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鄧稼先的句子(叫鄧稼先以身許國;有一種精神)
2019年12月1日,在央視綜合頻道的《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鄧稼先的警衛員遊澤華回憶,鄧稼先去世的最後一天,對夫人許鹿希說:“如果有來生,我還要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選擇你!”
鄧稼先的這段話飽含著對祖國的深情,對夫人的愛情,正如他自己說的:“我對自己的選擇,終生無悔!”
鄧稼先
時間回到清末時期,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很快,北京失守,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命兩廣總督李鴻章全權處理談判事宜。經過多方交涉,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中規定,大清朝向十一國賠償本息共計九億八千萬兩白銀,年息4釐,分39年還清。
這麼大一筆錢,大清賠的起嗎?
肯定賠不起,賠了幾年,大清國亡了。
後來這些錢去哪了 ?德國在一戰後戰敗,雖然當時中國只派出幾百人參戰,但我們依然是戰勝國,所以我們就不用賠償了。
賠償美國的錢呢?有一部分被美國還回來了,當時,美國有一個庚款返還運動,美國也很糾結,大清朝已經亡了,那這筆錢返還給誰呢?
在戰亂時期,給誰也不對,乾脆,美國在中國建了一個清華學堂,辦起了教育,後來這個清華學堂升級為清華大學。在當時,清華大學的教育經費是最有保障的,因為這筆錢控制在美國人的手裡。
不但如此,而且在清華大學畢業的優秀畢業生可以赴美留學,提供全額獎學金。
咱們熟知的科學界大牛,比如錢學森、梅貽琦、胡適、楊振寧、鄧稼先等都是庚款留美的學生。清末到民初成長出來的一批大師級的人物,幾乎人人都與跟庚款有關。
鄧稼先作為庚款留美的留學生,來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深造。
1924年,鄧稼先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是鼎鼎大名的國學大師鄧以蟄。1945年,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他考取了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獲取博士學位,只用了兩年時間,他才26歲。所以很多人稱鄧稼先是“娃娃博士”。
鄧稼先
此時的鄧稼先想起了父親的臨行前的囑託,待將來你學成後,一定要用科學為祖國作出貢獻。相對於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當時的中國更需要一名有才能的科學家。
於是在拿到博士學位的第九天,也就是1950年8月29日,鄧稼先迫不及待的登上了威爾遜總統號客輪,踏上歸國的路途。
1958年,二機部副部長劉傑找到鄧稼先,秘密說道: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你是否願意加入呢?請保密。鄧稼先不假思索的回答道:非常願意加入。
後來,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回憶道,當時我問他要調到哪工作?他說保密,工作內容是什麼?他說保密。地址是哪?依舊是保密。我給你寫信,不可以寫信。鄧稼先看著一臉茫然的妻子,說道:以後這個家全靠你了。我要把有限的生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此事做成了,那將重於泰山!許鹿希看得出,鄧稼先的態度十分堅決,也沒有多說什麼,便轉身為鄧稼先收拾行李。
鄧稼先、許鹿希和兩個孩子
第二天,鄧稼先揹負行囊,隱姓埋名走上了研製大炮仗的艱難之路。
28年“杳無音信”來形容鄧稼先從事原子彈研製後的生活,可能有點錯誤,但基本也是如此。28年裡,鄧稼先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青海和四川的原子彈研製基地,偶爾需要回北京彙報工作時,如果時間允許,他會回到北京的家裡,和許鹿希短暫團聚,當然,這樣的團聚少之又少。
大炮仗代號為02工程,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剛開始的任務是培訓研究人員向蘇聯專家學習。蘇聯專家到基地後,留了很多心眼,根本沒有講原子彈結構、製造方法和步驟以及蘇聯製造原子彈的經驗,總之根本不跟你講技術。而是闡明瞭一個觀點,要造原子彈,先修路,造好了沒有運輸原子彈的路,所以路是關鍵,蘇聯專家也是扯淡,原子彈都沒開始造呢,先把路修好了。好比駕駛證還沒考呢,先把車買了。房子還沒蓋呢,先把裝修材料買了。
鄧稼先
但在當時的環境下,老大哥說的話,就要跟著做,沒辦法,鄧稼先只能親自帶人來到永定河取沙修路,路修完了,蘇聯專家又提出要在路兩旁修建鐵絲網,來來回回折騰了半年,蘇聯專家也沒傳授任何一點原子彈的知識和經驗,教學更不存在,好吃好喝當大爺似的伺候了半年,啥也沒教。
後來,由於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方面將所有的專家相繼撤走,沒留下一張可用的圖紙和關於原子彈的筆記。臨走時,還嘲諷道:沒有我們,你們中國的科學家啥也不是,再給你們二十年也造不出原子彈。赫魯曉夫甚至說:你們到頭來連褲子都沒得穿。
為了記住這個特殊的日子,科學家們在國家的關心指導下,下決心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並將第一顆原子彈工程的代號定為596。
面對著蘇聯人的冷嘲熱諷,鄧稼先並沒有氣餒,反而堅定了信念,中國的科學家也能獨立自主的造出原子彈!無數科學家們頂著重重壓力,包括鄧稼先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上萬次的計算,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敲開了中國人自主研製原子彈的大門。
原子彈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時,舉國期待的那朵蘑菇雲怒放在西北上空,周恩來總理感慨地說:“我們能不能自力更生地攀登科學技術高峰,這不僅在國外而且在國內都是有人懷疑的。但是隨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現在是應該掃除一切自卑感的時候了”。巧合的是,之前一直對中國造原子彈冷嘲熱諷的赫魯曉夫,在這天灰溜溜地下臺了。
大家都知道,核實驗中的輻射對人體傷害巨大,極易引發身體癌變,我前幾天拍了個CT,醫生囑咐我半年之內不能要孩子,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被美國用原子彈轟炸過,由於輻射太大,十年內不能有人居住。大家想一想,鄧稼先常年身處核試驗一線,鄧稼先本身就遭到輻射。有一次,氫彈的空投試驗出現了事故,為了查明原因,他毅然走進了那片區域,因此遭受了致命的核輻射。
重病時的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
在已經進行的32次核試驗中,鄧稼先親自在現場指揮的就有15次,在核武器研製中能堅持28年,從一而終甚至患上不治之症還在拼命工作的人恐怕只有鄧稼先。他為核武器奮鬥了一生,不僅主持設計了原子彈、氫彈,而且還取得了研製成功新型氫彈和第二代核武器等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果。
1985年,鄧稼先親自指揮了最後一次核試驗後,由於身體極度不適,只能回到北京,住進了解放軍301醫院,此時他已是直腸癌晚期。鄧稼先身體出現了出血徵兆,只能住院。住院期間,他們對前來看望他的人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
這張照片是楊振寧前來看望鄧稼先所照,注意看鄧稼先的嘴角,有血跡。要知道此時的鄧稼先正經歷著病痛的折磨,但他的笑容卻無比打動人。
鄧稼先(左)楊振寧(右)
許鹿希回憶說:“鄧稼先當時的病情非常重,在他去世前三個月,一次又一次的手術,他始終堅持與病魔做鬥爭,在病床上,他起草了一份關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的意見書,他關心核廢料的處理,再三提醒絕對不能讓老百姓受到汙染。他期待自己病好後,搞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用於醫藥、農業、開礦等,惠及老百姓日常。領導、同事、朋友、親人終未能挽留住他。關於鄧稼先兩彈獎金問題,確實是20塊錢。當時整個科研組獲得的總獎金才一萬元,分為10元、5元、3元的級別發下去,鄧稼先得到了最高階別的獎金,共20元。
為了揚我國威,他甘願默默無聞,為了壯我山河,他不惜以身許國。
像鄧稼先這樣偉大的科學家,中國還有很多。
鄧稼先在重重阻攔面前毅然回國,很多人不禁會想起楊振寧先生。當年楊振寧的確沒有和錢學森一起回國,但這並非是他的本意。他當時研究的是前沿物理研究,回國後短期作用很小,但楊振寧在用另一種方式在為國效力。
楊振寧回國後,參與了六十多個國家級物理實驗室的建設,他還投入到大學物理的教學工作中,2004年,82歲的楊老仍然堅持在清華大學為本科生授課。在清華大學,楊振寧的工資年薪為100萬元,他無償捐給了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他還賣掉了在美國紐約的一處豪宅,向清華捐了100萬美元,用這筆錢設立了“楊振寧講座”,“楊振寧獎學金”,“楊振寧基金會”。中科院周光召院長說:楊振寧為中國至少培養了10個以上的中科院院士和5個大學校長。沒有楊振寧,就沒有清華物理系的今天。
楊振寧
楊振寧為什麼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呢?當然離不開他優異的數學成績!1983年,楊振寧向中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過程時,就專門提到了一個人。他說:“有一位劉薰宇先生,他是位數學家,寫過許多通俗易懂和極其有趣的數學方面的文章。我記得,我讀了他寫的關於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這些極為重要的數學概念。”劉薰宇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跟教育家,他跟楊振寧的父親還是同學。
劉薰宇有多牛呢?我舉個例子。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所神一般存在的中學:春暉中學。
這所學校的美術老師是豐子愷。
音樂老師:李叔同。
國文教師:朱自清、朱光潛。
書法老師:于右任。
此外,還有蔡元培,蔣夢麟,何香凝,葉聖陶,張大千,巴人,廖仲愷,黃炎培,陳望道等等前來講座。
而數學老師是誰呢?就是劉薰宇。
劉薰宇非常擅長進行數學教育,中國那個年代的科學大師基本上都受過他的影響。
所以,在數學教育在這個領域,劉薰宇絕對是民國大師級的存在。像美術老師豐子愷就經常跟劉薰宇請教。
數學家谷超豪就說:記得看了劉燻宇的《數學的園地》,其中有一段講述了微積分思想,從什麼是速度講起。當時我自以為很懂得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然而讀了這本書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速度概念要用微積分才能深入瞭解,於是對數學愈發地感興趣了。”
劉薰宇數學三書
可見,一本好的數學書能夠讓孩子愛上數學。我給孩子看的這套書一共有三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第二本《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透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裡面講了函式、連續、誘導函式、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演算法的基本原理。這套激勵了楊振寧等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每個孩子都值得一讀。而且價格也不貴,三冊只要69,包郵到家。需要可點下面的橫幅參團,訂購這套世界最牛物理學家的數學啟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