是這些"指點"的不斷積累,導致了關係的僵化。在書中總結了常見的一些會傷害對方的行為,包括:揣測、評價和出主意。

夫妻互相傷害的方式一:揣測,只是我們自以為是的瞭解。

"我還不知道你?你一起身我就知道你要去喝水還是去上廁所。"這句話,我們是不是常聽到?這就是揣測中的一種。

夫妻互相傷害的方式二:評價,不管是誇獎還是抨擊,我們的目的都是控制對方。

夫妻互相傷害的方式三:出主意,阻止了對方倒苦水。

我們習慣性認為伴侶向我們訴苦是需要我們幫助,但實際上,伴侶只是希望交流感受。

該如何建立健康的夫妻關係呢?

其實在夫妻之間,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理解對方的感受,並接納彼此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渴望瞭解對方,就不要執著於自己的"座標",而是多走進對方的"座標"看問題。

首先,我們相信對方的感受,是處理所有關係的重要一環。比起四處尋找伴侶某種行為的原因,不如選擇相信對方的感受。在第一個案例中的徐太太如果聽到了丈夫發自肺腑的聲音,並重視它,可能就不會如此極端地去相信奇怪的"定律"。

其次,不要做"父母型"伴侶。那些喜歡評價伴侶的人,其實是學來了父母對自己的交流方式。但是在夫妻關係中,兩個人是完全平等的個體,無意識的"指點",其實是一種"我行,你不行"的關係模式。如果夫妻雙方正好是"一強一弱"的互補型人格,那關係就會很融洽;如果反之,雙方都是"強勢型"人格,那這種關係就會觸礁。

最後,要明白傾聽和接納對方情緒很重要。仔細回想就會發現,在所有關係中,如果對方和自己分享的是快樂、喜悅的心情,我們很容易產生共情,並且樂於去共情。但如果對方說的是會帶來消極情緒的事情,我們就會急著去告訴他們該怎麼辦。

可事實上,不論對方分享的是喜悅還是痛苦,都是需要我們理解和接受的。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句"那真是太糟了,你一定難過。",都比我們擅自給出主意好得多。

確立夫妻關係的核心地位,瞭解和接受對方真正的感受,並且給予關切,我們才能和伴侶建立良好的關係。那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親子關係該如何處理。

02.親子關係其實不簡單:愛不應該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原本夫妻關係才是家的核心,可是在無數中國家庭裡,卻存在著兩種現象:要麼孩子地位超越配偶的地位,成為了整個家庭裡重要的存在。要麼孩子在家庭裡完全沒有地位,說什麼都被父母反駁。

這些現象,導致中國式家庭的父母和孩子,都正在"家"這個看似美好的地方經歷著一場無聲的"風暴"。這場"風暴"便是源於錯位的家庭關係。

溺愛孩子,是造成自己痛苦的第一步。我們都知道溺愛會是怎樣的表現,表面上看是父母犧牲自我的"偉大的愛"。但對孩子的溺愛,實際上是源於父母將孩子當作內心世界的"我"及父母的自戀,才會忽視孩子的成長需要,無休止地將愛給予孩子。

這個內心世界的"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內在的小孩",是我們對自己的童年體驗、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比如,我們在童年時期因為家庭原因沒有辦法隨時擁有新衣服,只能羨慕別的小孩。那在我們有了小孩的時候,這種童年的創傷會浮現出來,於是就無限制地給孩子買新衣服,哪怕他們不喜歡。

在這樣的"愛"包圍下的孩子,看似幸福,其實對他們而言這種"愛"非常沉重。因為父母並不懂得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有不同的成長需求,他們不懂得什麼叫放手。

忽視孩子,是促使孩子扭曲的第一步。與溺愛相對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忽視孩子。當看到新聞上說某個地方的學生,在上課期間逃學去網咖打遊戲。我們可能都會有覺得:這個孩子被慣壞了。但我們不知道他其實並不是被溺愛,而是被忽視了。

眾多新聞事實表明,社會上出現的問題兒童大多都有不幸的家庭。他們大多都面臨父母離異,或者是留守兒童。這些被忽視的孩子也許在早期不會表現出問題,但是隨著他們的成長,他們會不斷地追求物質帶來的滿足感。

書中有一句話,"對物質的追求,其實是對愛的渴望。"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有一部分人在童年時期可能會執著於某件物品,一個玩偶或是一把玩具槍,其實都是因為在這些物體上有"愛的味道"。隨著我們長大,我們漸漸明白愛是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的,便不再執著於那件物品。意識到這一點的孩子,才能成長為健康的人,不會過度沉溺於物質帶來的滿足感。

現在的家長迫於生活的壓力,忙於工作和家庭之間。可是下班之後工作依舊緊緊追在他們身後,導致他們陪伴家人的時間被不斷壓縮。面對孩子一起玩耍的邀請,父母只能說"抱歉,下一次一定和你玩",殊不知在這樣的迴圈中,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缺愛,他們會漸漸變得沉默、自卑或是性格極端。

明白孩子每個階段的需求,不要讓孩子走向極端心理。不管是溺愛還是忽視,其真正的原因都是父母沒有看到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當他們還是兒童的時候,需要父母的雙手帶著他們去看世界。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點,就會讓孩子產生"我不重要"的心理負擔。隨著他們慢慢長大,他們需要獨立去"探索自我"。這時候父母需要給出恰當的引導,如果父母完全忽視孩子,放任孩子發展,孩子會覺得"我可以為所欲為";但只要父母稍加引導他們就會明白社會規則下的"我"到底是誰。

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時期後,他們會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他們會產生安全感。這一階段如果父母過多參與,孩子的獨立空間被侵入,他們就會感到恐慌,並與父母發生衝突。在父母眼裡這也許是"叛逆",但實際上是一個孩子走向完整自我的必經之路。

過度地參與孩子的人生,或是完全不參與孩子的人生都會 讓孩子的心理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父母要做的,其實就是不斷詢問孩子的感受,並給其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成為自己。

03.家是注重感受的地方:不要將權力規則帶回家,多瞭解對方真正的需要。

在前面,我們不斷的強調一個概念:交流感受。這便是家庭情感維繫的核心,家人之間的溝通,目的往往都是分享喜怒哀樂,而不是想得到對方的指責,也不是一定要得到一個答案。不論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我們都要明白對方和自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對方的感受很重要。

別把權力規則帶回家。不管是在工作領域,還是家庭之中,我們和人相處都有一定的規則。工作領域的規則是權利,它依靠競爭與合作,或是控制與征服來執行。而家的規則是珍惜,它的唯一執行機制就是理解和接受。如果我們無法區分工作和家的界限,將權力規則帶到家中,便會造成家庭關係中的"權力汙染"。

明白分離和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23年春晚上,黃綺珊和希林娜依合作的《是媽媽是女兒》一曲中有這樣一句歌詞,"如果放手是一門功課,媽媽永遠學不會。"這句歌詞說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

分離和放手,為人父母來說常常非常困難。因為父母好像天生就會將孩子看作生命裡最重要的存在,為了孩子他們肝腦塗地。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的不肯放手,卻成了親子關係的最大阻礙。

在孩子的角度看,"倘若拒絕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那麼在父母的角度看,"如果拒絕分離,就等於阻礙孩子成長"。這個道理希望父母都能懂。父母只有明白,孩子是孩子,自己是自己才能做好分離這門功課。同樣,只有父母對孩子放手了,瞭解孩子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並給予適當的引導,孩子才會樹立起獨立成長的自信。

可見,要想維持家庭關係的和諧,每一位家庭成員都需要作出努力。夫妻之間要有和諧、健康的關係,理解彼此,心繫家庭;親子之間也需要相互獨立,不溺愛也不忽視。這樣家庭關係才會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歡笑和幸福的笑聲。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