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能力簡述(學歷跟能力哪個更重要)
[導讀]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記得球壇明星C羅幾年前在參加一個節目時,主持人問他:“你覺得努力和天賦誰更重要?”C羅停頓了一下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你需要努力,天賦沒有努力將一無是處;當然天賦也很重要,不過...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我記得球壇明星C羅幾年前在參加一個節目時,主持人問他:“你覺得努力和天賦誰更重要?”
C羅停頓了一下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你需要努力,天賦沒有努力將一無是處;當然天賦也很重要,不過天賦沒有努力將一無是處。如果不能變得職業,不能認真對待,那還是別想了。”
現在我們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學歷和能力哪個更重要?
其實在我看來,這是兩個階段的不同權重性的問題。就像C羅所說的那樣,天賦沒有努力將一無是處,其實能力沒有學歷也將是一無是處。
當我們剛出來工作的時候,用人單位會更看重你的學歷,而學歷也是你進入公司的敲門磚,不管是大公司還是中小公司,都不會冒著巨大的風險去招聘一位只有初中學歷的人,哪怕你告訴面試官,你的學習能力很強、適應能力很強。
對面試官來說,學歷的高低,意味著可以更高效率篩選出對公司能夠提供價值的人才。
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歷等於一定的能力。
但當你順利地面試加入了一家公司,這時候學歷便很難再為你提供什麼裨益,這時候你更多的需要的是實戰經驗、而非理論空談,你需要不斷精進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繁雜的公司交代的任務時,你能夠處理的更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這時候,能力和學歷,更多的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體現。
在一個應試教育下,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好的學歷,這至少意味著,他在學習方面是不那麼下功夫的,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又和他的實際能力相掛鉤,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很難說,你掌握了某項技能後,就不再需要學習了。
基於此,站在公司的立場上來看,公司一定會更傾向於選擇既有學歷又有能力的人。
儘管很多人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在激烈的內卷大環境下,不管是魚和熊掌還是能力和學歷,其實都可兼得。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學歷其實是敲門磚,有了學歷你才有去面試加入好公司的機會,而能力,則取決你能否面試透過,以及你在這家公司的職業上限。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有前途的好公司永遠都是稀缺的,永遠都有人想加入。
這也導致了幾乎所有的大公司招聘條件,無一例外都是211、985研碩博。
你說這不公平,其實這也很公平,大公司薪資好福利好,而211/985的和那些考研讀博的人一樣,都是憑自己的能力考取的。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最好決定優勝者的,那就是提供競爭的門檻,從而淘汰掉相對較差的一批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來看,全國共有141178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8360767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3005258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87163489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9658828人。
從全民的角度來看,今天擁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其實也僅僅只有2億1千萬人口,佔總人口之間的比例,其實是比較低的。
但即使是這樣,由於經濟地區之間的差異化,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的競爭依然越來越激烈,學歷並沒有因此而變得不重要,相反,學歷因為內卷的存在,反而變得愈發重要了。
今年有1076萬畢業生,與此同時,今年還有四百多萬的畢業生選擇了去考研,這從側面說明了,在就業不太好的情況下,他們都選擇了去提升學歷。
學歷是對你過去成績的認可,學歷是對你過去知識儲備和人品的另一種證明。
假設我招聘的一個崗位中,在本科學歷裡面十個有六個能用,而非本科學歷裡面十個只有三個能用,那為了提升招聘效率和不那麼累,那我幹嘛不直接在本科學歷裡面選擇呢?
的確,當我們在說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的時候,我們往往還忽略了公司這個選項。
從市場來看,那些優異的大公司,給出的待遇好條件高,自然有理由把211、985的擇優錄取。
那麼在剩下的本科生中,其餘的中型公司就選擇去了。再剩下的大專和高中及以下的,就又被一些小型企業所招聘了。
當然,這不排除個別的小公司能夠花高薪招到了學歷很高的人,但我們說這個問題的時候,絕對不是說所謂的“個例”,個例不具有普適性,這很難說服大家。
我經常和朋友爭論類似的問題,朋友認為能力更重要,我認為兩者都重要;但事實上我們都沒有錯,我們的前提假設就完全不在一個概念上。
所以,學歷的意義是什麼?
數學、語文、歷史、幾乎除非必要的專業,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會用到;但學歷提供的是一種對你過去系統學習知識體系的一種證明,這種證明可以表明你的學習能力、你的領悟能力,你的思維和情商等等。
如果我們從面試開始算起,學歷的重要性不僅僅只是一個證書。更是你對你所學專業的權威和建立的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這幾年大家普遍在爭論學歷的重要性,事實上還是有那麼多人認為學歷只是一本證書而已,但大學四年,你沒有學習,不代表大家都在混日子,真正的人才,學歷本身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再來說說能力,很多人認為能力和學歷是分開的,你看,這個常識性的認知就是錯誤的。
學歷本身就是自己能力的體現。
你能說研究生博士生211、985全部是庸才?他們之中,即使不說絕對,至少大部分人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是用人單位會想要的型別。
這句話放在本科生中也是一樣,在本科生和非本科生中,這之間的差別也同樣存在。
如果你還認為學歷和能力是兩碼事,那我們看看中國的這些企業家們,劉強東、黃斌、馬雲、雷軍,哪一個不是學霸?再說近點的,張一鳴、程維,都是數一數二的各自領域中的高手。
如果你還認為有疑問,那我們不妨看看國外,馬斯克、貝索斯、蓋茨、巴菲特、哪一個又不是名校畢業?
當然,如果你非要扯一些個例出來,那我也樂意接受並相信這個事實。
例如老羅、得到CEO脫不花,他們都沒上過大學,但他們的能力是後天練就的嗎?並不是。
老羅在20來歲就去過韓國當藍領、23歲就給傳銷組織上過課;脫不花則是在讀大學的時候,就已經在職場混得風生水起,擁有了足夠的人脈和資源,但凡能靠臉吃飯的、又何必靠學歷證書?
當然,這個社會更多的人還是那些非本科生的人。前段時間國家發了一個資料,9億網民中超過八成學歷不足大專。
這意味著,在中國9億網民中,就有7億多網民學歷在大專以下。
對這部分7億網民來說,你問我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我想,他們是沒有選擇權的。
所以,如果非要說大樹法則,那麼大部分人根本沒得選,他們就沒有學歷。
這就是現實。
事實上,只要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足夠深入,做到足夠優秀,你的收入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我們大多數人一生的時間中,有三分之一會拿來睡覺,還有十幾年在讀書,再除開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玩,真正留給你深耕某一個專業領域內的,其實很少很少。
就像C羅所說的那樣,你需要努力,天賦沒有努力將一無是處。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