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聊天時只想聊自己的事情,不關心,也不在乎別人的事情,這正常嗎?
明知道只聊自己的事情會出現,別人對自己知根知底,自己對別人毫不知情,但是還是習慣性的對別人聊自己的事情。
關於別人什麼感受,我不關心也不在乎,更沒耐心聽,有心的人覺得我這人實在,好欺負的老好人。
無心的人覺得我這人太自私,只關心自己的事情,毫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你有可能是很喜歡向別人傾訴,喜歡把自己的各種喜怒哀樂都傾訴分享給別人,這樣可以讓別人幫著分擔這些等等情緒,分擔以後你就不用自己一個人承擔了,心裡就會輕鬆一些。
而你不想關心別人的喜怒哀樂,原因在於你本來就是想讓對方來幫你分擔的,對方扮演的就是傾聽者的角色,你是傾訴者的角色。
所以你自然是不想把這個角色進行反轉的。因為客觀上來說,傾訴者是索取價值的一方,傾聽者是輸出價值的一方。輸出價值的一方是會吃虧的。
那麼你會遇上以下幾類人:
第一類人,他們本身也跟你一樣,也是有傾訴需求的。所以他們的心理就是:我先傾聽了你,那你就有義務,反過來傾聽我,我們是禮尚往來,互相幫助的。
但你跟他們傾訴完,又不讓他們跟你傾訴,那他們自然就會覺得你自私了。
第二類人是,他們本身沒有傾訴需求,但他們會有別的需求。所以當你對他們傾訴以後,他們不會要求你去傾聽他們。他們只會看看,從你暴露的資訊當中,有沒有可以利用來滿足他們需求的。
比如從你的傾訴當中,他們發現,你跟A女生會經常聊天,你們是好朋友。而他想去追A女生,於是他就很樂意,當你的傾聽者,然後利用你去了解更多關於A女生的資訊,甚至讓你幫忙,在A女生面前多誇誇自己。
第三類人是,他們本身也沒有傾訴需求,並且他們就喜歡當一個傾聽者。他們會覺得別人願意向他們傾訴,是信任他們的體現,而他們扮演了一個傾聽者,是幫助到了別人。他們會覺得能幫助到別人,是很有意義的,他們能從幫助別人的行為中,獲得快樂。
所以他們不會要求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他們自己就能獎勵自己。
綜上所述:第三類人是最適合你的。
關於你的傾訴需求,其實人的情緒需求有六大類,可以看這個文章深入瞭解:從需求角度看,情緒安撫方法的彙總!
然後關於社交關係,需要知道所有社交關係的本質,都是價值交換:掌握社交的本質,輕鬆幫你發展人脈,成為社交達人!
前面所述的第一類人,跟你的交換是,互相傾訴;
第二類人跟你的交換是,他們傾聽你,你幫他們其他方面;
第三類人是你負責給他們一個幫助他人的機會,他們從幫助他人的行為中,自行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