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夫妻刷影片意外發現隱秘潛規則:原來我們早已被圍困渾然不知
你知道嗎?
我們都被困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裡了。
越困越死。
01
先講個小新聞。
前兩天,有位陝西網友說,他刷到了一條影片。
是關於一對情侶吵架的。
他看了看評論,基本全是站在男人視角諷刺女性的。
“我和我老婆吵架的時候,中途唱了一首荷塘月色,她都不知道。”
“吵架時候你背誦岳陽樓記,她都不會發現。”
他跟老婆聊起這件事。
“很多吐槽女生的男生,真的想一想自己的問題吧。”
他把這事兒發到網上,很多網友都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同樣一條婆媳關係的影片。
年輕女人看到的評論基本都是“婆婆很壞、對兒媳不好”的。
同樣一條講李佳琦的影片。
普通人看到的多是說“李佳琦飄了,活該捱罵”。
但是有人看到的卻是“李佳琦說的也沒錯啊,只不過有些人不願意面對真相”。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也很簡單。
一條爆款影片,下面會有成千上萬條評論。
而平臺會根據每個人的“性別、年齡、興趣”等資訊,選擇讓你看到哪些評論。
大機率,你看到的評論,就是你想看到的。
這樣你就會認同,會點贊,會開心地繼續刷下去。
只是同時,你也就被困在了一個狹隘的世界。
在那裡都是和你一樣觀點的人,很少有不同聲音。
這件事的可怕在於,有很多觀點非常偏頗,但你深信不疑,因為“網上都是這麼說的”。
而一旦你在現實裡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你一定會很難接受,覺得對方不可理喻。
搞不好就會跟對方大吵一架。
02
我們每個人刷到的影片、看到的文章,也常常都是完全不同的。
前段時間,中老年網紅“秀才”被封,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這個大網紅,曾經有一千多萬粉絲,有無數老阿姨為他痴狂。
甚至有70多歲的老太太,從吉林千里迢迢去安徽,就為了見他一面。
但是另一邊嘞。
直到他被封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很多年輕人才第一次聽說這個“大頂流”。
因為年輕人大機率對這樣的“中年土味網紅”沒啥興趣,所以平臺就不會給他們推送。
站在平臺的角度說,這也很正常。
人家不感興趣,還給人家推送幹嘛?
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平臺覺得應該根據演算法,預判每個人喜歡什麼影片,他愛看什麼,就給他推薦什麼。
這叫精準推送。
比如給大媽推薦廣場舞。
給寶媽推薦育兒心得。
給職場精英推薦大佬課。
給愛聽歌的推薦歌。
這聽起來似乎也沒啥問題。
但這麼搞時間長了,就會出現像秀才這樣的情況——
我以為他紅翻天,但你根本沒聽過。
現在這樣的情況特別多。
有著上億粉絲的帶貨網紅小楊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
但有位大學生網友就說,老師上課提起小楊哥,他們班裡竟然一個人都不認識。
我在生活中,也越來越感受到這種撕裂。
我老公經常刷到什麼“CPI資料”,他都覺得是刷屏的新聞,而我聞所未聞。
而我跟他談論“很紅的心理學家”,他也從來沒聽說過。
我公公喜歡唱戲,他開啟手機,全是唱戲的。
他一直以為現今世界,戲曲又一次發揚光大了。
我們跟他解釋了很多次,他依然不是很理解。
因為他們那一代人(也包括我們這一代人),對媒體的認知都是“聚焦大事件”。
都根深di固地認為,如果我們眼前鋪天蓋地都是某一個事件,那一定是因為這件事太大了。
他們和我們,其實都很難相信,很多平臺以刷屏之勢推送給我們的資訊,根本不重要,只是因為我們愛看。
而這,偏偏就是事實。
03
一般來說,平臺的演算法是這樣執行的。
如果你剛剛下載一個APP。
它會問你喜歡哪類資訊,娛樂,新聞,藝術,教育啥啥的。
你如果選了幾樣,它之後就會重點給你推送這幾樣。
你不選,也沒關係,它會給你推薦一下大部分人都愛看的東西。
然後默默觀察你的喜好——
你關注了哪個博主。
你點贊、評論、收藏過哪些影片。
甚至你看每一個影片的時長。
這些都是你不知不覺提供給平臺的資料。
有了這些資料,演算法就基本能知道你喜歡啥東西了。
你別以為“我就隨便看看,誰也不關注誰也不點贊,平臺推算不出啥來”。
那你就太低估演算法了。
現在這玩意強大到可能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比如你刷到易烊千璽的時候,看了三分鐘。
而唐國強你一秒就划走了。
那演算法就能大體估算,你可能歲數不太大。
你刷得越多,演算法越能判斷出你是誰,你喜歡什麼。
然後就能精準地給你推薦你愛看的東西。
而同樣也刷這個APP的你姥姥,或者你老公,肯定就有另一番不同的喜好。
所以你們就算是一起坐在沙發上,刷出來的內容很應該也是大不相同。
沒錯,在現實裡,你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房間。
但在網路上,你們並不存在於同一個世界裡。
你們各自編織起了自己的資訊繭房,離彼此越來越遠。
“資訊繭房”,本來是一個傳播學領域的概念。
但這幾年,它跟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大。
因為我們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地沉浸在自己喜歡的資訊裡。
像蠶一樣,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
困在裡面,越來越難以逃脫。
04
這件事的壞處就是:
你的資訊會越來越單一。
你的觀點會越來越極端。
這不但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還可能影響你的人生選擇。
比如,你偶然點讚了一個“不婚不育保平安”的影片。
平臺就可能繼續給你推類似觀點的影片。
然後你就會越來越堅定地認為,人不應該結婚生子。
那現實裡,如果有人跟你說生孩子很幸福,你可能就會覺得她有病,甚至忍不住跟她吵一架。
而那個覺得生孩子很幸福的人,也可能活在另一個資訊繭房裡,覺得你不可思議。
——這樣下去,人和人的割裂,矛盾,對立,衝突,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啊,雖然大資料的精準推送,讓我們很愉快。
但是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就失去了認識真實世界、客觀看待世界的能力。
細想,還是挺可怕的。
有句老話,叫“兼聽則明”。
這真是老祖宗給我們的金玉良言。
人必須要多聽不同的意見,才能保持清醒。
否則,就會變得僵化、固執、偏激。
所以,現在有兩件事對我們很重要。
第一,知道資訊繭房的存在。
甚至知道我們已經被困在裡面很久了。
第二,試著從這狹隘的世界裡,探出頭來,看看更大的世界。
不要拒絕新鮮的東西。
儘量多參與現實的討論。
如果有人的觀點和你不一樣,試著想想,有沒有可能他是對的。
當你看到、理解、接受、包容的更多。
你可能就更接近世界本來的樣子。
然後你才能活得清醒,才能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