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中的長句短句匯聚56句

 添加導師LINE ID:jaqg

獲取更多愛情挽回攻略 婚姻修復技巧 戀愛脫單幹貨

一、文學、文化常識

1、文體知識

 詩歌鑑賞中的長句短句匯聚56句

1.1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今體詩)

區別:唐以後,句數4/8、字數5/7,雙句尾字押韻、頷聯頸聯對仗(格式、詞性相同,意思相關或相對)。

例:詩經(無衣、伐檀、碩鼠、蒹葭、采薇)、楚辭、孔雀東南飛、木蘭辭、曹操、詠史、陶淵明、敕勒歌、夢遊天姥吟留別、琵琶行、

1.2詞

別稱:長短句、曲子詞、詩餘

特徵:詞牌名(與內容無關)、標題可有可無、一般上闋寫景敘事下闋抒情議論

分類: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

流派:婉約——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豪放派——蘇東坡、辛棄疾、范仲淹、岳飛、陸游

1.3曲

分類:小令、散曲、雜劇

特徵:宮調、曲牌名、標題可有可無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

2、作家:姓名字號、朝代、世稱、風格流派、作品

3、課內名句

二、內容鑑賞(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

1、景物:季節時間、地區、花鳥魚蟲、山水日月、風雲雨雪

2、場面:農事、戰爭、狩獵、祭祀、慶典、離別

3、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情感

三、主旨情感

1、憂國憂民

1.1對黑暗的憤慨

1.2對離亂的痛苦

1.3對百姓的同情

1.4對國家的擔憂

2、建功報國

2.1建功立業的渴望

2.2報國無門的悲傷

2.3保家衛國的決心

2.4山河淪喪的痛心

2.5還才不遇、仕途失意、壯志未酬的悲嘆

3、思鄉懷人

3.1遊子思家人

3.2戰士思故鄉

3.3閨婦思離人

3.4思友人

4、生活雜感

4.1山水田園的悠閒

4.2古今變化的感慨

4.3年華老去的傷感

4.4淡泊名利的志向

5、四季

5.1春:初春——生機——喜;暮春——短暫——悲

5.2夏:初夏——暖和——閒;仲夏——炎熱——煩

5.3秋:初秋——豐收——喜;暮秋——凋零——悲

5.4冬:嚴寒無生機——悲;嚴寒有生機——喜

四、意境

1、雄渾擴大,深邃悠遠:江河湖海、山林平原、大漠星雲、國家歷史

2、小巧玲瓏、精細秀麗:花鳥魚蟲、星月小物

五、手法

1、時空關係:由遠及近,遠近結合,點面結合,移步換景

2、動靜關係:以動襯靜、動靜結合、以無聲襯有聲

3、虛實關係:古今、未來現在、遠近、想象眼前

4、情景關係: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直抒胸臆

5、聯想——想象,比喻——象徵,用典——引用(化用),對比——類比,白描——比興

六、語言鑑賞

1、字詞鑑賞

1.1凝練性:準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

1.3音樂性:使文字富有節奏感/流動性

2、修辭鑑賞

2.1描繪類:比喻、比擬、借代、誇張

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物件……的特徵

2.2結構類:對偶、對比、排比、反覆

突出了……的特徵/主旨,強調/渲染了……的感情,使文章更有氣勢

2.3表達類:反問、設問

增強語氣,引發讀者興趣/思考

3、句型鑑賞

3.1整散結合:於整齊中加入變化,使語言流暢而有氣勢

3.2長短結合:增強節奏感

練習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8分)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描寫了清晨起航時,江南水鄉風聲蕭蕭,落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營造了淒冷、感傷的氛圍。

(2)請結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姑且一試。題就不答了,山東和上海的答題思路不全相同,例如第二題的答案有一個得分點是“孤舟是全詩的線索”我就不贊同。以我的思路解這首詩分四步。第一步解題目:對題目做斷句,吳松/道中/二首,有意義的`詞是“道中”,由此生髮出的情感可能有思鄉和建功立業的雄心。第二步解: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跟蘇軾一樣仕途坎坷。第三步解註釋,這首沒有,跳過(有註釋要特別注意對背景、生平和典故的註釋)。第四步才是讀詩,抓詩眼。所謂詩眼,就是直接表現情感的詞。這首詩的詩眼是“孤”。第五步解意象,找找能反映詩眼的意象,例如雨瀟瀟、葉飄、雁、征帆、霜月。這些意象組合起來,這首詩要表現詩人在路途上思鄉是基本無疑了。在考手法上山東卷這篇是考的簡單了——分析“孤帆”意象對教育大省山東的考生來說簡直送分。至少也得考第一句的“虛實結合”手法。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餘(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餘(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透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託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盪。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煉字、煉句、煉意。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透過感覺、聯想或想象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採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係是並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對”。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並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於突出形象特徵,揭示形象意義,對於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結構方面的設問與懸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古詩詞的藝術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並不都是單一的,往往是綜合複雜地運用。我們在鑑賞的時候,要注意在具體語境、整體詩境中分析藝術特點,不要簡單地陷入術語、概念的怪圈,有時候還要根據不同的題型,不同的題幹要求,從規定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斷。

六、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瞭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樸;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瞭;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鑑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誇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覆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八、注意關注詩歌題目。

九、注意明察考題暗示。

古詩鑑賞題後,往往會有一些註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題,填空題空格的前面或後面。2001年春考的18題中,“安史之亂”的提示,都為考生答題給予了人文關懷,注意了這些方面就有利於解題。

十、注意運用聯想、想象。

1、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杜甫有詩云:“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葉夢得評道:“遠近數百里,上下數千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

2、美在言簡意豐。許渾的《金陵懷古》雲:“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復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後人認為,若中間兩聯刪去,“則氣象雄張,不下太白絕句”。確實,刪削以後,全詩呈現出淨化以後的透明狀態,更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

3、美在富有彈性。“彈性”指精練的文字表現的各個意象之間,有大量的可供讀者聯想、想象的空白。彈性的獲得,首要的是將一些虛詞省略。馬致遠的《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陸游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如此。其次,模糊性(多義性)是提供合理聯想的線索,使欣賞者有多種美的體味與探尋的慾望,從而作出多樣的然而合理解釋的好方法。如李煜《浪淘沙》有句雲:“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俞平伯認為可有四種解釋:一是說春歸何處,可以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表示感嘆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間,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對比之意,從前是天上,現在是人間。還有認為,流水落花指別時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見時的難。詩歌語言的彈性美,還包括特殊的詞法和句法。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綻雨肥梅”,“月出驚山鳥”,“雪盡馬蹄輕”(詞性變化),“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量詞活用),“寂寂柴門秋水闊,亂鴉揉碎夕陽天”(動詞活用)杜甫“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句式倒裝)。

4、美在音韻和諧。詩歌的音樂美由押韻、節奏和音調構成。押韻能使全詩在音響上聯結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鮮明的節奏感如能與詩的內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音調由平仄協調、雙聲疊唱、重言復唱等幾方面組成。平仄和諧,有助於形成詩歌語言的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古代詩歌中的格律詩平仄相間有比較嚴格的要求。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