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太累了!快撐不住了,求你去養老院吧
人到中年,就像夾心餅乾,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不敢病不敢死,不管你內心多崩潰、壓力多大,在一家老小面前你都要忍住情緒,佯裝堅強。
張愛玲曾這樣描述: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每個中年人,都如一隻負重的蝸牛,揹著重重的殼,不敢停歇,艱難前行。
朋友小美是家裡的獨女,母親在她小學時患病去世,父親一手把她拉扯大,自從母親去世後,父親一直沒再娶,只因小美曾說不要爸爸給她娶後媽。
小美深知父親的不容易,為了照顧父親,大學畢業後她回老家縣城任教,結婚物件也是找的同一地方的,她老公也是單親家庭,公公去世得早。
在小美38歲那年,她懷了二胎,大兒子已經上小學不用她怎麼操心,雙方父母身體還好,夫妻感情穩定,一切看起來都那麼歲月靜好。
天有不測之風雲,獨自居住的父親那一年查出了心梗,有次犯病差點沒命,幸虧隔壁鄰居及時發現才保住了命。
小美堅持要把父親接到身邊,可老頭倔得很,說什麼也不走,說一個人生活慣了,和年輕人住不慣。
小美只好給父親找了個保姆,誰知不到一個月,父親就把保姆辭退了,理由是保姆笨手笨腳,還丟三落四,說自己能動彈,沒必要亂花錢。
小美一邊不放心父親,那邊婆婆又查出疾病要動手術,老公又在國外培訓,一時回不來。懷著孕的小美每天跑醫院照顧婆婆,接送孩子,輔導作業、做飯做家務,還要上班,因為缺乏睡眠精神恍惚造成工作出差錯,差點丟了飯碗。
所有的壓力如洪水般一起向小美湧來,她好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小美有次上班,接到120電話,父親心梗發作。小美火速趕到醫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親,長舒一口氣,又不免擔心,這才多久,父親就經歷了兩次鬼 門關。
接下來,小美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奔波於醫院、家、學校、公司之間,終於她累到了!肚子裡的孩子也沒了。
來不及太久的悲痛,經歷流產和父親的意外之後,小美果斷向父親提出,希望他去養老院,她已經打聽好一家醫養結合的養老院,這錢她來出。她告訴父親,在養老院有醫護人員隨時照看,還有一群同齡的老夥伴在一起,不至於孤單。
“不去!不去!要是左鄰右舍知道了,還不丟死人。”
“我有閨女,幹嘛去讓人家養老。”
“養老院哪有自家舒服,在那裡還要看人家臉色。”
父親滿口拒絕,還冠冕堂皇說了一堆理由。
小美看父親態度這麼強硬,所有的苦苦硬撐頃刻間崩塌,她崩潰大哭“爸,我太累了!快撐不住了,求你去養老院吧!”
小美跟父親述說這段時間的壓力,父親聽到女兒這麼辛苦,最終點頭答應了。
雙獨家庭,即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要負擔四個老人,還有自己的孩子,壓力可想而知,這還不算意外狀況,萬一有老人生病住院,那時不僅僅是金錢上的負擔,精力上的負擔可能更大!
意外誰也無法預知,雙獨家庭最怕的就是老人接二連三生病。
看過一個紀錄片, 87年出生的小孫,這位大塊頭的男人面對鏡頭流露出脆弱的的一面,他邊說邊抹眼淚“上面頂著4個老人,還有一個孩子,不幸來的時候容不得你去多想”“過完年母親住院了,母親好了點後,丈母孃又住院了,突然間接一個電話,說姥爺沒了,這剛一個禮拜,我父親又病了,所以我現在特想找一個地,大哭一場!宣洩一下心裡的壓力”。
小孫抹乾眼淚,紅腫著眼睛,努力調整好情緒,他說不能表露出這種感情,回頭讓父母看到,他們更受不了,得強顏歡笑,硬著頭皮撐下去。
一直以來,養兒防老是傳承多年的觀念,也是普遍的養老方式。在上一代乃至以前,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子女們出錢出力分攤開來給父母養老,那時候養老壓力不大。
可是,現在好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些獨生子女成家立業後,不僅工作非常忙碌,生活壓力也大,在面臨雙方父母的養老問題,往往經濟和精力都跟不上。
父母也要儘量體諒子女的辛苦,不要固執地認為老了就要待在子女身邊養老。
有好多老人為了減輕子女負擔不讓子女貼身養老,而選擇自己養老。況且現在有很多養老方式:居家養老,去養老院,社羣式養老,抱團養老、旅行養老等,選擇適合且自己喜歡的就行。
父母體諒子女的不易,子女也要多陪陪父母,給予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孝順,儘量讓父母能安享晚年。