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五代導演(說說我們中國的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透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中國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第五代導演"--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透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
分類:
電影導演
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吳子牛、黃建新、馮小寧、陳國星、塞夫、麥麗斯、陳家林
摺疊
電視劇導演
李少紅、張紹林、潘霞、宋昭、楊陽、金炎、高佔全
摺疊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嚴冬、陳曉卿、吳文光、洪宇、魏斌、童寧、徐小惠
摺疊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張濤、李卓玉、徐小惠、張越、洪眉、柯偉兵
摺疊
短片導演
鄭浩、李耕、耿英傑、烏爾善
主要人物:
張藝謀
張藝謀(1951-)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師,其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等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讚譽。1986年因出演吳天明導演的《老井》,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成為我國第一位A級國際電影節影帝。1987年獨立執導《紅高粱》,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了國際重要電影節,獲得2次金獅獎、1次金熊獎,曾3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張藝謀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對女性反抗精神的謳歌和讚頌,他在強烈的色彩、大量的構圖背後嚴格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敘事的抒情。張藝謀在電影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陳凱歌
陳凱歌(1952-)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導演了《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圍重要國際電影節,獲得1次金棕櫚獎,曾1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陳凱歌的成就,首先在於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對人的本體與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他善於解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複雜性,同時,針對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響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田壯壯
在第五代導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陳凱歌;有曲高和寡、悶騷深刻的張藝謀;有嚴峻粗獷、獨樹一幟的吳子牛;有細膩和諧,真誠樸素的田壯壯。在這些風格迥異的導演帶領下,中國電影,迅速成長,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場,展現出了藝術新風氣。
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影業也必須去適應改革大潮,也必須遵循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則,電影業在市場經濟中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要爭取電影的製作資金,另一方面它們也必須為自己的電影產品找到市場。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影、美國大片、香港電影、臺灣電影、日本韓國影視劇等都大量湧入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要想在巨大的競爭中生存,就必須改變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製作模式以及影視創作風格。到了20世紀初,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劇作的商業化路線。張藝謀的《英雄》在海外市場的票房累計超過11億人民幣,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場的票房僅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就達2.8億人民幣。陳凱歌也有《和你在一起》、《無極》這樣的商業電影,其中《無極》的資本投入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記錄,並且動用了亞洲極為強大的名演員陣容加以包裝。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在電影製作、票房收入以及電影市場等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們的影視主題我們就不難發現,他們在主題方面和創作初期相比已經變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對中國鄉土進行關注和解讀,同樣也不再注視和同情中國社會的底層,只能說他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對社會底層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