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的人太多 只能說明配得上(為什麼追了你好久的人不能答應)
點選右上方關注 ,解鎖每天新故事。
“你愛我嗎?”“愛。”
“會愛多久?”“看心情。”
今天很愛你,明天不一定,後天看心情。
前兩天,看過一個有意思又諷刺的街頭採訪,內容是問現在的愛情有多短?
印象很深的回覆是:
雙十一期間,女生幫男朋友買了一個錢包,結果快遞還在路上,男朋友已經成為了前任。
原來,愛情可以這麼短,短到等不及快遞的送達。
有些人,在滿足了內心對於愛情的衝動後,會突然的發現這個人似乎並不適合自己,於是便果斷地選擇了離開,接著繼續尋找著下一個可以帶給你短暫溫暖的人。
往往這樣的感情的背後,註定只會獲得一種狼狽的收場。
你覺得,你要儘可能地去壓縮時間去找尋找一個對的人,其實倒不如說是在飢不擇食地,去填補著自己內心的空洞和寂寞。
朋友小倩給我發訊息說,她分手了。
我詫異也不詫異。
詫異的是她上個月才在朋友圈高調宣佈脫單,自拍照裡兩張臉看上去笑容滿面;
我不詫異,是因為她跟那個男生剛認識就在一起了。
小倩說:我跟他不到一週就在一起了。他說他很喜歡我,開始的時候總帶我去後街吃好吃的,帶我去公園散步,還一起去別的城市旅行。
可後來,不到一個月,他說跟我在一起太累了。我喜歡吃路邊攤,他喜歡清真;我喜歡看電影,他喜歡看書。然後,就分開了。
一開始小倩的小脾氣都是可愛,後來卻嫌棄她不懂事。
一開始想方設法和她聊天,後來回個嗯都覺得太麻煩。
一開始想要天天黏在一起,後來卻千方百計想要留多點時間給自己。
其實,兩個覺得契合的人,通常是因為保持了合適的距離。
一旦兩個人還沒有足夠了解就走近,所有的問題都會一下子暴露出來。
而那些最初因為新鮮感而被矇蔽的"缺點",瞬間似乎都成了兩個人分手的“導火線”。
網路上用這樣一句話來諷刺當下的愛情:
每天睡醒第一反應就是拿手機給對方道早安,明明昨晚還聊得很好,卻突然顯示你還不是對方好友。
那瞬間真的睡意全無,難受到極致。
現在要談戀愛並不難,能不能談戀愛,真的和顏值無關,就看你願不願意,主不主動而已。
見過三天就確認感情,過後因為小事鬧得不歡而散的。
見過一來就說喜歡,以為遇到了真命天子,在一起後很快受不了性格的。
見過不少人,談了很多個,完全沒有空窗期,兩段感情可以無縫連線。
因為對他們來說,忘記舊愛的方法就是新歡,剛分手就找下一個。
有時候必須承認,喜歡、合適、在一起,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只有喜歡了,覺得合適了,這時在一起才是一件事。
當我們僅憑一腔喜歡貿貿然地開始一段感情,對他人而言也是一種辜負。
曾經在微博看過這樣一段話:
“屬於手機的時代太快了。建立聯絡只要掃一掃就好了。人和人之間的失散也很平常,拉黑加平復心情,前後只要三秒。
連傷心都找不出像樣的由頭來,沒有錢夾裡的一寸照片,沒有小到轉身就遇到對方的小城,沒有細心留存的票根。到最後角逐的,無非是社交平臺層面上的誰忘得更快。”
在這個快餐式戀愛氾濫的時代,好像一個人的責任與真心變得很廉價,但我覺得,那種“上一秒心動,下一秒就別離”的匆匆戀愛,更是不值得。
愛情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花心血、費時間去呵護的感情才會獲得最後的美好。
我們為何不去慢慢地認識和了解一個人,為何不慢慢體會愛的感覺,為何不慢慢地過著“兩人,三餐,四季”的生活?
感情的事最不能心急,正如《春嬌與志明》中說的:
“我們又不趕時間,有些事情不必一晚做完。”
愛情這輛單程車,從來不需要爭分奪秒趕時間。
它不會突然拽起你的胳膊,每小時飛奔多少公里,去看一場火山爆發,晚一秒都深感遺憾。
而是和你手牽手看落日黃昏,花開雲卷,不急不緩。
· The End ·
關注鶴川 解鎖每晚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