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抖音裡評論自己的姐姐(姐姐評論哇塞真漂亮怎麼回覆)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近日網上釋出一則影片,一位顏值頗高且看似生活優渥的小姐姐呼籲:男女雙方應共擔戀愛中的經濟開銷。言下之意,男女在職場討生活都不容易,當下女性既然已經做到經濟獨立,那麼戀愛時的經濟支出理應由雙方共擔。

怎樣在抖音裡評論自己的姐姐(姐姐評論哇塞真漂亮怎麼回覆)

當時我評論了一條大意是:“曾經報著相同的想法,但經歷了一些事情後,發現,這種新時代女德陷井害死人”沒想到收到600多條回覆。

本來這是個體自發的言論,如果僅想表達雙方都要為愛付出也無可厚非。但是該影片標題和評論中卻出現了一種論調:此女所言代表了一種更加高尚的三觀。這就把那些不在戀愛中承擔經濟開銷的女生歸入了三觀不正的行列,更有甚者評論後者為 “渣女”。儼然把個人言論提升到了社會價值觀和女性價值觀的高度,以此作為一種對新時代女性的道德標準。這就值得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了。

——在戀愛中承擔經濟支出的女生該不該有道德上的優越感?

眾人對影片中的女生出現了一邊倒的誇讚:自信、有同理心、優秀、善良、不拜金,而且顏值還高。這就更顯得心地純粹、靈魂高尚了,謂其“三觀比五觀正”。五觀一望可知,三觀可就不然了。

一個人的一次發言能否代表其“三觀”嗎?

個人表達的觀點可以因時、因地、因場景、心態而異,很可能出於當下的動機和目的。而真正的價值觀是在實際面臨抉擇時顯現出來的,往往需要經歷人性的考驗。比如,在恐懼、誘惑面前是堅持不變還是選擇屈從?

在著名的小說《禮物》中,貧困到一無所有的女主賣掉自己珍貴的秀髮為她的愛人買了錶鏈,而男主則不約而同地賣掉了僅有的懷錶為她買下了心愛的髮卡。雙方在自我的犧牲中感受到無比的幸福。這是一種經歷過考驗的高尚情感,主人公的價值觀從利益取捨中被襯托出來。

而在這個事例中,這位貌似白領的小姐姐說自己情願負擔戀愛開銷,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自信和經濟優越的體現,但不能據此判斷這就是她的“三觀”。因為你不能判斷在未來面臨經濟困境時,她會不會像現在一樣面帶微笑地承受經濟責任帶來的重壓。

從心理學的角度能判斷一個人的三觀嗎?

首先,支配一個人的思想行為的心理因素有“無意識”、“潛意識”、“意識”乃至“意志”等不同的認知層面。當行為背後的心理決策過程不需要個人意志的參與時,就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思想道德觀。比如,選擇吃中餐還是西餐,就不需要下什麼決心,動用深層的意志。只有在個人意識或意志參與下作出的決策行為,才有可能代表一個人真正的道德觀。

再者,人的道德水平確有高低之分。道德水平高低表現在人類利他行為的動機和意志的過程。比如做出一個善舉的動機是出於內心深處的自覺,還是害怕外界的批評或者希望獲得回報和讚譽。前者就比後者的道德水平要高。基本上,當無從得知言行背後的動機和心理過程時,就無法作出對人三觀優劣的斷言。

影片中的女生的“三觀”就優於非持這種觀點的女生嗎?

不妨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的角度來分析,人的心理需求從低到高可以分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從這段影片中顯而易見,這位女性已經從低層的物質需求中脫離出來,位於更高的心理需求層次。因此,在兩性關係中,她可能需要的是高質量的陪伴、理解和尊重,而不需要處處讓男友為其買單來獲得心理滿足。這僅代表其此時處於更高的心理需要層次。

相對而言,對於一個還處於低層次心理需求的女性來說,她們更需要男友在經濟上的付出,為其提供安全感方面的心理需求。

比如在電影《喜劇之王》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當男主求愛時,女主痛心地質問男主“你養我啊?”我們可以用“三觀不正”來審判她嗎?只能代表女主所處的需求層次。而影片的最後,男主終於對女主喊出那一句 “我養你啊”,你能說是在對一個“渣女”的表白嗎?

在現實生活中,我認識一個女生,可能是別人眼中的“渣女”,在外國留學期間一週就花掉了當時男友10萬元,用於買名牌服飾。直到後來人才得知,還在她幼年時,父親就拋棄了她和媽媽,後來她的媽媽在她還未成年時,就讓她和姐姐獨自出來生活,過早進入了浮華的社交圈。導致後來她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對物質的欲求,是她為了取得心理安全感和自尊的一種方式。也許,當她邁入更高的心理需求層次後,也不再要求男友為其買單了。

當我們試圖理解人的言行時,不應忽視其背後複雜的心理構成。王小波曾經指出人人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為“評是非、論短長”是最容易的事。如果簡單地對人的行為加以是非判斷,就很容易使自己或他人建立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的錯覺。所謂: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就是這個道理。而現代社會文明的標誌是更加理性和多維度的認知方式。

不可否認,在戀愛中使對方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建立兩性關係的重要基礎。但這種相互滿足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定式和道德標準。雙方各自付出的內容可以包括金錢、時間和精神層面的尊重、包容,情緒價值。只要在總體上雙方的付出回報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戀愛關係就自然會存續下去,無可厚非。

真正需要我們警惕的是,雙方在意識到“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不要勉強遷就對方,更不要在一種自我道德優越感之下做出非理性的選擇。

這裡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外貌出眾的年輕女生剛來到北京的一家公司當職員,不久便答應了單位裡的一個長相平平卻能力很強的部門經理的追求。男方經濟條件遠優於她。在搬到男友的房子裡一起生活後,男友便承擔了大部分的日常開銷,還時常送她一些貴重的首飾。但過了兩年,女生各方面見識廣了,接觸到的人的層次也高了,對人生又有了新的更高的願景。漸漸意識到男友已經不是她理想的人生伴侶了。於是,兩個人就和平分手了。

多年以後,雙方都找到了人生中更適合自己的伴侶。特別要指出的是:分手時,女生偷偷在男友家的書桌裡留了一筆錢。如果她不留這筆錢,能說她三觀不正確嗎?這個女生在戀愛時付出了最好的年華和感情陪伴,而這其中不摻雜欺騙的成分。只是在環境變化中兩個的心理需求漸漸形成了落差,最後沒有走到一起。假設這個女生只顧及男方曾經對自己的付出,勉強和他結婚而放棄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兩個人的未來也不一定會幸福。

對此你怎麼看呢?

注:本人無意指責和冒犯任何個人,此文只作思想討論之意。本人主張每個人都有捍衛自己觀點的權力。

標籤: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